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掖纯手工修缮汉明长城

2019-09-28   甘肃新视觉

近期,工人正在对张掖市山丹县东乐镇小寨段明长城进行保护性修缮。

在蜿蜒的长城上,从选土到备料、从夯筑到后期检测维护,工人们要进行十几道工序,而且维修长城不能使用任何大型机械,遵循“不改变文物原状”和“最小干预”的维修原则,维修前工程技术人员反复实验,寻找最佳的维修用土配方,工人使用最简单的石夯、木锤、木板等工具,纯手工操作对长城进行修缮。

工人们正在进行修缮工作

工人仔细夯实修缮部位

“经过选土备料、清除虚土、夯筑砌补、锚杆穿孔等13道工序,都是工人手工完成。”现场技术负责人张鹏飞介绍,后期还要做防水处理及安装围栏等措施,才能更好地达到保护效果。

工人在修缮部位洒水

工人用石夯进行初步夯筑

张掖市山丹地县处河西走廊中部,是古丝绸之路必经之地,素有“走廊蜂腰”之称, 2007年开展的长城资源调查结果显示,山丹境内长城总长365公里,其中:汉长城94公里,实存93公里;明长城271公里,实存181公里,另有烽燧160座、关堡14座。山丹汉明长城均由黄土版筑而成,两者相距10—80米不等,蜿蜒并行,且留存较为完整,被国内外长城专家誉为“露天长城博物馆”。2006年山丹境内的明长城被国务院整体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丹县被确定为长城保护试点县。

用木锤再次加固

出台全省第一个县级长城保护管理办法、争取项目资金、建立县乡村三级长城保护组,加固维修、钢丝网防护、建防洪渠、聘请业余长城保护员……如今全县民众共护长城。同时该县结合县域长城分布特点和具体险情,分年度和地段制定了抢险、加固、本体保护方案,最大限度地保护好这一历史遗迹。

工人们用古法夯筑修缮部位

工人们整理修缮部位

近年来,山丹县不遗余力保护汉明古长城,对一些重点和濒危的长城区段及烽燧城障进行了抢救性保护维修,山丹县长城保护工作取得明显的成效。但山丹县境内的长城本体仍然面临着地震毁坏、暴雨冲刷、洪水淘蚀、风沙侵袭等因素的威胁,尤其是还有80多公里的明长城本体和几十座烽火台时刻面临着坍塌的险情。

明长城小寨段

来源:张掖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