我和我的村丨“联合社”造血记

2023-05-10   光明要闻

原标题:我和我的村丨“联合社”造血记

讲述人:宁夏烟草专卖局派驻吴忠市红寺堡区新庄集乡杨柳村第一书记 杨津霄

2021年6月初,自治区烟草专卖局(公司)选拔优秀职工到红寺堡开展驻村工作,40岁的我在忐忑中提交了申请。6月中旬入选名单公布,我有幸得到了这次人生角色转变的机会,成为杨柳村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工作队长。

杨柳村是一个常住人口近1500户4500人的大村,有党员92名。此前,杨柳村就获得过首批国家森林乡村、自治区十大特色产业示范村等多项国家级、自治区级荣誉。近年来,由于村子的酿酒葡萄种植和民俗文化旅游受市场疲弱影响较大,乡村振兴遇到了瓶颈。

找到切入点就好撬动推进工作。我从助力低收入群体增收入手,重点关注村里监测户、脱贫户的生产生活状况。63岁的监测户杨映海,老两口患有高血压等慢性病,带着孙子孙女住着抗震补强的两间老旧砖房,儿子儿媳在外靠打零工勉强维持生活。老人的土地全部流转给了企业,除了每年三千元流转费,其他全靠各类政策性补贴。

入户时,老人无意中提起了早年搞过雏鸡孵化,想通过养鸡挣点钱。确认了他的养殖意愿后,我积极鼓励他以林下散养土鸡起步,并答应他土鸡以120元至150元的价格由我负责包销。同时,经与村“两委”沟通,不但把村里路边的桃树林带免费包给他作为养鸡场地,还给他送了钢网围栏。老人拿出节衣缩食的积蓄买了20只鸡苗,开始在桃花林下养鸡。两个月后第一批土鸡出栏,我们迅速帮他联系销售,20只土鸡一扫而光。我至今都难以忘记,杨映海拿着给他的卖鸡款,拉着我的手开心地笑着,还不断说着感谢的话,眼睛闪出了幸福的泪光。

重燃生活希望的老杨迅速扩大鸡群,50只、80只、100只,每只鸡150元还供不应求,有时一批鸡出栏不出村就销售一空,就连工作队买鸡都得预定。乡领导为老杨的土鸡起了个充满诗意的名字——桃花鸡,如今老杨在桃园养鸡多次被各级媒体的报道,老杨从边缘户变成了示范带头人,自己养鸡之余还给周边的邻居介绍养鸡方法和经验,走路步子大了,头抬高了,脸上的皱纹也都是自豪的形状。

为了全身心投入驻村工作,2021年学生暑假结束的时候,我考虑再三,把儿子从银川的小学接到了杨柳村小学借读。解决了后顾之忧,我工作更拼了。

我大学学的是市场营销专业,研究生读的是工商管理,在单位长期从事市场营销、物流管理等工作。依靠派出单位的大力支持,我逐渐找准杨柳村产业振兴的思路方向,决定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和工作经验,在产业发展上做一篇大文章。

杨柳村集体底子薄,农户的产品缺乏统一标准,定价也比较混乱,经常是找到了市场却联系不到合格的货源,农产品大量上市的时候却联系不到相对应的市场需求。我们积极寻求新庄集乡党委、政府的支持,协助建立了立足全乡特色农产品、统筹销售服务业务、以电商物流综合服务平台为核心的新庄集乡区域型集体经济联合社,吸收具有产业发展基础的村级集体经济入股,实现了乡村两级集体经济的母子公司体制运营,吴忠市红寺堡区新庄集农产品经营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挂牌成立。

联合社成立后,我们又对接派出单位帮扶资金注入联合社,申请专项资金建设草畜养殖场、肉品加工车间、红寺堡农特产品营销展示服务中心,吸纳农村青年稳定就业近20人,形成了从种养殖到加工、营销、物流、售后服务的完整农特产品产业链。平台以高于市场收购价保价收购困难农户农产品,销售收入在缴纳税金后全部返还村集体经济和农户。现在,联合社销售的产品不仅有牛羊肉、黄花菜等初级产品,还扩展到以精细分割牛羊肉、禽肉、绿色无添加蜂蜜、精制杂粮粉等高附加值产品;销售对象从被动接受消费帮扶到主动拓展中高端餐饮、旅游等渠道客户和网络新零售相结合多渠道齐头并进。

2022年,联合社实现销售收入4000余万元,累计屠宰羊3万只、牛100余头,合作带动农户400余户、合作社4家,实现每户增收4000元左右、合作社增收6万元左右,固定客户覆盖20余个省(区)、市。可以说,我们村子一举突破了以前村集体经济产业规模小、农产品供货零散、资金运行监管不足、产品产业链短、市场竞争能力弱的不利局面,实现了从输血到稳定造血再到领跑市场的巨大转变。

近两年的驻村工作经历让我认识到,在这个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时代,必须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和价值目标融入为祖国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奋斗之中。两年犹如白驹过隙,一闪而过,但回忆起驻村时光,我感到从未有过的充实和幸福。(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张文攀 采访整理)

[ 责编:李伯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