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于水与墨的对话——黄毅志山水花鸟画的艺术张力

2022-07-07     国画家

原标题:诗意于水与墨的对话——黄毅志山水花鸟画的艺术张力

黄毅志,男,1955年生,湖北武汉市人,笔韵斋主。湖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武汉美术家协会会员、武汉书法家协会会员。

在绘画艺术求索的道路上,深受近代黄宾虹、张大千、吴昌硕、林凤眠等大师风范韵味的影响,在自己的绘画中融入了现代意识,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一笔一墨的传统程式,而更注重画面的整体气氛和灵动性。他在繁忙的事务中,挤出时间,勤于钻研,勇于探索,用独到的语言,传自己的心声,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风貌。其画风朴实洒脱,风格优美大气,墨色酣畅淋漓,在中国画的神韵墨趣中透露出自己的内心世界,把心灵的神往寄托于画的意境,

其艺术创作的思维导向是以优美轻妙为基调,主要以长江流域山水花鸟风情为创作题材,采取彩墨小写意的创作手段,将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绘画艺术相融合,以表现东方情韵的美。创作的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及省、市美展,累获奖项和发表。

诗意于水与墨的对话

——黄毅志山水花鸟画的艺术张力

倘若把水与墨仅视作画家赖以表达艺术情思的形式载体,注定无以让水墨获得神韵。而要想让水墨得以出“神”,贵在水与墨张力之互动。扬州八怪之李鱓曾言:“水为墨之介绍,用之得法即凝于神”,他还说,“笔墨作合生动,妙在用水。”在他看来,一件艺术作品得失,笔墨乃基础,神韵是关键。那天与朋友一起欣赏黄毅志的“水墨山水”、“水墨花鸟”,不禁想起现代画坛巨擘傅抱石、黄宾虹的艺术见解,他们对水墨的重视,对水墨的运用,达到了出神入化的高度。听到我谈起傅抱石与黄宾虹的艺术见解时,黄毅志说自己正是从这两位艺术大师的艺术世界获得启迪,试图在水与墨的艺术表现力上,有所探索。

黄毅志的水墨探索无疑是成功的。站在黄毅志展出的作品前,你会感觉水的表现力因墨而得以强化,更感觉墨的表现力因水而获得神韵。正是在水与墨的艺术张力之互动中,黄毅志的作品传达出一种特殊的韵味与诗意。在《当年的记忆》这幅作品里,我们分明可以感受到来自水的艺术冲击,但显然,黄毅志用“色破墨”的方法,将水与色彩融为一体,给人以厚重的感觉。以色压水,层次感很容易被夺走,让作品整体的层次感显得生硬而强势,给人以靠艺术变形来强化主题的感觉,但这种感觉不时被一种“硬”夺定,让作品有一种失重的感觉。但黄毅志却将水与墨融为一体,再以“色破黑”的方式,将水墨干湿调理的浑然天成,使作品给人以大气磅礴的艺术美感。我很喜欢黄毅志那幅《芭蕉果湿梦中香》,整个作品以两叶芭蕉压墨,中间以水摹天,而那颇具写意意味的三只鸟,似浮于水中,又似歇于芭蕉枝上,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以这种处理方式来调理水与墨的层次作品,还有《冬情》、《和平家园图》,等等。黄毅志的水墨画很注意留白,这些留白让整幅作品透着一种空灵之气。

我曾就黄毅志水墨画中的笔法请教黄毅志,他是否在画作中展示书法的功力。黄毅志没有听懂我的意思,当我指着他画作中的线条后,聊到他画作中线条的收与藏时,他说,中国美术作品,应该是书画一体,也只有书画一体,方得诗意。但当下艺术家们专力一点,倒是把“一体”忽略了不少。他告诉我说,他真正想从事的,原本是书法创作,后来在老师的带领下,对水墨的表现力,对线条组合后给人的美感,更为倾心,渐渐地,用力便重于水墨画了。

