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会对话 | 王树彤与倪国涛:后疫情时代下跨境电商的发展与机遇

原标题:班会对话 | 王树彤与倪国涛:后疫情时代下跨境电商的发展与机遇

2022年5月28日,金融EMBA2020级C班举行线上班会,敦煌网创始人兼董事长、CEO王树彤与新华都购物广场有限公司董事长倪国涛围绕“后疫情时代下跨境电商和线上零售的发展与机遇”进行深度对话与交流。

跨境电商篇

Q

倪国涛疫情爆发初期,跨境出口电商在市场整体低迷的情况下逆势高速增长。然而随着全球疫情“加时”,以及层出不穷的“黑天鹅”事件,又让这个行业的发展出现了诸多不确定性。请问你如何看待近期行业面临的挑战?后疫情时代跨境电商下一个爆发点会在哪里?

A

王树彤:先说结论,我认为中国跨境出口电商市场仍然整体向好。你看在疫情防控要求下,消费者线下消费场景受限,全球消费都呈现线上化趋势,拉动电商渗透率迅速攀升。同时受益于国内基本恢复的供应链能力,及 双循环 国家政策,中国商品应该说还是抓住了这样的机遇,逐步提升了在全球电商中的市场份额。未来 5年,预计中国跨境电商仍将保持 15%-20%的增速,稳住发展势头。

但最近两年层出不穷的 黑天鹅 事件,确实也让国内跨境电商行业整体发展备受冲击:首先 2021年的亚马逊封店事件,至少 5万中国跨境卖家被关闭账户,波及超 600个中国品牌,经济损失超过 1000亿元;欧盟落地了近 30年来最大的增值税改革。而且不光是欧盟,英国、美国、加拿大 ……包括近期日本,全球范围内针对跨境电商的合规管理日趋严格。还有俄乌冲突,以及产业链迁移,中国制造后继乏力这些声音,近期又开始大了起来。而且疫情下物流成本也在急剧抬升,几乎已经占到了跨境交易整体成本的 30%以上,疫情前行业水平一般是 10%-15%。你看这只是从去年到最近,我随便举的几个例子,但每一个对中国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来说,都是极大挑战。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了极具想象空间,让人非常振奋的机会,行业可能要迎来划时代的变革。

社交网络和移动互联,让全世界人与人之间的连接,从未像今天一样,紧密而直接。社交媒体,也正在成为一种新的 身份认同 2021,全球社交媒体用户达到了 42亿 ,占总人口的 53.6%。典型用户 ,每天在社交媒体上花费 2小时 25分钟 ,相当于每周大概有 1天是不睡觉的。

推动这场连接,并将深刻改变全球电商生态的,是 Z世代。他们是天然的移动互联网的原生代。他们一边长大,一边掌握社交媒体的话语权、流行文化的主导权和消费的决策权,他们消费意愿强、频次高,引领全球消费趋势。

埃森哲的数据是 2025年全世界社交电商增速,将是传统电商的 3倍,规模达到 1.2万亿美元,占全球电商支出的 62%——当全世界越来越多的 Z世代,遇到了飞速崛起的社交电商,将为全球贸易带什么样的变化呢?

中心化的国际巨头和大平台,不再是数以千万计的中小微创业者,做数字贸易 不得不 的选择;去中心化的独立站蓬勃发展 , 小商家也有能力脱离大平台;网红经济、社交电商 , 让每一个内容创作者都能成为营销触点和销售渠道;每一个小微企业都有机会成为全球化企业 ,被世界所看见;每一个有想法的个体都有能力和大企业竞争 , 打造全球品牌;分享即推广 , 链接即销售,每个人既是消费者 , 也是销售者 , 更能直接连接生产者。全球贸易的生产消费关系,和贸易零售链条正在重塑。

有公开数据显示社交电商内容创作者的经济至少价值 1042亿美元,超过 5000万创作者正在使用互联网将他们的作品直接展示给全球观众。

对于 Z世代而言 , 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跨境贸易的轻创业时代 ——去中心化的 全球微贸易 时代。

Q

倪国涛您提到“全球微贸易时代”,这是个很新的概念,能否展开讲讲?特别是对身处其间的企业、个人而言,这个时代的到来意味着什么?

