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鸿×祝羽捷:寻找自己的语言

2023-09-29     ELLE世界时装之苑

原标题:巫鸿×祝羽捷:寻找自己的语言

秋风荡起湖波,坐落岸边的余德耀美术馆 ,以简约与青砖绿瓦隔岸相对,如同馆内进行中的展览的延伸——“历史”和“未来”仿似并行于此。月初,美术馆与福布斯中国合作推出群展“跨界:可能与回响(Bordercrossing: Possibilities and Interactions)”,邀请30组出生于80-90年代的新生代艺术家参与展览,碰撞出一场实验性的跨界合作。展览同时邀请了著名艺术史学者,亦是当代艺术策展人巫鸿教授担任学术顾问。

作为与当代艺术家一同于现代丛林中穿行的策展人,祝羽捷更深刻体认着艺术家以外的“变量”——当越来越多的观众走入美术馆之中,他们看见了什么?美术馆之于观众,功能是否改变?艺术展的实验性空间又在何处?就在展览开幕前日,祝羽捷看到了巫鸿教授在另一场学术讲座中分享的千禧年前的实验型艺术案例,于是她带着“为什么今天实验型展览越来难做了?”的疑问来到展览现场,与巫鸿教授一同步入艺术家们充满个性化“田野调查”的现代丛林中。

点击观看

请跟随以下这份观看指南,参与我们本期的话题互动:

【01:17-02:25】

麦影彤二

《和局》

2014

椅子,气球,树脂尺寸可变

麦影彤二

图片由德萨画廊惠允

Mak2

No One Wins

2014

Chair, balloon, resin

Dimensions variable

Mak2

Courtesy of DE SARTHE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这幅作品在祝羽捷眼中,很像在呈现某种当下人们的生活状态,尽管名为《和局》,但在将倒未倒的平衡中,内置着一次次与未知、恐惧、焦虑的握手言和,带着无名的紧张感。对于很多人来说它绝非好的情绪,但巫鸿看来,“任何一种觉知都有它存在的必要”,优秀的艺术家正是敏感于其中之微妙,并且找到一种语言表达出来。

【02:25-04:13】

黄一山

《盘切-2》

2018

板上综合材料

156 × 125 cm

私人收藏

图片由艺术家与新氧艺O2art画廊惠允

Huang Yishan

Cutting with A Plate-2

2018

Mixed media on board

156 × 125 cm

Private Collection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O2art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用相对古典的建筑元素中描绘现代文明中极具生活感的场景,在二维画作上创造三维质感,它的意外之喜来自于视野、思维惯性的被打破,戏谑或调皮,都不失为艺术家的态度。

【04:13-06:55】

蒲英玮

《情愫寰宇》

2022

布面油画,亚克力,纸本拼贴,透明水色,丝网印刷,邮票,蜡笔,喷漆,油漆笔,马克笔

200 ×180 cm

私人收藏

图片由艺术家与蜂巢当代艺术中心惠允

Pu Yingwei

Sentiments of the Universe

2022

Oil on canvas, acrylic, collage on paper, transparent watercolor, screen printing, stamps, crayons, spray paint, paint pens, markers

200 × 180 cm

Private Collection

Courtesy of artist and Hive Center for Contemporary Art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在形式上,巫鸿关注到作品中元素、符号、媒材的堆叠,历史与当代的也于此联结;在内容上,祝羽捷则关注到了无论是百货公司、旅行社、还是宇宙世界背后的资本市场,在空间的互融中无穷扩张。

