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设计师一人身兼两“家”,真的好吗?

2022-09-07   FashionWeek

原标题:对于设计师一人身兼两“家”,真的好吗?

纵观整个时尚圈,不知从何时起出现了一种“怪象”,那就是设计师一人身兼两个及以上品牌的设计项目,或是创意总监,或是珠宝总监等等,这些人不断地为时尚圈提供了多种奇思妙想,也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所在的品牌以新生。

Karl Lagerfeld

早期有Karl Lagerfeld同时执掌Chanel与Fendi,现在有Raf Simons同时参与个人品牌与Prada,并且成为继Karl Lagerfeld之后第二人拿到永久性合同的设计师;Jonathan Anderson有其个人品牌与Loewe;Kim Jones同时执掌Dior男装线与Fendi女装线,这样的成就放眼整个时尚圈并不多见。

潮流圈则是有Ambush主理人Yoon除了自身的品牌之外,还是Dior Men首位亚裔珠宝设计首席;Virgil Abloh在生前不仅仅将Off-White深入了人心,同时将Louis Vuitton的男装线“改造”成改变时尚圈规则的爆款创造机;还有NIGO和Rhuigi Villaseñor,前者有HUMAN MADE与Kenzo,而后者则是有Rhude以及Bally……

左 Off-White Out of Office运动鞋

右 Louis Vuitton Trainer运动鞋

像这样的例子在时尚圈中出现的愈发频繁,甚至于在近几年潮流圈开始与时尚圈“分一杯羹”之时,潮流圈的设计师们也开始参与到不少时尚品牌当中,从而让品牌跟上当下的主旋律,年轻一把。这样的方式对于设计师来说无疑是肩上多加了一份责任,尤其是对于大型品牌来说,不仅仅创作的时间被大量压缩,甚至于整个人变成了一台创作的“机器”,需要在短时间内拿出能让市场与业内都满意的灵感,相信换做任何人都是倍感压力。

就算如此,业内似乎并没有让这种“怪象”就此停下,反而你能看到越来越多的设计师成为了一台“机器”,之前像是Raf Simons同时执掌个人品牌和Christian Dior之时,就在采访中透露自己创作系列的时间被大量压缩,女装系列一年就要推出成衣线与高定线等,还有个人品牌的两场秀,在创作的时间中要频繁往返多地,在后来离开了Christian Dior,Raf Simons就说过他认为自己没有办法改变品牌形象,只能尽自己的努力改变时装形象。

Hedi Slimane

同期作为Christian Dior的竞争对手之一的Saint Laurent,则是在Hedi Slimane的带领下成为了时尚圈当时的“神”,不仅仅将品牌形象完美的深入在了人心,不仅如此,他还带领了Slim-fit版型的风潮,让许多品牌都为了这股潮流而去推出相关剪裁的单品,况且,在巴黎银行的奢侈品分析负责任Luca Solca口中,Hedi Slimane在为Saint Laurent设计时装的同时,他也为品牌拍摄广告,为店铺设计设施,他已然成为了圈内的“典范”。

时到今日,Hedi Slimane依旧把这股“我行我素”的风格带到了Celine,虽然有不少人对于Old Celine有着不小的执念,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当下的Celine同样也是如今年轻主流消费市场不可忽略的一个品牌,所以,当一位设计师有足够的时间与精力专注于一个品牌之上,你是能看到这个品牌是如何在这个设计师手中焕发荣光的。

Jonathan Anderson

当然,也不是所有设计师都不能同时执掌两个或多个品牌,毕竟这个担子对于每一个人的压力是不同的,而像Jonathan Anderson同时执掌个人品牌与Loewe,我们就能看到他就是一个两边“开花”的设计师,Loewe本身通过Puzzle、Gate、Hammock等爆款包袋便已经能够在时尚圈拥有一席之地,而他的个人品牌则是利用与Converse、Uniqlo等品牌的合作,拥有不俗的人气。

于是乎,我们因为这些设计师身兼多“职”而时常看到Ta们的作品出现在社交媒体之上,也就代表着Ta们拥有着较高的曝光率,从这一时代的趋势来看,Ta们是获益的,但对于生活在快节奏的社会中,不会分身术的设计师们在这个时代身兼多“职”对Ta们来说真的是一个好的选择吗?

