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椒是种植较为普遍的蔬菜作物,其根系发达,有较强抗旱能力。对生长环境的温度有着较高的要求。辣椒病虫害是直接影响辣椒产量和质量的重要因素。
无论是辣椒病害还是虫害通常都会导致辣椒出现多重症状,并且危害整个生长周期,同时还具有连续不断的发病的特征。
一、辣椒疫病
诱因及外在表现:辣椒疫是一种真菌感染性病症,其病原体是鞭毛菌亚门辣(甜)椒疫霉真菌,在辣椒的生长周期中较为常见。该病主要侵害辣椒的叶片、茎和果实。尤其严重的侵染部位是辣椒茎的基部。一旦辣椒感染此病,会在短时间内迅速蔓延,导致辣椒田间大面积的作物死亡。同时病原体能够借助气候条件进行扩散与传播,防治不当会给种植户带来较高的经济损失。
辣椒不同的生长时期感染该病的症状会有不同的表现。其在生育期感染危害最为严重。具体表现为辣椒根茎部出现绿色水渍状病斑,如果没有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病症部位会不断扩大,最终导致根茎衰竭植株死亡。在幼苗时期感染辣椒疫病会导致辣椒嫩苗的死亡。
应对措施:调整辣椒栽培区域的种植结构,适当调整种植品种,防止致病菌在辣椒种间的传播。要对区域内病虫害的发生有判断能力。并能够切断其他品种病虫害的传播途径。
根据土壤和气候环境,选择适应性强的辣椒品种进行栽培。适应性强的品种不仅对病害及虫害有较高的抵抗力,同时还对环境的适应性更高。具有更好的产品品质。做好品种的选择,才能在栽培过程中尽可能降低感染率。
在辣椒播种前需要对土壤进行消毒,合理的使用药物浸种,能够达到良好的抗病效果。在对土壤进行消毒时可以使用25%甲霜灵和湿性粉剂效果良好。对于土壤中的虫害可以喷洒敌百虫来杀灭。在播种前10小时使用清水浸种,再使用1%硫酸铜溶液或20%甲基立枯灵1000倍液,对种子进行消毒处理,能够有效的预防辣椒疫病以及青枯病。在播种前还需要对苗床进行消毒处理,使用25%瑞毒霉或75%百菌清对育苗土进行消毒。播种后再次使用上述药物附于种子上。
辣椒种植前应该采取轮作的方式,能够很大程度上降低辣椒病虫害的发病率。轮作的植物可以选择豆科及十字花科,对疫病防控效果良好。应避免与黄瓜烟草等作物连作,以预防交叉感染。定期对辣椒田中的致病菌残体进行清理,以保证种植环境的清洁,避免致病菌在有利的环境中生长危害辣椒植株的健康。田间温度的控制对辣椒病虫害的防治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在寒冷季节用地膜覆盖能够确保辣椒的生长温度促进果实成型,还能够促进辣椒根系生长,有助于提高其抗病能力)。
温度过高的时节要注意水分与温度的协调,避免创造高温高湿的环境,以防致病菌生长.在辣椒感染疫病后,需要及时进行诊断判断,并科学使用药物进行针对性的防治。发病初可选用50%瑞毒孟锌可湿性粉剂600到800倍液,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可选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到600倍液等进行交替使用,期间间隔一周/次,可连喷3到4次。
二、蚜虫的防治
诱因及外在表现、和特性:4月中下旬温度适中,辣椒茎叶生长旺盛,正处于开花结果初期。适宜的温度和较低的湿度为蚜虫大量和快速的繁殖创造了条件。蚜虫的发生不仅可造成辣椒减产,还可诱发辣椒病毒病、花叶病等。其危害特点是:直接刺吸植物的汁液,成虫和若虫聚集在叶片、花蕾、生长点上等,会导致被害叶片营养不足,褪绿变黄;被害花蕾无法获得足够养分,最终会使叶片和花蕾脱落。生长点被害后叶嫩叶卷曲无法展平,生长变黄,严重时枯死。
蚜虫在刺吸辣椒枝叶的同时还会排泄出大量的粪便,污染叶片,造成叶片光合作用降低,导致叶片和植株营养不足,果实弯曲,品质下降等。
蚜虫1年可繁殖30多代,在温度较高的环境下一般7天左右即可繁殖1代。其世代重叠严重,在一个叶片上常常有几十或几百头聚集在一起,即有有翅蚜也有无翅蚜,可在短时间内造成落花落叶,从而造成减产,对辣椒生长危害非常大。
应对措施:防治辣椒蚜虫应从两个方面进行控制:一方面清理周边环境的蚜虫,阻断蚜虫传播的条件,从根本上降低蚜虫虫害的发病率。另一方面是针对蚜虫的消杀,可以使用化学药剂防治。如50%抗蚜威500倍溶液进行药物防治;或在其初发阶段用22%吡虫高氯氟微囊悬浮剂4到6毫克,或10%阿维吡虫啉悬浮剂20毫升等,兑水30公斤均匀喷雾,每隔10天喷治1次,连喷2次。不仅可快速杀灭蚜虫,还可兼治蓟马等害虫。
也可以通过生物防治的手法,使用黄色诱捕板或者银灰色膜进行杀灭蚜虫。
三、辣椒病毒病
诱因及外在表现:是辣椒生长过程中发生最为普遍,危害最为严重的病害之一。尤其是夏、秋辣椒发病最为严重。其主要是由于植株出现损伤后造成的感染,和昆虫传播(如:蚜虫、粉虱、蓟马、叶蝉等刺吸式害虫)。因此避免植株机械性损伤,可以有效的切断病毒病的传染途径,控制患病率;定期使用杀虫剂来控制病虫的数量,避免虫害造成的植株损伤及引发的感染。其外在表现有以下几类。
1、花叶型:叶片上出现颜色深浅不一的花斑,或出现深浅相间的斑点。轻型花叶叶面平整,不皱缩;重型花叶叶片褪绿明显,表面不平整;
2、黄花型:部分发病株叶片发黄,发病严重时植株上部的叶片可全变为黄色;
3、坏死型:枝条上或果实上出现红褐色条状斑,并延枝条上下蔓延,可导致落花、落果、枝条干枯,严重时整株枯死;
4、畸形:病叶明显缩小,变厚、叶片皱缩,植株节间变短;病果形状不规则,果面坑洼极易脱落;
应对措施
(1)防治传毒害虫是预防病毒病最有效的方法。首先在辣椒定植时用5%吡虫啉颗粒剂200克,加腐熟的有机肥30公斤,搅拌均匀后进行穴施或沟施后定植覆土;
(2)发病初期可以使用抗病毒性药物进行喷洒,如新植霉素、凯普克以及氨基寡糖进行交替使用,每10天使用一次,连续使用3次即可。
(3)在辣椒结果盛期,可结合施肥浇水用20%蚨虫胺可溶性粉剂300克加水溶肥6到10公斤,溶解后冲施,30天冲1次,可连冲2次。是辣椒生长过程中的常见病害。或可以使用0.05%~0.18%的硫酸锌稀释液,对辣椒叶面进行喷洒,喷洒2到3次进行预防处理。在发病初期可选用植病灵乳剂,NS—82增抗剂;以及病毒速杀剂进行交替杀菌。需要注意使用浓度,频率以及用量。每日使用频率不超过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