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承嗣这个人在历史上算不得什么风云人物,但总归也是有幸被载入青史的人,被载入青史的原因不是因为他有何过人之处,而是因为他姓武,因为他是武则天的侄儿,仅此而已。
成为武则天的侄儿是他的幸运,同时也是他的不幸。说幸运是因为,如果不是有武则天这样一位姑母,以他的个人能力终生也无法走上庙堂的仕途,更不用说载入青史。说不幸是因为他的一生都是活在姑母武则天的掌控、玩弄和利用之中。
父亲武元爽被武则天流放逼死,自己被姑母利用、玩弄和丢弃,就连儿子也被姑母拿来跟突厥通婚联姻(古时跟少数民族联姻基本上都是女子出嫁,但武则天时期和突厥的一次联姻是男子出嫁,等同于现在的倒插门)。
之所以说武承嗣可怜,是因为他的可怜不仅限于一代,而是上到父代、下到子代、中间还有他这一代,三代都逃不过姑母武则天之手,在这三代之中武则天对待的方式又是不一样的。
对待父亲武元爽这一代是流放。少女时期的武则天因父亲早逝,然后被同父异母的哥哥武元庆、武元爽等人苛刻虐待,元庆、元爽的这种行为被少女时期的武则天牢牢记住并怀恨在心。后来武则天成为皇后以后,武元庆和武元爽就成为了武则天第一个打击报复的对象。
武则天以预防外戚干政的理由把武氏一族全部流放,武元庆、武元爽被流放不久后死去(有说是因为水土不服,有说是因为吓死的),而武承嗣作为武元爽的儿子自然也在被流放之列。
对待武承嗣则是利用、玩弄和丢弃。后来武则天临朝称制,需要提拔心腹党羽为己所用,武承嗣就是在这个时候被武则天从岭南召回,以后从尚书奉御到秘书监到礼部尚书到太常卿,再到最后的魏王一路高升。
在这期间,武承嗣成为武则天从皇后到皇帝路上的绝对爪牙,制造舆论天命归武,重用酷吏大兴冤案,排除异己诛杀朝臣,代武者刘剑指东宫,通过武承嗣的这些操作,为武则天以周代唐扫清了道路,可谓是武则天的“第一功臣”,然而武承嗣在帮武则天问鼎九五的过程中,除了为自己树立了无可化解的政治对手和臭名昭著的名声外,什么也没有得到,这一切的受益者只有武则天一个人。
当武则天步入耄耋老年后决定册立李显为太子后,此时的武承嗣才明白,一切都是竹篮打水,为了姑母把所有人都得罪尽了,现在太子已立、风向已明,所有人都可以选择战队,包括其他的武姓之人,唯有他不能,等待他的唯有一死尔!武承嗣就像是一个被武则天用完之后扔掉的废弃品。
对待武承嗣的儿子武延秀则是联姻突厥,以结亲换和平。当时契丹叛乱,突厥趁势打劫,要求武则天割地、赔款、联姻,如果答应就帮助武周打契丹,如果不答应就帮助契丹打武周,要武则天好好思量。
鉴于契丹的叛乱,朝廷内外交困之际,武则天只好无奈答应突厥的所有条件,于是从宗亲里面选了一个男子作为跟突厥的联姻对象,武承嗣的儿子武延秀就成为了这名“幸运儿”。
契丹被平定之后,武则天反悔了对突厥的要求,除了割地其它都好商量,国家领地寸土不可与人,突厥可汗一怒之下兴兵伐武,而被派去的武延秀却成为了这场政治交易中的牺牲品。
对于武承嗣而言,武则天就是杀完老子用儿子,用完儿子使孙子,总之是祖孙三代一个都跑不掉,最后是父亲和儿子都已经命丧九泉,唯有自己还苟延残喘,不过也快要随他们而去了,这些年该得罪的人都得罪了,不该得罪的人也得罪了,真正成了实至名归的众叛亲离。
李显登基之日就是他武承嗣丧命之时,回顾武承嗣的一生,兴衰荣辱完全依附姑母,因姑母的崛起而茁壮,因姑母的衰迈而枯萎,从始至终都是一个被姑母玩弄于股掌之中的侄儿,荼害李唐宗族弄得满手是血,这些年的容华权势给他带来了什么?不过是一个个辗转反侧的不眠之夜罢了。
公元698年,武承嗣病逝,终年五十岁,追赠太尉、并州牧,谥号“宣”。比起他生前的不幸和悲哀,反而是死后被追封的荣耀更能够安慰他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