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李欢欢
从全面关停极速达业务到公司被曝破产,每日优鲜只用了半天时间,但证明前置仓模式的“难度”却用了八年。
公司破产?
7月28日下午,当外界还在讨论每日优鲜全面关停30分钟极速达业务、放弃赖以生存的前置仓模式公司该何去何从之时,再次从内部传出令人震惊的消息——每日优鲜已于7月28日下午下发通知,宣布公司破产,所有员工就地解散。
在一份疑似从每日优鲜内部流出、长达20分钟线上会议的录音文件中,每日优鲜的两位工作人员代表公司向员工解释了公司破产的原因,以及员工解散后工资、社保等相关后续事宜如何处理。
会议传达的核心信息是,由于此前公布的融资事件还在协调中,虽然已在SEC(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公告和备案,但没有完成交割,融资款尚未到账,公司财务出现问题,绝大多数员工的工资暂缓发放;大部分员工的工作时间将于7月28日截止,员工7月份的社保和公积金由公司承担,8月由员工自行解决;目前,每日优鲜员工社保公积金已经欠了3个月,现在在调拨资金,优先解决员工工资,想办法补上前三个月欠缴的公积金;目前已拖欠的六七月工资什么时候发放,尚不能确定。
从录音呈现的情况判断,由于解散消息来得太过突然,员工们关心和追问的问题很多,而信息了解有限的行政BP因为无法做出更多回复,最后不得不强行结束线上会议。录音的最后,有员工表示:“没办法,遇上这样的事情,公司领导一个都没出现,难道让一个BP出来背锅?”
有些讽刺的是,在其破产解散的消息曝出之前,每日优鲜才在当天上午放出一条撤退的“烟雾弹”——全面关停前置仓极速达,代之以云超次日达业务。
7月27日晚间和28日上午,不少消费者发现每日优鲜首页出现服务变更通知,称最快配送时间由原来的30分钟改为次日达,配送范围为全国均可配送。在此之前,每日优鲜虽已关停多个城市的前置仓站点,但保留了北京、天津、上海、廊坊四座城市的前置仓极速达服务。此次下达服务变更通知,是否意味着公司在全国范围内彻底放弃前置仓模式?当相关消息在网上发酵讨论之后,每日优鲜方面回应称:“在实现盈利的大目标下,公司对前置仓业务进行了调整,次日达和其他业务不受影响。”
如今看来,每日优鲜并非只是放弃前置仓业务,而是要全面放弃整个公司和所有员工。而破产重压或已困扰每日优鲜多日。
截至发稿前,每日优鲜官方并未对外公布破产的消息,只是有员工出面回应称由于业务调整、部分员工离职,公司目前还在寻求一切可能的方案,最大限度保障员工权益。但目前平台在多个城市已无法下单,APP和小程序虽可正常打开,进入选购页面可看见所有商品均已打上“最快次日达”和“云超特卖”的标签,但进入订单支付页面后则提醒“本单购买的商品在当前地址下无货”,用户无法继续购买。
无路可走?
