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上车再补票”可以商量,“先出道再补基本功”还能被接受吗??

2022-03-19     大侠探剧

原标题:“先上车再补票”可以商量,“先出道再补基本功”还能被接受吗??

90年代,“韩流”进入中国。时至今日,放眼娱乐圈,韩流依然有着稳固的地位。事实上,韩流不仅振兴了经济,而且成为其文化产业输出的中流砥柱,甚至走出亚洲走向世界。

以人气颇高的韩娱男团—— BTS为例,其粉丝遍布亚洲, 欧洲, 南美等地。无论是投资组合还是个人商业价值都位居韩娱圈前列,其背后的俱乐部BigHit也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一跃成为大有赶超韩娱“三巨头”之势的后起之秀。

相比之下,华语的偶像团体似乎一直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如老派的天团、飞轮海,双胞胎、S.H.E等等。现在又是TFboys。前成员大多“单飞”或远离偶像名;后者虽然势头很猛,但也没有其他类似的组合能接棒。

国内偶像团体的缺席和断层,使得华语乐坛在“偶像组合”领域始终处于弱势状态。偶尔水平参差不齐。好像是昙花一现,还没引起重视就夭折了。

整个韩娱圈,从偶像组合H.O.T和Fin。第一代的K.L到东方神起!超级少年乐队、BigBang二代,再到现在的EXO、BTS。在一套完整成熟的“造星体系”下,韩娱擅长输出偶像团体。再加上公司运作、资本注入、粉丝加持,大环境对年轻人成为偶像的影响早已深入人心。

当然,“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作为一个偶像,付出的努力也是很能忍受和坚持的。在偶像成为百万人敬仰的偶像之前,经历一段长期的“练习生”生涯是家常便饭。

而且学员的选拔也从最初的星探拓展到了各种热门的选秀节目,各种经济公司都急于为自己争取人才。被公司选中是幸运的,但能否出道是个未知数。

如火如荼的BTS成员,也经历了平均三年多的见习生活。刚从部队退役的GD,出道前和孙一样的组合做了6年的练习生,面临着成员重组淘汰等一系列考验。

耐力、耐心、坚持已经成为学员的代名词。学员的人生,少则几年,多则十几年,充满了迷茫和不确定。相比之下,韩偶像对吃苦的坚持和隐忍,以及对出道的渴望和迫切,往往是超群的。

张艺兴,是流行偶像团体EXO的中国成员,四年来她一直在“三进二出”公司每天练习跳舞12个小时。另外,声乐、形体等方面的学习是同步进行的。

王子文,曾是一名实习生,在节目中提到“我每天都想离开”。越来越多的国内艺人利用跳板在韩,出道,但有多少人能坚持下来?

即便如此,在复杂而竞争激烈的韩娱圈子里,光靠努力和吃苦是远远不够的。即使你出道成功,被前辈打压,被后辈超越,“危机”始终存在。如何突破重围,永远保持“新鲜感”,成为所有偶像亟待解决的问题。

对于韩娱偶像来说,“出道”是唯一的出路。娱乐圈竞争激烈,更新换代快,不允许偶像“先出道,再有实力”。每个人对组合的新鲜感和忠诚度都是有时效性的,所以无法牢牢抓住人们的眼球,最终会淹没在新旧交替中。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不高人一等才会被淘汰。

另一方面,我们的偶像出生、出道、成名,似乎要容易得多。在公司培训几天后,经纪公司为其背书,以公司练习生的名义参加各种选秀节目。无论回炉的“老手”,还是刚开始学习的“新手”,都要先熟悉大众。各大选秀节目的诞生,成为国内偶像艺人成名的捷径。

这延伸到一个深入的话题。现实生活中,能否接受先上车后补票的现象,或许值得探讨。在娱乐圈,艺人先积累人气,再通过实战补基本功。你还愿意接受这样的偶像吗?