在一个清凉的夏日,我特请黄毅志先生到我的办公室,边欣赏他的水墨山水花鸟作品,边请教他走上绘画艺术之路的“前因后果”。实际上,我与黄毅志先生早在十多年前已经在电话中“谋面”。那时我负责报纸文学副刊的编辑工作,当时我除了主持一个文学作品版外,还主持一个版叫作“文学评论”版,每一期在两个版面上,我都会选择一幅书画作品,刊发在版面上,借此我也认识了很多书画界的艺术家,后来我又主持“读书”版,刊发了很多关于书画集的书评,与书画家们的接触越发多了起来。大多作品的刊发,是在我认识书画家们之后,但发表黄毅志的水墨画,却并未谋面。在为黄毅志先生刊发作品十多年后,因为参加一些书画活动,方得以见面。这一次,近距离畅谈他的“水墨艺术世界”,让我深深体会到,作为艺术家的黄毅志,对艺术的追求是那么虔诚,对水墨的感觉是那么深刻,对生活中美的捕捉,是那么敏锐。

黄毅志告诉我,走上国画创作,不能不提到自己的几位老师,言谈中,黄毅志充满了对自己老师的恭敬与感激。黄毅志初中是在延安中学就读(现已改为职业学校),当时的语文老师、数学老师与美术老师,都先后建议他认真练字,应该说,他后来能走上艺术创作之路,是这三位老师不断激励的结果。当时正值文革后期,学校流行“复课闹革命”,“闹革命”就是写大字报,学生们把大字报写好后直接贴在老师的办公桌上,让老师办不成公。写大字报就得用毛笔,有时还用排笔,用排笔写标语,如果写在墙上,得写一人多高。黄毅志也加入了写大字报的潮流。与很多同学不同的是,在写大字报的过程中,黄毅志竟爱上了写毛笔字,每次写大字报,也就格外用心。后来“革命”的烟火味淡下来,学校就让学生们办墙报、办诗刊,用的还是毛笔。有一次语文老师周忠祥走到学生办的墙报前,问毛笔字是谁写的,同学们说,“是黄毅志写的。”周老师说,“这字写得比我的还好!”他叫来黄毅志,鼓励他好好练字。周老师的业余爱好是画画,他对黄毅志说,你对字的结构很有感觉,除了书法,你还可以学习画画,如果想学画画,自己可以教他。周老师把黄毅志带到办公室,拿过一张纸,一支铅笔,边画边给黄毅志讲解。这时数学老师走过来,看周老师在教黄毅志画画,给黄毅志画了一个火炬。这位数学老师业余时间也喜欢画画,就如何学习画画提了很多建议。这位数学老师同周老师一样,说黄毅志如果想学画画,问周老师可以,问他也可以。这让黄毅志很受鼓舞。与我谈起自己的中学老师,黄毅志至今仍是神采飞扬。美术老师发现黄毅志画画很用功,对线条色彩也很有感觉,就让他下课到自己办公室,安心画画,美术老师便站在一旁细心指导。

当时延安中学有一个学生美术小组,美术小组的同学来自不同班级,由学校出面,把大家组织起来,由专门的老师讲授画画技法。黄毅志参加了这个小组,并迅速在小组里崭露头角。当时美术小组有个同学叫易雨,比黄毅志低一个年级。易雨的父亲在中山公园专门画画,每周就带着黄毅志、易雨他们五六个同学到古田四路写生。易雨的父亲看到这么多学生喜欢画画,心里非常高兴。只要有机会,有时间,就带着他们去观察、去写生。有时还带他们到硚口工人文化宫的画室,一画就是一天。

激情的岁月留给人的印象是深刻的。黄毅志在中学阶段沉迷于线条与色彩交融的世界,这不仅给黄毅志留下了许多美好的记忆,还给他打下了深厚的艺术功底。高中毕业后,那该是1974年秋天,黄毅志下放到通山,在通山,黄毅志一呆就是4年,在这4年的时间里,黄毅志向生活学习,道法自然,让他对艺术的表现力,有了更深的体悟。随着知青进城潮,黄毅志回到了武汉,进了武汉市公汽公司。公司在给职工补习文化时,在黄毅志不知情的情况下,给他报了美术科。在学习过程中,黄毅志认识了一位叫吴涛的老师,吴涛老师从画面构思、意境创作等艺术张力方面,给了黄毅志很多具体的指导,让黄毅志对艺术的理解,对绘画表现力的认识,对水与墨的艺术张力,有了深入的认识,使自己的艺术境界,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在谈到自己的这些老师后,黄毅志说,走上美术创作之路后,自己特别用心揣摩名家名作,对一些画展展出的作品,都用心体会,试图进入这些作品展示的艺术世界,体悟艺术家的每一个创新点。反过来,对当年几位老师的话,体味也更深了一层。

