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端午,屈原便成为全国焦点,大家用不同的方式纪念这位浪漫主义爱国诗人。导演胡阳的纪念形式更为直接也更为深刻,他将带领团队以舞蹈诗剧《九歌》缅怀先人,致敬泱泱而去的往昔。6月12日至16日,在天桥艺术中心的舞台上,这部承载着楚辞浪漫与当下情愫的舞蹈作品,将重拾历史点翠,焕然东方美学,为众生谱写今日锦华,歌颂人性诗歌。
从整体架构上,《九歌》轻于叙事而重于写意
在创作团队看来,中国自古以来擅长写意,“意”中有乾坤,“意”中纳万物。面对《九歌》这首浪漫长诗,用中国舞的形式去呈现其中的“意”,再合适不过了。
中国舞独特的身体语言让这首浪漫长诗有了审美支点,借由身体创造的意象,诸神得以具象化,广袤的宇宙星光闪烁,天、地、人三界喧哗,那是八位神祇在低吟浅语。
“天神”分日月二神。太阳神“东君”凛然而至,虽无具象却感到空气都被祂控制,以群舞形式表现太阳神降临的创意设计更使人感到这位无上之神的压制与威猛;月神“云中君”飘然而至,与之相伴的是洁白的风和洁净的云,祂降到凡尘抚慰苍生,以极其轻盈的舞姿为劳作的人们带来恬淡诗意。
东君
云中君
“地神”分山河二神。山河承载人类生命,哺育万物生长。山鬼终日据守山巅,祂不断地翻滚、挣扎,在富有张力的身体语言中,表达出对自由的渴望;截然不同的是,河伯尽日随河流自由奔腾,逍遥自在。
山河
“人”有二神,即湘君与湘夫人,这两位神祇演绎的是爱而不得。湘夫人只能独坐长椅遥望湘君,以细腻投入的身体语言述说内心的痴狂与忧伤,而另一时空的湘君不忍美人独自忧怨,报以热切回应,共同起舞的同时,也任由情愫流淌。
湘君与湘夫人
司命将原作中的大司命与少司命合二为一。孤独的祂在舞台上不停拨动代表命运的琴弦,而群舞是以重复的自转、起伏来演绎生命的诞生与消逝这一永不休止的轮回。
司命
从内容表达上,《九歌》启于上古而映照当下
屈原借助神帮助人与天地沟通,胡阳借《九歌》链接上古与当下。创作团队一致认为,屈原不可复原,我们无法得知他当时真实的创作心境;楚巫也不可复原,当时的祭礼舞蹈我们也无从得知。但有一样是我们亘古千年的永恒所在,那就是共通的生命情感。
崇尚自然的归真之道。作为“日神”的东君甫一登场,群舞所代表的众生便做出卑躬敬仰的姿态,并以有序的身体调度表现出现实世界中人们俯身劳作、勤勉无怠的生活状态以及积极奋发的生命态度,意喻人应当如太阳般,终日乾乾,自强不息;作为“月神”的云中君则为万物带来“母性”的温柔,祂用温柔承载众生生命,以超然的态度广纳一切存在。日与月,阳与阴,一个是务实坚卓的生活现实,一个是怡然自与的浪漫理想。
日月
日月
天人合一的处世之道。山河二神与中国传统的儒家和道家则多了一层关联,山鬼代表着儒家“入世”的精神取向,河伯则更讲究道家“出世”的心境自然,两者的精神内核都交织在中国人的生命情感里。在导演胡阳看来,山鬼更接近屈原本人的情感意向,是受困的,被缚的,滞住的求救者,祂希望“入世”,希望摆脱挣扎,进到自由世界;河伯与之相反,祂无拘无束,不被世间所扰,自然而然,表现出独与天地之往来,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状态。
山鬼
河伯
生命轮回的自然之道。爱情与生死,虽为两种生命情感,却都有求而不得的相同之处。湘君湘夫人两位神祇的爱情似一帘幽梦,他们互相爱慕,然而却仅存在于彼此的幻象中,到头来是虚空一场;司命掌控生死,祂对一切都没有感情,“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所有人都生活在生死规律之中,生命自然轮回。
湘君湘夫人
司命
枯荣
从主题内涵上,《九歌》从宇宙无垠探个体价值
从塑神,到喻人,舞蹈诗剧《九歌》试图给观众提炼“无神,有我”的价值内涵。宏观上来看,天地人神的尽数呈现,其实描绘了朴素的自然变化。
这种自然变化有一种更具象的表达,胡阳称之为“人生的长镜头”。让我们从宇宙中架起镜头向下俯瞰,首先看到月球,再看向地球,穿过层层浮云后,山水河流尽收眼底,最后慢慢降临到人间,脚踩大地感受世间所有的情绪。
驻足众生之中,发现“然则,神祇从未降临”。其实神生于内心,而人才是那个有着向往与浪漫,自由与徘徊,孤独与等待,爱慕与思恋等所有一切朴素情感的真实个体,能真切地感受到生命的温度。
当幕布缓缓落下,观众仍然可以带着这份感动与思考,继续前行。在生活的舞台上,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主角。以《九歌》为灵感,勇敢地舞出自己的生命之舞,那些关于美、关于爱、关于自由的追求,永远都不会过时。舞蹈诗剧《九歌》满载着中国人的精神哲学和浪漫想象,驶向每一个理想与远方,一路上芳菲满堂,日月齐光,瑰丽的东方诗歌再次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