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内蒙古额济纳旗的荒漠深处,有一座古丝绸之路北线上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的一座古城遗址——黑城遗址。该城建于公元九世纪的西夏政权时期。至今城内还埋藏着丰富的西夏和元代等朝代的珍贵文书。近年来,由于周边地区沙化严重,流沙从东、西、北三面侵蚀黑城,许多遗址已埋于沙下,令人惋惜。
黑城遗址,位于干涸的额济纳河下游北岸的荒漠上,如今,这里只能看见只有残垣断壁和依然耸立的几座佛塔。曾经这里水草丰美、河流湖泊密布、森林茂密、人口众多、这里还是中原到漠北的交通枢纽,马克波罗就是沿着这条古道走进了东方天堂。
黑城又名黑水城,该城建于公元九世纪的西夏政权时期。公元1372年明朝大将冯胜攻破黑城后遭废弃。此后黑城便在尘封的历史里沉睡了近700年。传说元朝灭亡后,有一位黑将军仍驻守此危城,曾将无数珍宝埋藏城内井中。相传黑城内偏西北的那个大坑,就是当年不曾出水却用来埋藏了全城财宝的那口深井。由于沙漠已经快将这里吞噬,黑城里面埋藏有多少珍宝是一个未解之谜。
20世纪初期,不少外国探险家、考察团等对此进行了多次考古发掘。虽未获得埋藏珍宝,但盗走不少文书、唐卡(卷轴佛画)和其他文书,如著名的西夏字典《蕃汉合时掌中珠》即其中一种重要典籍,掠夺走了大量的珍贵文物。
新中国成立后,考古工作者曾多次在黑城进行科学考察和合理发掘,发现了大量文书和其他文物,文书中有汉文、西夏文、蒙古文、藏文、古阿拉伯文等各种民族文字。此外,还发掘出大量的珍贵文物,出土了中国最早的活字印刷品和元代纸币,在这里出土的骨勒茂才所著《番汉合时掌中珠》是汉文与西夏文对照的唯一工具书,开创了中国对西夏文字及文学的研究。
遗址城内的官署、府第、仓敖、佛寺、民居和街道遗迹仍依稀可辨。城外西南角有伊斯兰教拱北一座,巍然耸立地表。近年来,由于周边地区沙化严重,许多遗址已埋于沙下。在茫茫戈壁上,黑城仅剩下一个轮廓。2001年,黑城遗址被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今,黑城遗址在做抢修保护,展开抢救性保护黑城遗址工作。有谁想到,在黄沙漫天中,这里可能就像楼兰一样,被永远掩埋在地底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