#多元艺术的汇聚#

三十组青年艺术家通过现实与拟象的跨界完成对社会景观与个体内部的“冶园”,呈现出的群体创作面貌在巫鸿看来,“这比较符合当代艺术的本质,永远不同,但每个人背后是否有大的浪潮和大的趋向,则更值得思考”。此前的三四年里,全球可以举办展览——尤其是有当代青年艺术家参与的——的机会并不多,所以巫鸿教授也希望借由此次回国,将此期间累积下来的新艺术家、艺术家新作等集中看一看,也经由作品、与艺术家的沟通,了解他们看见什么、思考什么、对什么感兴趣、又有什么疑问,《跨界:可能与回响》便为此提供了丰富的空间。巫鸿喜欢这些艺术家带来的“变量”,与之保持对话、摩擦,如同伴行在探索之路上,正是他对当代艺术策展情有独钟的部分。他不着急将艺术家们放入某种“代际”“标签”“类型”或“风格”的集合,“可能这种没有集合性,反而是他们的一种倾向。”

这个学院(哈佛大学亚当斯阁/Adam's House)在20世纪80年代的院长是罗伯特·凯利(Robert Kiely, 1931— ),一位专攻19世纪英美文学的资深教授。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开启国门之后,他是最早来这里访问和教学的哈佛教授之一,回美后立刻给亚当斯阁的大饭厅换上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落地窗帘。学院每年会延请不同学科的博士生担任“住宿辅导员”,任期不定,一般持续到获得学位之时,在那里住上五六年者因此不在少数。我于1983年应试通过,随后发现这是个比预想还要实惠的美差,不但免费享有一套古色古香、带壁炉的二室一厅单元,而且可以在饭厅随便吃喝并请客人来访。工作内容则极为灵活,基本由自己规定。

亚当斯阁一次中国当代艺术展览上的合影,从左至右为:陈丹青、罗中立、翁如兰、凯利夫人、罗伯特·凯利、木心、巫鸿

因此当我发现学院社交大厅很适合做画展之后,在凯利院长的许可和鼓励下,我的职责就从美术史辅导员渐渐变成“驻院策展人”,给当时人数渐多的访美中国艺术家办起一连串的展览。几年下来,在那里做过个展的画家包括陈丹青、木心、张宏图、翁如兰、裘德树、张健君、罗中立等人,此外还有几个群展。由于中国当代艺术在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还是个新鲜事,这些展览吸引了不少哈佛的学者和学生,甚至周围大学的人也来参观。

——摘自巫鸿《豹迹》

【06:55-08:30】

距离在哈佛做中国当代艺术展经已过去太多个十年,回忆起“中国当代艺术在美国还是个新鲜事”的年代,巫鸿仍然记得那份青涩。他见证过80年代的这批艺术家们,带着很写实主义的、被学院派所规训的秩序,以独属自我的那一套,错位地与世界接轨。直至90年代,他目睹变化如此飞速又剧烈地发生着,在各个层面上璀璨着、也促发着新声。中国当代艺术乘着时代列车一路狂欢,沿途开辟了各种新的诸如装置、观念等等当代的方法,留下即时的表达,关于当下所思所想、身安何处。他和所有人一样期待着千禧年的钟声敲响,新的世纪仍在等待书写,而今,环顾四周30组艺术家的作品,他愈发强烈地意识到,随着全球化进程进入日常的每一寸,当代艺术的种种间隔早已模糊不清,成长环境的多元,令文化、教育愈发同步和相互深入,也令年轻艺术家们处在更广泛的全球语境之中,其中呈现的复杂性不言而喻。因此,此次群展对于美术馆也好、策展人也好,都绝非易事,“就像两方面都在找,一方面是找这种共同性,一方面又找这种区别”,因为展览始终会有一个主题、一个名字,但巫鸿不希望观众带着先入为主的结论进入展馆,而是经由自己的观察,慢慢感受趋势。

【08:30-10:03】

对于展览中主题、媒材和风格的“多元”,祝羽捷有着非常直观的感受,但她同样警惕于,当“多元”成为一个高频词后,其定义却越来越模糊。不妨套用当下流行的句式反问——当下我们谈论“当代艺术的多元”时,到底在谈论什么?