不管你接不接受,反正各大经济公司已经在乐享其成,毕竟短时间内能够迅速完成公司制定的KPI,何乐为不为。况且,这种“划水爱豆”也不乏关注和粉丝,就像“不怕质疑”的杨超越。

在这种“速食化”造星环境下诞生的偶像,似乎只要顶着一张“好看的脸”,积累一定的认知度,便可成功出道。实力这个东西都变得无关紧要。

之前大火综艺《偶像练习生》中的董岩磊,参加节目时自曝不擅长唱歌、跳舞,练习生也才当了短短三个月,可这并不耽误他成了整个节目中的“快乐源泉”,并收获大批粉丝和高人气。

如今更是参演各种电视剧,公司也是倾注心血为他争取不可多得的好资源。

而作为PD的张艺兴在后来的《青春有你》节目中,面对仅仅只有一个月练习生涯的选手,也不禁发出“市场浮躁”的感叹。

究竟是市场的浮躁,催生了大批急于成名的年轻人?还是虚荣作祟,只追求万人追捧的满足感的年轻人,让市场变得浮躁?大家心里都会有自己的答案。

抛开经济公司运作、偶像自身条件等因素,粉丝的存在,对偶像的生死存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几年情况更甚,我们可以称之为“粉丝经济下的流量元年”。

“粉丝经济”的初始阶段,当属走出李宇春、周笔畅和张靓颖等人的第二季《超级女声》,自此之后,便如雨后春笋般高速发展。

为偶像应援、演唱会、购买周边......各家粉丝自成“粉圈”,为偶像买单、为爱豆造势,粉丝簇拥下诞生的偶像们,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流量。

据不完全统计,韩娱圈平均一个月诞生3-5个新组合,其中不包括重组、回归。主要的四大打歌平台:M!Countdown、音乐银行、人气歌谣、音乐中心,想要获取关注度、提高人气,偶像们就要拼尽全力登上四大节目舞台,博取关注度。

归根结底,一个偶像组合少则几人,多则十几人,每人分配到的资源有限。如果不能积累个人和团体流量,终究会被挤到娱乐圈的边缘位置。

再看国内偶像们更倾向于走一条“养成系”的道路,妈妈粉、姐姐粉.....从偶像出道伊始,一路“护送”其成长,忠诚度令人咋舌。

当然偶像的吸粉能力同样不容小觑,无论是自身魅力还是话题制造,粉丝们自愿并乐得为自己的爱豆掏腰包。譬如之前范丞丞的一张付费照片,疯狂吸金同时也备受争议。其背后的粉丝贡献度,让其他年轻小辈们,甚至是出道已久的“大佬”都望尘莫及。

以前的明星可分为偶像派和实力派,现在则变成了流量派和非流量派。小鲜肉、小花旦腾空出世,可颜值与实力并存的又有几人。数字小姐、瞪眼演技、咆哮干嚎,负面评论永远大于正面评价。

流量明星们之所以能够有恃无恐,归功于粉丝保护。无论好坏与否,粉丝们秉承着“舐犊情深”的感情,一如既往支持。明星高高在上,粉丝在下仰望。

韩娱明星的境况,则跟我们的偶像恰恰相反。“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正是明白粉丝对偶像的影响力度。他们的一举一动活在饭圈“放大镜”下,一举一动小心翼翼。稍有不慎,便陷入万劫不复、不能回头的境地。毕竟,韩娱圈可不像国内,对偶像的不妥和错误容忍度极高。

为何“韩流”可以“席卷”世界?为何防弹少年团作为韩娱偶像屡屡登上世界舞台?为何国际场面鲜少见到国内偶像身影?

韩娱圈的造星产业链固然成功,但如果我们一味“复制粘贴”,未免遭遇“水土不服”的情况。目标打造一流偶像团体,结果却变成了“造星坟墓”。

除此之外,一直活在粉丝保护下的“流量”明星们,如同被父母溺爱成长的孩子。不曾吃苦,也不愿吃苦。既看不到保护网外的纷争,又意识不到自身的问题,最擅长的事情就是内部撕逼。

“流量明星”是时代顺势而为的产物,不需要过度解读或关注。如何培养、打造出,实力颜值并存的正能量偶像,才是重中之重!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6038377f7849308ea76edd1e21fc860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