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聊城市所辖的区域在春秋战国时期为齐国的西缘,地处晋(战国时为赵)、齐、鲁三国交界之处,在经历了历朝历代的版图频繁变动之后,到了明清时期彻底稳定了下来,是为“东昌府”,以清代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的东昌府地图为标准,时辖1州9县,分别是高唐州,聊城县、堂邑县、博平县、清平县、茌平县、莘县、冠县、馆陶县、恩县。此格局至清末未变。
清代东昌府
如果大家在看中国地图的时候,会发现华北大平原的中间部位由于受到右侧山地丘陵的影响,猛然收窄,而东昌府就位于这一地段中间部位,京杭大运河纵贯而过,处于沟通南北、连接东西的咽喉要地。同时,又由于地处鲁文化和中原文化、燕赵文化交汇之处,其地尊文、崇文、爱文之风甚盛,自古以来就成长出并且吸引着众多的文人墨客来这里游历、吟哦,甚至不乏在中国历史上都有极大名气的大家在这里留下了诗作。
红圈之处即为东昌府位置
下面,咱们就在清代嘉庆年间修撰的《东昌府志》中记载诗篇的引领下,看看诗歌里的东昌府。
就像开始时所说的,东昌府这一带在春秋时为齐国与晋国、卫国势力纠缠的地带,据《邯郸陆路运输史稿(第一册)》记载,在这一带有着晋国东出太行山滏口陉,经邯郸到齐国都城临淄的重要通道。
一天,这条道路上有一辆破旧的牛车踽踽而行,车上之人虽然风尘满面,但睿智的目光里透露着不凡。当他行到了位于今天的高唐境内的时候,被一条正在行洪的大河挡住了去路,在找寻不到渡船过河之后,这位看上去十分儒雅的人却像疯了一样,高呼:
狄水衍兮风扬波,舟楫颠倒更相加,归来归来胡为斯。
意思是狄水(据东昌府志载:此水为鸣犊河,因流经狄人生活之地,亦称狄水)涨了,在风吹之下更形成了波浪,也找不到渡船,回去吧!回去吧!这么做是为了什么呢?!
《东昌府志》里记载这句诗的背景是:“孔子适赵,临鸣犊河不济,叹而作歌曰”
鸣犊河位置图
对,此人正是在后世被称为“圣人”的孔子。他应晋国赵氏之主赵简子之约准备去晋国,但听到了赵简子却杀害鸣犊、舜华两位贤大夫的消息,赵简子是在这两人的帮助下才能成功上位的,而他却把两个帮助过自己的人杀害。这在孔子看来,与自己“仁”的思想相悖的,所以他果断的转身离开,不去晋国了。当他行到鸣犊河边的时候被阻,又想到当时社会“礼乐崩坏”,不只人与人之间有杀戮,就是国与国之间也连年征战,不禁对周游于列国间推行自己理念感觉前途渺茫,也就失态了。
在今天的黄河下游一带的广大平原,时常因黄河漫流、河道翻滚造成泛滥,百姓流离失所、土地无法耕种。为改变这一状况,国家从很早就开始系统修筑黄河河堤,目的是将其约束在河道之内,保证土地能够生产。作为“千古一帝”的汉武帝对此更是重视,元光三年(公元前132年),黄河决入茌平附近的瓠子河,造成面积很大的区域受灾严重,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在泰山封禅后,发动万人成功堵住决口。在现场汉武帝刘彻即兴而做了《瓠子歌》。
瓠子河
此诗共分两首,第一首着重描述了黄河决入瓠子河之后的河水汹涌之状:
瓠子决兮将奈何?浩浩洋洋兮闾殚为河。……泛滥不止兮愁吾人。
第二首则描述了堵塞决口的方法以及效果:
……颓林竹兮楗石菑,宣房塞兮万福来!
“诗仙”李白,以其豪迈奔放、清新飘逸、想象丰富、意境奇妙的诗作,被后世誉为浪漫主义诗人,在其当世也有“谪仙人”的美称。他的诗作在征服世人的同时,也收获了无数的“粉丝”,而其中一位堪称“铁粉”的则是来自于聊城附近的“王屋山人”魏万。他能“铁”到什么程度呢?