从关停前置仓极速达业务,到团队内部宣布解散,只用了半天时间,每日优鲜的极速变故虽让人唏嘘,但结合其长期亏损及近半年“负面缠身”的处境来看,只能说,虽有意外却也在情理之中。
生鲜电商生意难做、前置仓模式更是难上加上,这已是业内人尽皆知的事情。作为国内前置仓模式的首创者,每日优鲜的亏损额也一直在刷新外界的认知。为捂住亏损,每日优鲜截至目前一直未发布公司2021年年报,仅2021年前三个季度,每日优鲜的亏损额就高达30.17亿元,业内预计其2021年的净亏损可能超过37亿,再加上2018-2020年分别亏损的22.32亿元、29.09亿元和16.49亿元,以及今年一季度的4.77亿亏损,每日优鲜近5年的亏损额大概率已超过此前11轮融资的累计总金额110亿元。
长期亏损、且看不到任何回血的可能,让资本市场对每日优鲜失去了信心和耐心。2021年6月,每日优鲜“抢滩”叮咚买菜在纳斯达克上市,虽顶着“生鲜前置仓第一股”的名号,但公司上市首日就面临破发,9.66美元的收盘价较发行价13美元下跌25.69%,总市值一夜之间蒸发7.86亿美元。之后,更是一路跌跌不休,到目前,每日优鲜的股价已跌至0.14美元。由于股价长期低于纳斯达克上市标准规定的1美元要求,每日优鲜已于今年5月、6月分别收到纳斯达克发出的两份退市警示函。
长期重亏损、无资金输血、退市警告的多重压力之下,每日优鲜近半年所有的业务和内部管理都围绕“收缩”二字展开。
就在破产消息曝出的一个月前,每日优鲜在6月30日至7月1日的三天时间内,连续关闭包括深圳、广州、杭州、南京、苏州、青岛等在内9个城市的前置仓站点和30分钟极速达服务,仅保留云超特卖业务。此次调整之后,每日优鲜前置仓业务的布局只剩上文提到的4座城市,而这4座城市的前置仓数量总和与2021年6月的625个、及2019年高峰时期的超1500个,已不可同日可语。
主营业务收缩之际,每日优鲜的团队人员也在收缩,一边是核心高管纷纷撤退,一边是大面积裁员。公司的核心团队中,除了创始人徐正早已移居香港,联合创始人曾斌卸任法定代表人,同时退出董事、经理、监事,副总裁李漾、智能生鲜市场业务负责人孙原、CFO王珺等人也从公司主要人员中退出。
高管集体撤退,留下高达16.5亿员供应商欠款和全体员工们几个月未发的工资总额,且无任何交待……如今有多狼狈,过往就有多风光,梳理每日优鲜八年发展历程,用“眼见它起高楼,眼见它楼塌了”来形容再合适不过。
如前文所述,生鲜电商的故事难讲,前置仓模式盈利更是公认的世界性难题,门店租金高昂、
损耗无法控制、客单价低、配送交付成本高,这些都是肉眼可见的难题,难道精明的资本不知道?时代不同,资本的操作逻辑也不同,每日优鲜的成立和发迹时间,正是我国经济上行、互联网红利和泡沫正盛的时候,手握大量热钱的资本被徐正的增长故事打动,而忽略了盈利困难。
公开信息显示,从2014年创立到2021年赴美上市,每日优鲜先后获得了11轮共计超110亿元的融资,投资方包括腾讯、老虎、高盛、中金、联想、元璟资本等一众明星投资机构。
如今,经济下行,前置仓的盈利困境被进一步放大,市场上的钱也更少了。苦等8年之后,每日优鲜非但没有像当初承诺的那样通过规模化发展,摊薄网点运营成本、实现盈利,亏损反而越来越严重,资本也终于对其失去耐心。
结语
事实上,就在半个月前,每日优鲜还宣布获得来自山西东辉集团价值2亿元人民币的股权投资,虽然这个金额与其超30亿的年亏损相比、杯水车薪,但也一度被外界视为每日优鲜的“救命钱”。只是,这笔“救命钱”至今也未到达每日优鲜的公司账户上。
除了积极筹钱,每日优鲜也在尝试转型、探索新业务,比如,学习京东、天猫超市的次日达云超特卖模式,布局当下正火的预制菜业务等等。然而,困境之下,路路不通,所有的尝试均以失败告终,或者说公司等不到它成功的那一天。
每日优鲜倒在了“救命钱”到账和业务转型见效之前,而此时,还在强撑的叮咚买菜、朴朴超市等平台,不知是在暗自庆幸少了一个竞争对手,还是躲在一旁瑟瑟发抖。每日优鲜的“破产”事件还在进一步发酵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优鲜”的外在也会被一层层“撕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