在巫鸿看来,“多元”作为当代艺术的基础性格,在当下不可避免携带上艺术家的个性,这种个性具体而言,或许正是巫鸿持续与当代艺术家对话中最关注的内容,即“表达什么?怎么表达?”——艺术家们如何保持敏感,去寻找过去与未来交汇处、瞬时但直击心灵的触动?如何寻找自己的语言,将模糊的感知清晰表达?都需要经历一个观察的渐进过程。又或许是两位嘉宾都特别期待看见的,“不太熟悉的”“惊异的”东西。这便是展览最终命名为“跨界:可能与回响”所描绘的,希望通过将艺术家们并置以呈现一个机会,让大家看看对话的“可能”,以及激发一些思考,在未来或许能收获“回响”。

【10:03-11:44】

将策展作为“兴趣”的巫鸿乐于看见这样的“多元”,因为回归艺术史学者的“正职”时,他深知历史的“残酷”。“现在这么多艺术家将来也会被浓缩被选择,不是被哪个人选择,而是一种被历史选择,是一种集合性的,最后编出那么一个历史来。”

“这有点不公平是吧?但是这就是历史要做的事情。”至于当下,他还不想这么早就“往回看”。去年,由理想国出品的“新学术”四卷本《关键在于实验:巫鸿中国当代艺术文集》中,便有一半以“艺术家”为题,他以书写探索的当代艺术家自我成长、自我发展的线路。他坦言这是他作为学者、作家的兴趣所致,并不通用,但却令他异常满足。

【11:44-18:00】

四卷本之名“关键在于实验”,也再次切入了祝羽捷录制前日便向巫鸿提出的疑问“为什么今天实验性展览越来越难做了?”在巫鸿跨越数十年、结合中西方的观察中,这种变化并不仅仅在国内发生,只因国内将历时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发展与变化都浓缩在二三十年内,才显得尤为明显。但行业发展到一定的历史阶段,一定会产生商业价值的考量。实验性的空间或许变化了,但坚持实验性,寻找实验性可能的本心不应受到影响。

开始独立策展至今,祝羽捷在此前的很多策展的尾声处,会置入一个与此次展览相关的延伸阅读图书馆,对于美育投入很大关注的她,欣喜于进入美术馆的观众越来越多,但她也时常思考,这是否也是雷同于消费商品、消费娱乐的对艺术的消费?

受困于疫情很长时间未回国的巫鸿,对国内美术馆观众剧增的感知尤为强烈,相较“是否消费艺术”,他更反思于美术馆的作用是成为自拍背景板,还是成为与艺术互动的空间?对于观众来说,或许因人而异,但鼓励观众进入美术馆仍然是有意义的事,因为初心仍然是创造观众与艺术发生关系的可能。

#寻找自己的当代性#

在文学领域也有学者切入过“当代性”的讨论,曾提及N.伊万诺娃一再强调的,“我们的时代性”的“当代性”是指向三个层面:其一,当代性具有“我们的时代性”,即作者出生以来的这个时代的独特性质。其二,各个时代的文本在“当前”共同存在并进入读者视野的共存性。其三,指不同时代的作者、不同时代的作品“一直活着”的特性,即生命的存在性。

“我们的时代性”,是当代性的起点,正是巫鸿在对话中所关注的,首先你得看见,得调度起你“在场”的一切感官,去还原你的感知。

但同时首要区分于“尚未完成的现代性”,因为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的感知,正如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表达,如若每个时代都属于当代,其不断扩充、完善的理论令其成为“无边的现代性”。因此历史、经典仍然需要并置于“在场”被看见,作为一个向度的参数,即“共存性”,这或许与巫鸿老师的“史观”颇为接近。

常被提及的人类一大困境,是无法从旧理论中寻找到现实世界的答案,以历史为镜观照当下或许能更清晰自己所处何处,却不一定能为你指向未来的通路,“结论是留给未来去做的”,寻找一种独属自己的、富余激情的、有生命力的语言,则是当下可以也应当做的事。在这个层面上,不停突破自己舒适圈的祝羽捷,以策展人身份不停“及物”“及人”、以美术史学者不停寻求“共存”“参照”的巫鸿,又何尝不是始终寻找自己当代性的践行者?

