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陵在陕西还是河南,用5000年文明史,来告诉你答案

2023-12-10     历史两张脸

原标题:黄帝陵在陕西还是河南,用5000年文明史,来告诉你答案

黄帝陵到底在陕西还是在河南,这是个很容易引发论战的话题,甚至会引发地图炮,不过今天这篇文章,将会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给出一个全新的答案,告诉你黄帝陵到底在哪里。

故事要从清朝说起,清朝有个叫庄存与的人,他学问极大,又是翰林学士帝王讲师,堪称当时最具权威的学术大师,但有一次却差点被一个叫阎若璩的人逼疯。

阎若璩是清代的考据大师,清代因为大兴文字狱,别的话不敢说,顶尖的文人,只能在考据上下功夫,把那些先人的经典逐字逐句做考据,我们现在能够轻松的读懂十三经,清代考据学家功不可没。

这本来是不得已为之的事情,但没想到认真起来,还真出了成绩,阎若璩积数十年之功写出一部《尚书古文疏证》,证明梅赜当年献出来的那部《尚书》里,多出来的那二十几篇纯属伪造。

这个结论犹如向当时的全体读书人丢了一个原子弹,《尚书》可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简直就是儒家的命根子呀,于是有受伤很深的学术大师奋笔疾书,质疑阎若璩的考证。

凡是颠覆性的结论,必然有扎实的证据,阎若璩见招拆招,如同赵子龙在长坂坡单枪匹马,斩将夺旗,七进七出,杀的那各路人马是纷纷退让。

这件事把庄存与弄得很崩溃,《尚书》是儒家经典,这个如果是假的,儒家就可能被动摇,尤其是儒家最牛的十六字心传“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十六个字是程朱理学的根基,被尊奉为圣人的“十六字心传”,还是名誉很好的东林党人的道德信条。

这如果被否定掉,那可是是要出大乱子的,事情到了这里,庄存与作为官方的学术权威,必须要表态了,他说了句很经典的话,“辨别古籍的真伪,这是小事情嘛”。

此话一出,《尚书》的地位保住了,儒家的危机化解了,大家都长长地松了一口气,这件事充分说明了,千百年来,我们对于很多事,求真不是终极目的,能为我所用才是最重要的,真不真的都是小事。

既然《尚书》这么经典的东西,里面掺了假都能认,那么关于黄帝陵,不管得出什么样的结论,那都不会太意外和难以接受了。

黄帝陵到底在哪里这个问题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得先确定,有没有黄帝,才能争论黄帝陵在哪里。

中国最早出现黄帝这两个字,是在一个铭文上面,这个铭文的主人就是我们比较熟悉的齐威王,我们学过的课文里,邹忌讽齐王纳谏里的齐王就是这个齐威王。

铭文的意思很普通,其中有一句里提到了黄帝,注意这次中国所有史料中,第一次出现这个词,这都已经属于战国的中期了。

而战国人是出了名的喜欢扯谎,这不是说他们道德素质不行,而是严酷的生存环境,最是让他们必须编造出许多故事来丰富和完善自己的各种理论。

黄帝如果真的是上古贤君,有后来记录的那么英明圣武,为什么直到战国时代才被人提起呢,孔子天天喊周公,也没见他提过黄帝什么事儿呀。

到了司马迁那里,他距离黄帝时代,已经3000多年了,他根据传说和有限的史料,写了我们现在能够看到的,最早的关于黄帝的记载。

此后关于黄帝的故事越来越多,越传越具体,越详细,具体到让你无法反驳,这就是典型的历史层累学说,一个人一件事,越到后期,他的内容就越丰富,形象就越丰满。

说到这里,可不是要否定黄帝,而是上古部落肯定存在,任何先民都是披荆斩棘的生存,都有伟大的事业和传说,我们不知道他叫什么具体的名字,就官他叫黄帝吧。

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争黄帝陵无非就是一个利益问题,连黄帝都不一定是真的,他哪来的陵,你要是相信司马迁,那黄帝最后可是飞升了呀。

我们可以树立我们的信仰,我们的文化,这些都没问题,问题是这种黄帝陵到底在哪儿的问题就不要再争论了,纯粹是内卷化的内耗。

黄帝存不存在不知道,但黄帝精神一定是存在的,华夏文明源远流长,真与假也许没那么重要,但是当你争论的时候,你一定要明白你在争论什么,不要盲目的争来争去。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617ab9c1c21c82a8eb8a2b3b2fef1ea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