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伯利亚内陆为何是东北虎的禁区,那里有什么令老虎也害怕?

2022-04-08     动物速递

原标题:西伯利亚内陆为何是东北虎的禁区,那里有什么令老虎也害怕?

历史上我国是世界上老虎种类和数量最多的国家,没有之一,包含已经灭绝的新疆虎在内的亚种数达到了5种,分别是:东北虎、华南虎、新疆虎、孟加拉虎和印支虎。

尤其是华南虎,更是我国独有的老虎亚种,不仅栖息地最广,遍布大半个中国,数量也是最多的。可惜在上个世纪后半叶由于捕杀严重,导致华南虎野外灭绝了,如今剩下的个体,都养在人工的环境下。

就当下而言,东北虎成了我国最主要的野生老虎,数量也从2017年的27只上涨为50只。只是受限于东北虎基数太小,繁殖能力低等原因,种群数量增长起来较为缓慢。

与我国野生东北虎仅有几十只的情况不同,俄罗斯远东地区,则生活在大约700多只,情况可以说是天壤之别。

老虎是领地意识非常强,且需要大片领地的捕食者,正所谓“一山难容二虎”,一只雄性东北虎,所需的领地甚至要500平方千米,就当下而言,俄罗斯远东地区的老虎,已然趋于环境容纳的饱和度了。

很多人不解的是,为何俄罗斯的东北虎,不往更为广袤的西伯利亚内陆地区扩散呢?要知道老虎是具有高度移动性和显著探索行为的猫科动物。

是西伯利亚虎,还是东北虎?

说到东北虎,网上论坛包括我文章下面的评论,经常可以看到有网友纠正说应该叫“西伯利亚虎”,其实并不能说错,东北虎的国际学名就叫“西伯利亚虎”,但我认为,东北虎才是更适合它的名字。

首先东北虎的分布范围就只在中国及俄罗斯,在我国叫东北虎,在俄罗斯则叫阿穆尔虎,只有西方世界喜欢称其为西伯利亚虎。

其次“西伯利亚虎”这个名字听起来像是整个西伯利亚地区都有似的,但实际上东北虎在俄罗斯的分布范围很窄,仅限于东南一隅,大片的西伯利亚内陆地区,一只老虎也没有。

从历史方面来看,1858年之前,清朝未将外东北大部分土地割让之前,东北虎还只是我国独有的一种老虎,后来随着土地的割让,生活在这上面的东北虎,也就成了阿穆尔虎。

从地理位置上看,在东北虎分布范围达到最鼎盛的阶段,也仅限于亚洲的东北部,从未覆盖大部分西伯利亚地区。

综合所有因素,与其将这种老虎称为“西伯利亚虎”,倒不如叫“东北虎”来的更恰当。

提及这些,也不是说想要给其更名,如今无论是叫西伯利亚虎还是东北虎、阿穆尔虎,都是正确的,只是大家既然喜欢东北虎,那么就对它多了解一点。

西伯利亚内陆地区缺乏猎物吗?

很多人说西伯利亚内陆地区之所以古今都没有东北虎生存,主要是因为那里缺乏足够让老虎生存下去的有蹄类猎物。

对于大多数的捕食者来说,猎物资源是影响其分布范围的重要因素之一,老虎也不例外。但事实上西伯利亚内陆没有老虎,真的是因为缺乏猎物吗?

一项基于锡霍特山脉地区的有关于东北虎与狼的生态研究,为我们揭示了老虎对猎物的喜好。东北虎偏向于捕食中大型的有蹄类动物,其中占比最高的三种猎物分别是:马鹿、野猪、狍子

物种发展至今,包括东北虎在内的绝大多数捕食者,都具备机会主义。当大型猎物没有了,它们就会增加捕食小型猎物的比重,有腐肉也来者不拒。

比如生活在塞伦盖蒂大草原上的狮子,不愁猎物,豪猪它们是看不上的,而生活在非洲一些干旱地区的狮子,豪猪则是它们的重要口粮。

对于东北虎来说,野猪是最重要的猎物之一,而西伯利亚内陆地区,就生活着大量的野猪,其中不乏大体型者,捕获一头,能吃上很久。

因为气候严寒等缘故,导致西伯利亚内陆地区相对缺乏“清道夫”角色,老虎也面临着更小的清道夫压力,不必担心藏食被找到。

所以总的来说,西伯利亚内陆地区缺乏猎物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西伯利亚内陆堪称老虎禁区

除了猎物资源之外,竞争者或天敌的存在,也是影响物种分布的因素,于是有人会说,或许是西伯利亚内陆地区,生活着狼群和大棕熊,为了避免与之竞争,东北虎才没有往那里扩散,毕竟俗话说得好,“猛虎架不住群狼”嘛。

种间竞争的确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现象,东北虎与灰狼、棕熊也确切存在竞争,但老虎作为食物链顶端的生物,它可不怯棕熊与狼。而且老虎为了确认和巩固自己的生态位,也会试探与其他它认为有威胁的物种挑战。

事实上这种说法更站不住脚,因为在东北虎的栖息地里,就生活着狼群和棕熊,结果就是狼群被东北虎打压,与棕熊互有捕食记录,但整体上东北虎更胜一筹。

西伯利亚内陆地区之所以会成为老虎禁区,真正的原因有且只有一个,那就是环境问题,这点与当初从北非扩散而来的亚洲狮窘境相同。

4万多年前,狮子从非洲浩浩荡荡而来,但最终的分布也仅限于亚洲西南及印度次大陆一带,无法触及亚洲内陆地区。

主要原因是狮子生活在开阔地带,而亚洲内陆茂密的森林,对于它们来说是不利因素。对于东北虎来说,西伯利亚内陆常年积雪深厚,严重影响行动,对于它的狩猎来说,极为不利。

老虎橘地黑纹的毛发,在林地里是很好的伪装色,可一旦暴露在一片白茫茫的世界里,就显得很突兀,别说狩猎了,隐藏都很困难。

我们观察下生活在北方寒冷地带的猫科动物,比如加拿大猞猁,为了更好地在积雪上捕食白靴兔,它的身体产生了一些适应性改变,脚掌变厚,后肢变得修长有劲。

这样的改变赋予了加拿大猞猁更强的行动力和更快的速度,但却让它丧失了大量的战力,甚至被小小的渔貂欺负。不过好在捕食兔子这些猎物,基本不用什么战斗力,够快就行。

对于东北虎来说,如果想在积雪上获得与加拿大猞猁类似的行动力,就意味着也可能需要获得适应性改变。

可老虎捕食的猎物是野猪、鹿类等大型动物,没有战斗力可不行,而且棕熊、狼群也会变成威胁,这俨然成了进化窘境,于是东北虎便不愿往西伯利亚内陆地区扩散。

其实对于俄罗斯快要“满员”的东北虎来说,通过生态廊道迁徙至我国是它们最佳的出路。

事实上这种现象早已发生,这些年远远不断有东北虎跨境而来,就是很好的例子,毕竟对于西伯利亚内陆来说,我国的林海雪原本就是东北虎的老家。随着生态环境的修复,会变得更适宜东北虎生存。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6173e931d6ba60c6eec01247fe8494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