【18:22-22:08】

自拍文化的流行、社交网络上种种新型景观悄无声息的蔓延,新技术革命的影响俨然已经严丝合缝地渗透进我们的生活,而今以更快速度扩散的人工智能的通用化,以同样快的速度冲击着几乎所有领域。在艺术界,这种冲击或许在更早以前就已发生,在巫鸿看来,影响必然存在,对此的探讨隶属偏哲学向的命题,包括人与机械的关系、人在现代科学、工业化发展中的位置在哪?

他因此以新技术革命中颇具历史性的技术性时刻,即19世纪30年代左右出现的“摄影术”,与当下人工智能的热议作类比。本雅明曾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论述了机械复制对艺术的影响,在他的理论中,艺术作品会因其可被复制而失去光环。但这份“预言”在几十年后的今天并没有成为现实,因为市场早已做出自由的调整,以限量、编号等种种方式。如此突破限制与再限制的过程,涉及到多重因素,也令艺术作品与技术产生更为复杂的互动。而就人工智能而言,目前对其影响的讨论,仍是一种想象性评估。

【22:08-26:02】

AI带来的技术伦理问题,实际是主体性的争夺,同回机械复制时代,操纵机械的仍然是人,人总会用生产物控制生产物。

具体而言,针对诸如Midjounery等智能生成软件的普及,除却本雅明所言的光韵、灵韵的消失,祝羽捷也意识到某些技术的应用不仅仅是复制,对于作品的原创性也产生了更多的技术伦理问题。但仍以“摄影术”为例,它的出现颠覆了人类的认知、艺术创作的方式,包括怎么表现世界,电影、电视、录像等等应运而生。但机械仍然只是一个记录器,一种客观工具,实际起作用的是摄影机背后的目光,还是人来创作、人来控制。所以尽管种种影像描绘了形态各异的对人类的控制,巫鸿乐观以待,在他的体认之中,人类似乎总有一种能力,把自己的创造物用别的创造物来平衡。

【26:02-29:00】

“元宇宙”往往是与人工智能伴生的话题,在元宇宙中,两位嘉宾会选择什么样的“Second Life(第二次人生)”?

继续上很多年的学,在哈佛读研究生,去芝大做教授,“好像有点无聊是吧?”巫鸿边说边笑着,思绪却仿佛已经进入元宇宙之中,他期待从现实里线性的时空中发展出来,或许人不再有年龄,或许能超越时空,或许变成了一个思维或者目光,或许通古博今、集伟大的音乐家、画家、和像Michael Jordan般伟大的篮球家于一身,或许是实现永恒的和平。

而祝羽捷则想与巫鸿老师互换人生,体验一回他的“无聊”生活。

#我们是否还拥有外部?#

无论是上文提及“当代性”所包含的“时代性”“共存性”,还是巫鸿以“摄影术”的出现为理解人工智能的抓手,其实与克罗齐所述“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逻辑相似,如此看来,“寻找自己的当代性”有点近似尽一己之力的弥合,去看见令你相信的使历史成为真理的东西,去做你能想象的使未来成为现实的事。

偶尔也可以像两人一样走进“元宇宙”中,站在自我的外部,看见限制你的、规训你的内在逻辑——为什么只能在被模式化的逻辑内寻找解决方案?我们是否还拥有自我的外部?新如何寻找新的参考?我们又将身安何处?

监制|舒朕萌

策划|ELLE津梁工作室

编辑|Anson

导演|Ovelar

摄影指导|王梓安

掌机|张赛

摄影助理|韦炜 阿菜 瑞奇

录音|汤文翰

灯光师|孙永涛

灯光助理|段双杰 孙瑞阳 邓鹏浩 陈海洋

妆发组|王融颖

后期|任杰

调色|Chelbaum

海报设计|Lowen

微信设计 | Gan Tian

运营|肖雯 卢俊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625c3e7c4a1f4fe09e43b5402414c5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