我们品读黄毅志的艺术作品,可以发现这样一个普遍的现象,他很善于捕捉生活中诗意的内容,并将诗意通过生活中具体可感的对象,传达出来。用写实主义来概括黄毅志的水墨山水花鸟画,显然不够,因为他在对现实的写意中,时不时融入自己的理想,让水与墨的艺术张力,揭示作品的内涵与厚度。值得重点谈到的是被业内不断提及的《都市之春》,这幅作品在2004年湖北省首届网上美术作品邀请展中,获得金奖。从画面主体看,作品的写实意味很浓,有林立的高楼,有行驶的汽车,还有具有透视效果的桥梁,等等,整个画面,呈现的是一幅现代都市风景。但水墨的使用,让画面略显模糊,让人从实景走出,细心体味艺术家试图表达的价值诉求。而从画面整体“以色压墨”的处理中,绿色处理成了画面的主色调,这让我们恍然大悟,才知道那林立的高楼与行驶的汽车,恰折射了绿色生活于城市的价值。那取材于生活,通过水与墨艺术张力的交融,表达一种艺术理想与生活向往,是黄毅志水墨山水花鸟画的重要主题,通过水与墨的艺术张力的相互作用,再压以色彩,间或用虚实处理的方式,用留白表现作品的空灵之气,是黄毅志整个绘画艺术的美学意义。

黄毅志在与我交流自己的艺术创作之路时,谈的最多的,是他的老师,是他书画界的一些朋友。这令我感觉得出,黄毅志是一个十分重情的艺术家。正是重情,也正是因为对艺术的不懈追求,让他少了很多应酬,少了一些晋升的机会。但黄毅志并不后悔。他说,艺术让他更真切、更有温度地认识了生活的真谛,艺术创作给了他真正的心灵自由。

这几年,不断有艺术策展公司邀请黄毅志参展,他的作品也受到海内外画坛的广泛关注,日本、韩国及新加坡、美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都有收藏家收藏他的作品。但黄毅志并没把精力放在策展上,相反,他比以往更多地用心于创作,用他的话说,年近花甲,对艺术的感觉,与过去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本对名利淡然处之,如今对名利,更是不闻不问。但每次慈善活动,黄毅志却总是热心为之。最近,他还在为武昌宝通禅寺创作含有《心经》的水墨作品。宝通禅寺原本向书画家征集书法作品,以《心经》为书写内容。其实以黄毅志的书法功力,完全可以以书法创作参加的。因为从他的水墨作品线条使用看,他的书法功力相当深厚,他也的确从爱好书法开始自己的美术之路的。但黄毅志不这样认为,他说:“我要捐出自己的用心之作,也要拿出能够体现我的艺术理想的作品。”通过构思,他将书与画进行有机结合,将书法作为背景,水墨画作为主体,完成了以《心经》为题材的艺术作品。为了完成这幅作品,他专门请教了寺院修行的师父,请教《心经》所涉及到的一些名相,以企能通过自己的绘画创作,传达出自己的理解。

谈起这几年参加慈善活动的体会,他说,慈善活动最能见出一个人的境界与价值观。宝通禅寺的许多书画活动,只要得到通知,他都会放下手中的事,热心参与。他说,“非常感谢能有机会到寺院画画,尽管自己非常忙,每次参加活动也总是来去匆匆,很多时候不得不提前离开,但每次在寺院里创作,心都非常安静,心每次都像得到一次清洗。

其实艺术创作的本质,是心灵自由的一种实现方式,也是一个人精神境界的呈现。黄毅志从对书法的热爱,到专心于水墨山水花鸟,将水与墨的艺术张力,予以贯通呈现,体现出一股浓浓的诗意。黄毅志的艺术世界,体现了一个艺术家的人生理想,体现了一个艺术家思想的高度。他对慈善事业的热心,更体现了一个艺术家的精神境界!

——本文作者:鲍风(长江日报报业集团主任编辑、《长江日报》新闻研究所副所长、湖北省文艺理论家协会会员、华中师范大学新诗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湖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业界导师、著名文学评论家、资深媒体人)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6183a6a1485946a23177ef2fe741b7a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