李白像
他存世的两部作品都是关于李白的。其中之一为诗,名为《金陵酬李翰林谪仙子》,另一为他所辑的李白诗文集《李翰林集》所作的序。这还不算,他最有名的事情则是为了见李白一面遍游各地,跋涉三千里,最终在扬州与李白见了面,后来李白也不惧路途遥远送他回到所居之处王屋山。李白将这段经历以《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记载了下来,诗中先以“魏侯继大名,本家聊摄城。”说明了魏万的籍贯。又以“卷舒入元化,迹与古贤并。十三弄文史,挥笔如振绮。辩折田巴生,心齐鲁连子。”记述了魏万的才学及志存高远。随后便以大段的、华丽而飘逸的诗句记述了魏万追寻自己的过程,最后以“我苦惜远别,茫然使心悲。黄河若不断,白首长相思。”表达了自己在送魏万到达王屋山之后便要离开时的留恋与惜别之情。
不只是对魏万,李白还与聊城附近的很多地方有不解之缘。在今天的湖北省武汉,他的另一粉丝,博平的郑太守自庐山不惜千里迢迢找到了李白,他写诗《博平郑太守自庐山千里相寻入江夏北市门见访》为赠。
而同样是博平,有个叫做王志安的少府(官名,类似于今天的机关事务管理局长),据宋代的宰相张齐贤记载此人:“其行谊不概见,仅见于太白此诗”。意思为:他的行迹在其他地方没有记载,仅在李白诗里有。这首诗即《观博平王志安少府山水粉图》。
对于老家在聊城附近的、战国时期的名士鲁仲连,李白更是表达了对其的敬仰之情,除了以诗句“齐有人倜傥士,鲁连特高妙”给予高度评价外,竟然在13首诗里都提到了鲁连(即鲁仲连)。
嘉佑八年(1063年)河北东路大名府馆陶县的城外行色匆匆的经过一个旅人,这个人可不简单,他就是有着北宋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之称的王安石,这一次他是代表朝廷出使辽国,虽然目前史学界对这次是否是由王安石出使辽国仍有争议,但是从他留下的二十余首“使辽诗”可以给予一个肯定的判断。
王安石使辽图
这次在过馆陶时就留下了《永济道中寄诸舅北诗》:
灯火匆匆出馆陶,回看永济日初高。似闻空舍鸟乌乐,更觉荒陂人马劳。……
充分显示了为国操劳、出使他国的匆匆赶路的形象。而再往北进入了贝州境内,则遇到了上一波去往辽国的人,记下了这首《贝州道逢文通北使归诗》:
朱颜使者锦貂裘,笑语春风入贝州。欲报京都近消息,传声车马少淹留。行人尽道还家乐,骑士能吹出塞愁。回首此时空慕羡,惊尘一段向南流。
相比王安石,虽然他对宋、辽国事的未来时有担忧,但国家毕竟还在,那么南宋末期的文天祥在经过这里时可就惨多了。在元军攻打进南宋境内后,文天祥随剩余的军民边打边撤不幸被俘,元世祖忽必烈听说过他的名声,就让人把他送往京师。在路过高唐州的时候,有感于自己的处境,写下了《宿高唐诗》:
早发东阿县,暮宿高唐州,哲人达机微,志士怀隐优,山河已历历,天地空悠悠,孤馆一夜宿,北风吹白头。
这首诗除了对家国的怀念以及壮志未酬之外,更表达了一种哀莫过于心死的心情。最终文天祥在拒绝忽必烈的招揽之后慷慨赴死。正像他的绝命诗里表达的那样:“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做为囚徒,写下了“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绝世名句元好问的境遇,比起文天祥来显然好了许多。当然,他是金朝的人,被蒙元在1233年俘虏,由于蒙元中书令耶律楚材惜才爱才,对他给予了保护和任用。在聊城、冠县居住时间长达6年之久。由于他受蒙元军的汉军首领严实、赵天锡的庇护,生活趋向好转,行动也比较自由。在这期间,他创作了大量的诗词。
元好问所居的遗山寺,也是他号“遗山”的由来
虽然诗中依然有“荡荡青天非向日,萧萧春色是他乡。伤时贾谊频流涕,卧病王章自激昂”等对故国怀念之意,但也不乏对还有友人可以研习诗文“东南人物未雕零,和气春风四座倾。但喜诗章多俊语,岂知谈笑得新名”的豪迈欣慰之情。
元好问在聊城、冠县的几年中,共创作诗歌一百三十余首,同时他还“以诗存史”,编辑了金国已故君臣诗词总集《中州集》。
随着国家大一统的趋势,元、明、清几朝过渡期间没有出现大的分裂朝代。所以对于东昌府、聊城的描写,除了明初的刘基刘伯温写作的长诗《发高唐过东昌》:
……白杨号悲风,蔓草杳漠漠。但见荆棘丛,白骨翳寒箨。……鸱啸魍魉凭,螽鸣草虫跃。……
由于元末的战乱对国家的严重破坏的悲惨景象有着记载之外,其他大部分诗歌都以写景抒情为主。特别是清朝时候的乾隆皇帝,在南巡期间,对东昌古城中心的光岳楼情有独钟,曾经6次登上光岳楼,写下了13首诗。至今光岳楼还有乾隆行宫,一块石碑上面完整的镌刻了5首乾隆皇帝的诗文。
聊城光岳楼
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赋予了古东昌府的浓厚的文化气息。便捷的交通条件,更是增强了它的人文汇聚能力,这些都是古东昌府留下众多名人诗作的深厚的土壤。今天,东昌之名已成为聊城市的一个区,明清时期的东昌府版图上的诸县也有了比较大的调整,有的撤销,如博平、清平、堂邑、恩县。有的被划入了他省,如馆陶县。但是这些历史上留下来诗文则是不分地域,是我们所有人的精神财富。
(注:限于篇幅,绝大部分诗歌未能进行全诗展现,如果需要了解,一般可以在网络上查找的到。如果实在找不到,请联系小编)
您认为是这样吗?欢迎在文章底部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