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间徐行:一位林风眠研究者的笔记》为徐宗帅数十年间研究林风眠的笔记合集。作者徐宗帅(1948—2024),文化学者、收藏家。出生于浙江温州,后定居杭州。早年支边,中年经商,后致力于林风眠研究,足迹遍及世界各地,收集林风眠相关人物事迹和史料,被誉为“掌握林风眠资料第一人”,编著有《林风眠年谱长编》《民间风眠书丛》等。2024年3月,他向浙江美术馆无偿捐赠六幅林风眠彩墨画作品及其他名家书法珍品,填补了该馆馆藏空白。
作者数十年如一日地在全球范围内追寻着林风眠的生活轨迹,积累了大量珍贵的第一手资料。本书即是他数年来的研究心得体会。共分三辑:第一辑追寻林风眠的足迹,第二辑为探讨林风眠与友人的交往,第三辑对林风眠的作品进行梳理。
>>内文选读:
序
浙江美术馆馆长 应金飞
徐宗帅先生是一位致力于林风眠艺术研究的民间学者,足迹遍及世界各地,被业界誉为国内“掌握林风眠资料第一人”,可谓造诣精深、建树卓著。
众所周知,林风眠是我国第一所高等艺术学府——国立艺术院(中国美术学院前身)首任院长,主张“兼容并包、学术自由”的教育思想,不拘一格广纳人才。他的艺术一生,试图努力打破中西艺术界限,造就一种共通的艺术语言,他“介绍西洋艺术,整理中国艺术,调和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是一位富于创新意识的艺术大师,对现代主义艺术产生过极为深远的影响。就如刚离开我们的美术史学者水天中先生所说:“林风眠是20世纪中国绘画史上少有的几个坚守个性,敢于放笔歌哭人生的画家中的一个。”
徐宗帅先生对林风眠生平事迹的考察和深描不遗余力、近乎痴迷——梅州、巴黎、杭州、北京、上海、东京、台北、香港……足迹遍布全球,几近覆盖了林风眠生活、创作的所有场所;通过悉心联络与之交集的亲友、学生等相关历史见证者,调研公私藏品,梳理海内外文献,不仅积累了大量珍贵的第一手资料,更与诸多学人、林氏后人建立了深情厚谊。撰写了数十篇有关林风眠论文,发表在《文汇报》《南方日报》《澎湃新闻》和《梅州日报》等媒体上。他的近200万字巨著《林风眠年谱长编》(与人合作)正是其自嘲为“上天入地”之研究经历的璀璨结晶,内中深蕴着他的毅力与热忱、才华与智慧。
与徐宗帅先生学术成就同为业界所敬佩的是,他严谨、谦抑的性格和慷慨、无私的胸怀。早些年,徐先生曾透露将个人藏品捐赠给公共机构的愿望,化私为公。随着岁月的流逝,年岁渐高,经慎重考虑,他最终决定把多年珍藏的林风眠作品无偿捐赠给浙江美术馆,并对浙美学术品位和收藏条件表示赞赏。他曾经提到,开馆之初,吴冠中先生向浙江美术馆捐赠了他的作品与师友藏品,作为吴冠中的老师,馆藏林风眠作品尚为空白,徐宗帅亦深知捐赠自藏林风眠画作对完善浙江美术馆的典藏谱系、推动文化建设意义重大。
林风眠 《睡莲》, 彩墨画 67×67cm
,浙江美术馆藏(
徐宗帅捐赠)
徐宗帅先生捐赠的6件林风眠彩墨画作题材涉及山水、仕女、花卉、静物等,均系林氏绘画典型选题,不仅中西融合的艺术特色醇厚,尺幅亦方阔,如流入市场价值当是不菲。尤其《睡莲》一作借鉴了莫奈的睡莲笔意,以墨代色,营造出深沉而略带悲凉的气息;花叶、月光、芦叶、莲塘构成了神秘的诗意影调,静谧中隐藏着动势,画面透露的东方哲思引人遐想。徐先生夫妇特将此画挂在卧室床头,如宝石山的晚霞、葛岭山脊的晨露,朝夕相伴。《静物》更是勾连中西,把塞尚到莫迪利亚尼等巴黎盛宴的余韵,放进了东方某个城市暗淡角落的餐桌上,东西审美在交融、消化后再显触电般火花四射的光芒。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一群中国现代主义艺术家的努力,仿佛就林风眠如他自己画面常出现的夜莺和芦雁般孤寂,且以一己之力修得正果。那种属于20世纪的孤寂、冷艳、温和、悲凉、旷达,仿佛是每一个经历时代跌宕的世纪老人的感慨与无奈,而林风眠以艺术的方式透过时代雾霭告诉未来。由此可见捐赠虽数量不大,但凝结着捐赠者的心血和艺术品鉴眼光。
为更好地弘扬徐宗帅先生的捐赠义举,深化林风眠艺术品的历史价值与传承意义,浙江美术馆与浙江古籍出版社联手,结集出版了徐先生撰写的林风眠研究论文。正如他表示“林风眠艺术不仅是他毕生的事业焦点,更是他精神世界的寄托”。我们在守护与传播有形的艺术品、文献的同时,也在推动这份对中华文化艺术瑰宝的挚爱能够薪火相传,发扬光大,此举必定极大激发公众参与美术馆建设的积极性,引起广泛的社会关注和积极反响。此外,浙江美术馆将深入做好以林风眠、吴冠中等为代表的中国近现代美术课题研究,以期成为重要的学术中心。
作者:应金飞
文:应金飞 编辑:周怡倩 责任编辑:朱自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