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气象台15日发布重大信息快报,就在本周末,强冷空气携小雨抵莞,天气转寒冷。我市气温急降,气温由早晨17℃左右降到晚间11℃左右,过程降温幅度10℃以上,最低温在17日晨,为8-10℃。19日受新一轮冷空气补充影响,早晚有零星小雨。展望20-23日天气转晴,以晴冷干燥天气为主,最高温仅有15℃-16℃,最低温仅有8℃。
面对气温骤降,东莞医护特别提醒,以下三类人群一定要注意保暖,千万别让心脑血管疾病,有了可乘之机!
东莞市松山湖中心医院院长、市医学会脑血管病专委会主任委员黄晓芸博士提醒:
气温骤降,一定要警惕心脑血管疾病
黄晓芸博士介绍,“冷空气来袭,心脑血管疾病进入高发期,特别是对于老年人和有心脑血管病史的人群来说,更容易被疾病侵袭。”
她进一步解释:温度骤降,人体血管收缩,血管阻力及血压上升,将会加重心脑血管供血供氧负担。同时,寒冷的天气使人活动量减少,如若追求高油脂高热量饮食,将进一步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容易引起血液流通不畅,血管堵塞。这都会增加心脑血管疾病风险。
低温侵袭,这三类人群别大意
该院心血管内科主任颜利求博士也介绍:“秋冬季节,每经历一次大降温,我们心内科收治的患者都会明显增多。这些患者以冠心病、心绞痛、急性心梗为主。”
颜主任强调,老年人群、有心脑血管病史、存在心脑血管病高危因素的人群,这三类人群尤其应注意天气变换。他举例说,即使是年轻人,存在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健康问题,加上工作压力、熬夜、吸烟、暴饮暴食、作息不规律等因素,也会增加出现心脑血管意外发生的几率。
“除非发生心脏骤停,大部分急性心梗并不像电视剧里演得那样,发病后立刻昏倒。”颜主任提醒,在心梗发作前的数小时,甚至数天前,还可能会出现乏力、胸部不适、心悸、呼吸困难、胸痛等症状,这些通常是比较危险的信号,一旦有了这些表现,一定要提高警惕,尽快就医。
黄晓芸博士也呼吁,“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后,一定要把握黄金救治时间,‘时间就是生命’,尽早送医治疗,越早发现,越早治疗,预后效果也越理想。”
家有老人,子女应及时为他们添置衣物,检修热水器、取暖设备安全,尤其是多陪伴,询问身体是否不适。
当怀疑有人发生脑卒中时,可通过“中风1-2-0”三步法快速判断识别——
“1”看1张脸:是否不对称、是否口角歪斜;
“2”查两只胳膊:同时平行举起两只胳膊,是否会出现单侧无力;
“0”是(聆)听语言:是否言语不清,表达困难。
若出现上述症状,应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尽快送至具备脑卒中救治条件的医院进行抢救,把握好黄金6小时,时间越早效果越好!
在寒冷的冬季,该如何保护我们的心脑血管
黄晓芸博士提醒,这不仅需要我们注意防寒保暖、保持健康生活方式,还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需做好以下几件事:
1.做好防寒保暖工作
气温骤降时,要注意及时添衣,必要时适当减少外出活动时间。老年人外出时要穿着保暖的衣服、鞋袜,戴上口罩、帽子、手套等。不要用冷水洗脸、洗衣,以免寒冷刺激导致血压升高。
2.控制好“三高”
高血压、慢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在换季时务必谨遵医嘱按时服药,控制好血压、血糖及血脂水平,如有不适应及时就医。
3.保持情绪稳定
人在大怒或大喜时都会处在心跳加速、血压上升的状态,加重心脏负荷。因此老年人及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要注意避免情绪激动,保持平和的心态。
4.规律作息,清淡饮食,戒烟戒酒
过度熬夜、过度劳累和超量运动,会使心功能负担加重,心肌供血下降。平常要注意多吃蔬果、豆制品,配适量瘦肉、蛋、鱼,戒烟限酒,保持规律作息和清淡饮食。
5.坚持适量运动
天气适宜时可积极开展户外锻炼,以增强体质和耐寒能力。但运动需适量,避免突然剧烈运动。冬季应选择阳光充足、温暖时段进行锻炼,如上午10时至下午3时。
来源:东莞市卫生健康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