A

王树彤在我看来,全球微贸易时代,可以说是对既有秩序的一种颠覆。它带有一些鲜明的特征,或者说是迹象:

第一是"人人可参与":小微创业者、内容创作者,谁都可以,几乎没有门槛;

第二是"零基础启动":不需要外贸经验和大资金,甚至都不一定要建立自己的网站APP,一个链接,随时启动;

第三是"即插式创新":各种功能模块,安装就可以上手;

第四是"个性化消费":个性商品、小众品牌,选择更多更丰富;

第五是"柔性化供给":小批量、轻定制,供应链更有弹性。

目前MyyShop的活跃用户,今年Q1同比去年增长超过76%。我们全球范围合作的网红、博主已突破11万,沉淀商品超过226万,相关的短视频播放量合计突破1000亿,点赞、评论等互动量合计超过56亿。

Q

倪国涛最近拜登在访日期间宣布成立“印太经济框架”,这被视为对中国供应链极大的威胁和围堵。中国一直在讲企业出海、品牌出海,但从国际大环境来看,现阶段可能遇到了一些阻碍。那么中国企业要以什么样的姿态,才能更好地走出去?

A

王树彤:从以前特朗普主导退出 TPP,到拜登最近牵头 印太经济框架 成立,孤立中国的意图非常明显,这对我们来说确实是个不利信号。还有各种关于 脱钩 的声音,现在是人家切实朝这个方向进了一步。再加上受疫情影响,不管是广交会,还是义乌小商品市场,外国人都来不了,也不来了。外贸行业过去赖以生存的方式现在开始不奏效了。那怎么办?也不能直接躺平, 我们得用新的方式,更积极地走出去

敦煌网作为一个全链条生态型的服务平台,我们非常清楚,贸易问题的解决是复杂的多点问题,需要从海外端到国内供给端以及中间服务端全链条、系统化、规模化地去解决,去带来订单。基于过去多年积累的经验,我有几个思考:

第一,中国走到海外市场需要有一套友好渗透的方式。

疫情加速了线下到线上的转化,导致大量群体、企业面临新的数字化技能的挑战,这也是全球各国看重数字经济发展的共识点。基于这样的全球共识和迫切需求,中国在数字技术领域积累了尤其丰富的经验,不同于传统的中国孔子学院,或者去当地开餐馆、做贸易去赚当地人钱,我们通过能力建设学院的方式去帮助本地企业、群体获得实际的技术技能,通过培训人才这样的一个软性入口,超越意识形态,可以快速在不同国家复制、规模化。

第二,中国走到海外市场需要有科技驱动的面孔。

过去美国企业被全球所青睐,很大原因是青睐他的先进技术,今天中国需要抓住我们在大数据、 AI人工智能领域的领先优势去拥抱更多的国家,它超越了价值观、意识形态问题,拥抱科技、学习科技已经成为全球各国的共识与需求。

第三,中国走到海外市场需要用服务赋能的方式去切入。

通过中国先进的互联网大数据、 AI技术能力,帮助海外提升能力技能的培训,在实际应用场景中需要的第三方服务就可以对接进去,包括如何建站、选品、对接供应链、获得流量订单、结算收款、物流等等。 通过发挥数据雷达的优势,服务贸易作为中国的软实力,通过能力建设、技术、服务的先行渗透,背后其实是中国产品的走出去。

除此之外,我也时常在想,如何让海外市场不排斥我们,愿意和我们合作?我们中国的朋友在哪里?这几年作为 APEC工商咨询理事会、 B20、金砖国家女性工商联盟等组织的中国代表,我在一线也有很多的实践。中国可以多发挥民间二轨的力量。时间关系今天在这里我就不过多展开了。

正是过去实践中的这些认知,让我们更坚定自己的理念,以及商业模式:我们要做的是像水一样的赋能者,润物细无声的渗透,提供无处不在的服务。 就像我们说要让 人人可参与全球贸易 ,所以我们去做的是带动、培训当地网红、 KOLKOC,甚至一些仅仅是亲戚朋友众多的素人,让他们可以和中国供应链对接,可以实现带货变现,在新时代得以生存和发展。 解决的是当地民生、就业的问题。这就是一种牢固、安全、共赢的联合方式。

总结起来,就是我认为,我们既要守得住,也要有方法去攻,否则自己的空间会越来越窄。

编辑:丹凌

全球金融论坛

  • 周小川:关于数字货币的几点问题及回应
  • 王希勤在2022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上致辞
  • 张晓慧在2022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上致辞
  • 廖岷在2022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上致辞
  • 刘连舸在2022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上致辞
  • 吴晓灵: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找准航向
  • 肖钢: 推动基础设施公募REITs健康发展
  • 廖理在2022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上致辞
  • 朱民对话迈克尔·斯宾塞:全球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及挑战
  • 周延礼:构建与老龄化趋势相适应的养老金融体系,助力我国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发展
  • 陆磊:积极应对多种风险挑战的中国金融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