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装党卫军中的外籍士兵知多少!

2019-05-19   鱼知吾

武装党卫军系统内的外籍士兵人员混杂,但基本分属两大集团,一方面是以比利时、丹麦、法国、荷兰为主的西欧志愿兵(包含斯堪的纳维亚地区),另一方面是以爱沙尼亚、立陶宛、苏联为主的东欧志愿兵(包含巴尔干地区),甚至还可以看到英国、印度以及木丝林士兵的身影,即便是始终采取中立政策的瑞典和瑞士等国也为武装党卫军贡献了不少人力资源。

主要志愿兵输出国(特指武装党卫军系统内)

西欧志愿兵中当属荷兰对武装党卫军的贡献最大,先后有近五万人参军,是西欧国家中数量最多的。虽然人数众多但在四五年之前,这些荷兰人却从未组建成哪怕一支纯荷兰籍的师级部队,他们一部分被编入诸如维京师这样的外籍师团之中,更多的人则组成了旅级单位荷兰军团(Legion Niederlande),后经过荷兰纳粹党头目安东·马瑟特(Anton Mussert)的不懈努力,才在四五年组建了第二十三尼德兰师(荷兰第一)和第三十四尼德兰陆地风暴师(荷兰第二),不过也只是名义上达到了师级称谓,因为战事的不断恶化其规模始终在旅级规模。除了荷兰当属比利时的贡献其次,他们为德军支出了四万人员,为何不说是武装党卫军就是因为这些比利时人在四三年之前都隶属国防军,直到在这之后才被移交给武装党卫军管辖,又因为说法语的瓦隆人和说荷兰语的弗兰德人关系并非融洽,所以两者不得不分家编制,以瓦隆人为主的瓦隆军团(Legion Wallonie)逐渐的发展为日后的第二十八瓦隆人师,而那些讲荷兰语的弗兰德人则编成了第二十七兰格马克师。对于低地国家不得不提及卢森堡这个小国,根据数据表明他们参与武装党卫军的人数仅有二千上下,如果你认为他们缺乏积极性那就大错特错了,实际上卢森堡始终把自己看做是德国的一部分,大多数参军者无需以外籍身份入伍,他们直接效力于国防军,这个数字至少在一万两千人之上,对于一个人口仅有三十万的小国而言,实际上它的贡献比例却是最大的。

外籍武装党卫军士兵的领章,他们不允许佩戴标准的领章,而是他们各自民族或者种族的渊源徽章作为标记

法国作为欧洲的大国其兵员贡献也毫不逊色,有超过两万人志愿加入了武装党卫军,但希特勒却天生反感法国人的存在,在他看来法国人都有小资产阶级思想倾向,这种思想会腐朽德国人的优秀本质,甚至会让德国当权阶层变得堕落。直到四三年之后在希姆莱的保证下才接纳了第一批法国志愿者,先是编成了旅级单位第八法国党卫队志愿兵掷弹兵团,后演变为第三十三查理曼大帝师,而事实上法国人的作战效率确实是外籍党卫军中评价最差的,在历史学家肯尼斯·埃斯蒂斯(Kenneth Estes)所著的《A European Anabasis》一书中直接将其等级分类为“差”评,看来事实证明希姆莱当初的保证是无效的。作为欧洲另一个大国存在的轴心国成员意大利却显得不是那么积极,只有一万五千人左右加入武装党卫军,比较另类的是这些意大利人组成的志愿兵团(日后更名为意大利党卫队军团第一突击旅)却拥有着与武装党卫军不同的装备和制服,直到四四年安齐奥战役的强悍表现得到了希特勒的认可,被正式划入武装党卫军序列并使用统一的党卫队军服和徽章,在四五年五月频临第三帝国崩溃之际,这些人被编成了名存实亡的第二十九意大利第一师。

维京师在战争期间的部署地点,在肯尼斯·埃斯蒂斯的著作中维京师被视为外籍师中最佳部队

北欧地区的兵员战斗力无需置疑就是数量颇为有限,丹麦为北欧地区贡献最多的国家,达到了一万人上下,除了以丹麦人为主的丹麦自由军团(Freikorps Danmark),很多丹麦人效力于武装党卫军的王牌师团,比如说维京师、骷髅师以及北欧师等,也许是文化的相近对丹麦人有着格外的照顾,凡是在武装党卫军服役满两年者皆可加入德国国籍。对比而言挪威人显得不是那么积极,只有六千人参与,他们大部分隶属北欧师的挪威团。芬兰人数量稀少只有一千左右加入武装党卫军,因为冬季战争的洗礼使之大多数人不必接受集训,从组建初期的党卫队志愿兵东北营(SS Freiwilligen Bataillon Nordost)到后来的芬兰志愿兵营(Finnisches Freiwilligen Bataillon der Waffen-SS)其表现都可圈可点,不过这些芬兰人独立精神过于浓厚,不服从德籍指挥官指挥的他们在四三年六月就被解散了。至于西班牙、瑞典、瑞士这些中立国家支出的人员非常有限,即便是十分亲德的西班牙在四三年看到战况愈下后也都解散了隶属国防军的蓝色师,不过党卫军系统始终维持着两个西班牙志愿兵连。瑞典和瑞士因为严守中立立场本身对于志愿兵行为也极为压制,可有考证的是北欧师中存有一支以瑞典人居多的瑞典连级单位,瑞士人的身影也大多在维京师可以看到。

弯刀师在战争期间的部署地点,主要负责巴尔干地区的清剿游击队活动,与苏军的正面交锋一触即溃

再看东欧志愿兵,这部分人情况有些特殊,纳粹主义本身就很排斥他们的存在,他们的忠诚度也丝毫无法同西欧志愿兵们相提并论,甚至大多数人的动机都不可靠。根据荷兰心里学家霍瑟尔(A.F.G van Hoesel)对他们的研究和调查,发现大部分都是属于“政治不可靠”类型。不过即便是这样为了扩大规模及其影响力,在希姆莱的号召下武装党卫军仍旧招纳了相当一批东欧志愿者,相对而言东欧志愿兵中也分个三六九等,除了本身就是轴心国势力的罗马尼亚、匈牙利和保加利亚等,那些波罗的海沿岸极度排犹的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等国都要比苏联以及乌克兰地区的志愿兵地位高,可事实上苏联人名义上有六万人在党卫军体系内效力,如果算上为国防军服务的以及诸多旅级团级和俘虏组成的军队,数量至少在一百万人之上,可谓是隶属德军旗下的第一大外籍兵团。武装党卫军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几个东欧籍人士组成的部队包括:第二十五匈牙利师、第十九和第二十拉脱维亚师和爱沙尼亚师等,第一支苏联人组建的武装党卫军是第十四加利西亚师,亦称乌克兰第一师。这些部队大部分组建于四三年江河日下之后,战斗力十分低下只可从事一些清剿游戏队维持统治区的低强度作战任务。最后就是那些少数群体,在种族理论的教条下,纳粹高层认为印度人和穆斯林拥有跟雅利安人一样的优良基因成分,前者被编制为一个军团有近二千五百人,后者规模比较庞大,除了三十二个武装党卫军中的三个师(卡玛师、弯刀师、斯坎德培师)外,还包括土耳其人组成的第一东土耳其团,不过他们的战斗力依旧差强人意。

加利西亚师在战争期间的部署地点,在东线遭遇苏军重创,后重新命名为乌克兰国民军第一师,不过依旧难逃厄运

以上基本就是武装党卫军内的外籍作战人员组成部分,大多参考自克里斯·麦克纳布(Chris MeNaB)所著的《World War Ⅱ Date Book:The 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