“分身术”

Prada F/W 2022 Raf Simons与Miuccia Prada一起谢幕

不妨试着想一下,如果设计师拥有分身术的话,那么时尚圈会是一个怎样的情景。设计师不必因为工作地点的变动而需要频繁地飞行,这样可以节省时间将精力花在设计与思考之上;Ta们还可以同时进行多个品牌的设计与创意工作,为品牌创造最大化效益;再者,分身术对于设计师来说就是一种变相的“鸡血”,时尚圈的节奏进一步被加快,联名、胶囊系列等等新产品的更新迭代有如快时尚行业一般。

只不过这些都是设想,我们不可能真的拥有分身术,更不可能拥有具有魔法的设计师存在于这个行业之内,所以同时执掌多个品牌对设计师来说,就像是“要求”Ta们具有分身术这一魔法一样,将自己化为齿轮投入这一台巨大的行业机器之中,然后不断地让Ta涌现不同的灵感,创作出不同的时装,再反复如此。

Loewe与J.W.Anderson

但或许你也会偶然发现,这些执掌多个品牌的设计师在某些时候是真的会“分身”,你可以在Ta所执掌的品牌之中看到类似的影子,甚至于你可能会在心里暗暗地想,这难道不是抄袭某个品牌的作品吗?事后,你才知道这原来都是出自一个设计师之手的作品,既然如此,那又何来抄袭一说呢?

事实上,这就是执掌多个品牌之时会引起的“弊端”,尤其是在执掌同一性别系列的主题中,这种缺陷会显得尤为严重,设计师利用像是Virgil Abloh所提出的“3%原则”,将自己的作品进行二次改造,从而得到全新的创作,光明正大的“抄袭”自己,这似乎是一件无可厚非的事情,但难免会让人看了觉得稍显不妥。

NIGO所主导的Louis Vuitton与Kenzo

除了单品的相似之外,你也能看到一些风格上的相似,这些风格可能是在印花、版型等方面,而且一般来说如果是在风格上有着较为相似的地方,那也就代表这位设计师本身就拥有“特立独行”的地方且是能够被人们一眼认出来的。

所以,其实就算是设计师本人不会分身术,但Ta们所呈现出来的设计与风格却看似拥有了“分身术”,从正面来看,这是能够代表设计师本人的东西,能够让人们更加直观地了解到设计师本人想要传递时装中的意义;从负面来看,这就像是一种另类的“偷懒”,移花接木的手段换言之就是收割市场,进一步扩大利益,虽然赚取更多收益本无错,只不过这样的方式难免让人在背后嚼舌根。

Rhude主理人Rhuigi Villaseñor与Zara的近期合作

当然,利用设计师自己创造的爆款进行二次改造,如果能引起新的爆款效应,这样一方面能让品牌在短时间获取更多的利益,甚至于在几年之内都可以靠着这些爆款吃老本,就像Demna Gvasalia的Balenciaga所推出的Triple S与Track运动鞋一样,它们目前仍然部分配色在二级市场非常吃香。

同时,这样的“分身术”也能获得足够多的曝光量,让人们在短时间内得到信息的接收,以至于从此以后人们便会对品牌与设计师有一个较为深刻的印象。这样的“分身术”自然有利也有弊,但在这样的环境之中,“分身术”的出现绝对也不是偶然,当它渐渐变成圈内一种司空见惯的事情之后,自然与大环境脱不开干系,在如今的圈子当中,“分身术”的这一选择在未来很有可能会成为一种变相压榨的途径,甚至于到了“垄断”人才的地步,所以总的来说“分身术”并不是一个适合设计师的好选择,但它对于品牌与某些设计师来说或许是的...

“适者生存”

Donatella Versace与Kim Jones

“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出自于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一书之中,而这一原则其实放在时尚圈中也能够成立。当下,优胜劣汰并不是像以前纯粹看设计师是如何鬼斧神工的打造一场时装秀,现在的优胜劣汰更多的是取决于是否能“赚钱”,给品牌或公司赚取最大化的利益,在市场中拥有无可替代的地位,这样,很大程度上设计师便会被贴上“优”的标签,而有着不少叫好不叫座或是“过去式”的设计师则是成为了被“淘汰”的那一批人。

这样的“潜规则”是能被预料到的,因为时尚至始至终是一门“商业艺术”,我们总说艺术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但是世间真正无价的艺术又有多少呢?时尚或许在未来因为时间、大环境等原因或许会被人们“捧”上无价的艺术神坛,只不过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时尚是一门“现在进行时”的商业艺术,它如果失去了商业价值,那么它同时艺术价值在当下也会趋近于零。

综艺节目《奇葩说》中选手肖骁在辩论题目为“该不该刷爆卡买包包”一集中曾说过,如果香奈儿女士创办了品牌只是为了让大家传承她的精神而不是购买品牌的产品,那么品牌并不见得能活得到今天。确实,在骨感的现实面前,我们如今所推崇的经典在过去并不见得就是经典,经典是需要通过时间、环境、商业手段等多方面的原因加持,它们才能成为经典。

在拥有“分身术”的设计师面前,Ta们在一定程度上为公司能够赚取更多利益的同时,Ta们推出经典的“概率”也越大,这正是如今快餐社会最为缺乏的东西。为何人们一直以来都极为青睐经典款,是因为经典款一方面绝对不会出“错”,这个错不仅仅是穿搭方面,在保值度等方面都有着不错的价值,况且,经典款是存在着“永恒性”的,像Chanel的Leboy、Classic Flap、Gabrielle等包都是具有永恒性质的包袋,而推出经典的概率越大,那么就代表着品牌的价值会随之提升,这对于任何公司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好消息。

所以说,在这个适者生存的时代中,设计师们其实不得不被迫向着现阶段时尚圈的规则“低头”,在偌大的世界里,很多设计师都是处于身不由己的状态,“分身术”同样如此,对于设计师来说这或许是一个由不得自己可以选择的选择,这一把双刃剑对于品牌,对于整个时尚圈,对于整个消费市场来说都是一样的,如果有好的影响,那么肯定有不好的影响。

而“分身术”却对一些如今能够“轻松”创造出爆款的设计师来说,却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尽管有些设计师如今并没有“分身术”,但Ta们身上的潜力是有目共睹的,像Maria Grazia Chiuri、Demna Gvasalia(之前同时执掌Vetements,如今已离开)等人,“分身术”似乎在他们身上共存的概率在未来或许真的能看到也说不定。

“"怪象之灾"”

除了“分身术”之外,时尚圈也渐渐变成了一个“怪象之灾”的地方,“追逐”潮流文化、不联名不会“设计”和把联名当饭吃、以不断涨价“烘托”身价等等现象在如今的时尚圈中层出不穷,而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怪象”存在,时尚圈才愈发变成了一个“怪圈”,甚至有点泛滥成灾之势。

而这背后的原因其实也就是因为“利”字影响的,当任何形式的途径都能转换成收益,那么时尚圈就会把商业这一性质扩大到极致,紧接着相对应的就是将时尚化最大程度的缩小,那么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压缩设计师设计的时间从而就会影响到设计师灵感来源与成品的质量,如此这般就会变成我们如今所看到的时尚圈,但与过去相比较,这绝对不是我们想看到的时尚圈的样子。

Burberry第一个NFT项目

在利字当头的时代中,如果人们并没有将这一现象缓解,那么时尚圈中的“怪象”则会持续不断且越来越多,但如今也有一些品牌在做着与这些“怪象”“背道而驰”的事情,它们的这些做法更像是在这个快餐社会中与之抗衡,让人们重新拾回慢节奏生活。

例如在国内Prada就举行过Prada Mode文化俱乐部,还有之前的Prada荣宅花园露营、乌中菜市场等;Gucci在4月之时于越南胡志明市的歌剧院举办私人派对,邀请100位VIP客户以及当地名人明星等出席“Love Parade”;Louis Vuitton当下空降青岛的“LV&”展览,可以让人了解Louis Vuitton的“前世今生”,也可以让人看到品牌当下的最新作品与未来的规划等等......

LVMH Prize 2022评委阵容

如今的时尚圈更像是一个急需被“拯救”的圈子,有许多事情我们虽然无法去改变只能去接受,但似乎时尚圈需要发起一个“拯救”的活动,这个“拯救”更像是让时尚圈能够健康地多样性发展,而不是像现在充斥着许多“怪象”,这些“怪象”让我们会愈发地对时尚圈逐渐失去“信心”,甚至于感到无聊,这放眼整个时尚圈的发展来说,几乎是从来没遇见过的。

之前山本耀司在接受采访时说到,他认为如今会穿衣服仍然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文化”,在他眼里现阶段执着于穿得得体的人相较于以前少了许多。不过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了如今的消费者虽然消费习惯在转变且人们的可支配收入在增长,但时尚圈整体给予人们的却在变“少”,或者说,人们的穿搭在变得“千篇一律”,在多样性逐渐“开花”的时尚圈中,背后却是像纸老虎一样的百孔千疮。

Valentino开启了属于自己的“粉黑时代”

不过,每个时代都有各自相应的发展道路,如果以过去传统高级时装称霸时尚圈的

“慢”节奏来继续影响现在的快节奏社会,似乎显然无法“笼络”年轻群体,那是势必时尚圈终归是一小部分的狂欢罢了,如今的“怪象”也只是与过去相比显得“怪”而已,而这种“怪”或许在许多人眼中已经是司空见惯的场景了,那么这种“灾”只是一部分人眼中的现象而已。

尊重时尚圈多样性同时就意味着尊重看法的多样性,时尚圈发展到今日相信背后肯定拥有一个“自我调节系统”,这一系统会让时尚圈拥有一个较为平衡的发展,“分身术”也好,“追逐”潮流文化也罢,对于设计师是不是一个好的选择我们不仅仅要看现在,同样需要将这一选择放在时间的长河中,从未来的时间节点中再回看我们的现在,或许才能得出一个较为完美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