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人工代糖背后的癌症风险!超10万人长达7.8年的数据表明,大量摄入人工代糖与癌症风险提高13%相关丨临床大发现

2022-04-04   奇点网

原标题:警惕人工代糖背后的癌症风险!超10万人长达7.8年的数据表明,大量摄入人工代糖与癌症风险提高13%相关丨临床大发现

奇点糕身边有一个这样的人,想过嘴瘾又怕热量高,吃啥都首选“无糖”“低脂”。每次去超市,他要一箱无糖可乐,本糕就抱一箱原味快乐雪碧,回来一起吨吨喝。就连吃金拱门也要定制套餐选无糖饮料,属实是讲究。

但一看到这篇文章,奇点糕真是迫不及待要和这位小伙伴分享了——你以为”甜得很健康”的代糖,可能会致癌!

来自巴黎第十三大学营养流行病学研究实验室(EREB)的Charlotte Debras和她的同事们发现,如果摄入大量人工代糖,尤其是阿斯巴甜,与乳腺癌风险提高22%显著相关,与肥胖相关癌症风险提高15%显著相关[1]。

文章于近日发表在Plos Medicine期刊上。

论文首页截图

近两年“去糖”的口号喊得格外响亮,无论是从保健还是抗衰角度出发,无糖食品不再是糖尿病人的下策之选,而是逐渐成为一大主流产品,还有专门用来去糖的护肤和保健产品。

正所谓树大招风。很多食品中通过添加热量低、甜度高的代糖来实现“无糖”,而随着“无糖”风波愈演愈烈,人们也不禁担心起代糖的弊端。毕竟,以前的科学家们怎么会想到,未来的人们会摒弃吃真糖,靠吃一堆代糖来欺骗自己对糖的欲望……

鉴于过量摄入糖对健康的有害影响,例如体重增加、心脏代谢紊乱、龋齿等,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将常规添加糖的摄入量控制在每日能量摄入的10%以内[2]。而大量摄入代糖会对人体健康有啥不好的影响、该咋吃,仍存在很多争议

当然,咱必须要说明一点的是,代糖可具体分为人工代糖和自然代糖。常见的人工代糖为阿斯巴甜、安赛蜜、蔗糖素等,自然代糖则包括木糖醇、山梨醇、甘露醇等。到目前为止,有研究认为人工代糖与肥胖、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有关[3],而有研究则持相反看法[4-6]。

不过,人工代糖和众病之王——癌症之间的关系,一直没有较为有力的队列研究能够站出来发声。

在这项研究中,Charlotte Debras和她的同事们共纳入来自法国 NutriNet-Santé队列的102865名成年人(平均年龄42.2岁),根据这些参与者自我报告的24小时内食物消费记录、病史、教育程度、生活方式和体重等数据进行分析

在这10万人中, 有18.46%的人(n=18987)人工代糖摄入量较高,18.46%的人(n=18987)人工代糖摄入量较低,剩下的人(63.08%,n=64892)不吃人工代糖。

值得注意的是,性别不同, “分水岭”也不同。对于男性来说,人工代糖摄入量超过17.44 mg/天即为较高,而女性为19.00 mg/天

其中,无糖软饮就是人工代糖的主要摄入来源,占53%

从种类上看,参与者们摄入的人工代糖以阿斯巴甜为主,占总量的58.3%其次是安赛蜜,占总量的29.4%,其它的人工代糖如蔗糖素、甜蜜素、糖精等占比较小。

左:无糖饮料果然占大头

右:还是安赛蜜和阿斯巴甜吃得多

而分析结果显示,与不吃人工代糖相比,阿斯巴甜、安赛蜜的较高摄入量分别与总体癌症风险增加15%、13%相关(HR 1.15,95%CI 1.03-1.28;HR 1.13,95%CI 1.01-1.26)。

具体到特定癌症种类的话,阿斯巴甜的较高摄入量与乳腺癌患病风险增加22%显著相关(HR 1.22,95%CI 1.01-1.48)。而且也逃不过“肥胖病”,阿斯巴甜的较高摄入量与所有以肥胖为诱因的癌症(结直肠癌、胃癌、肝癌、食道癌、卵巢癌、前列腺癌等)患病风险增加15%显著相关(HR 1.15,95%CI 1.01-1.32)。

如果不加以区分种类,从总体上看,与不吃人工代糖相比,较高人工代糖摄入量与总体癌症风险增加13%显著相关(HR 1.13,95%CI 1.03-1.25;P=0.002)。

上:总体癌症风险

下:肥胖相关癌症风险

综上所述,Charlotte Debras和她的同事们根据10万人的数据分析表明,过多摄入人工代糖(男≥17.44 mg/天,女≥19.00 mg/天)与癌症风险增加脱不了关系

虽然在这项研究中,研究者们并没有对机制做深入探索,但这足以作为一种警告,在这个追求“无糖”的时代,人们亟需拓展对于代糖的全方位认知。至少在消费无糖食品时,多看几眼配料表,不要怀着“无糖=无害”的小心思。而如何衡量真糖、自然代糖、人工代糖之间的利弊,又如何在饮食中做取舍,那就需要科学家们进行更加深入且多方面的研究了。

最后奇点糕提醒大家一嘴,已有研究表明[7],代糖实际上是无法“瞒天过海”的。你骗的了内心和舌头,但骗不过肠道,肠道还是会借助神经通知大脑——这糖,是假的!

,不管有糖无糖、带不带汽,小甜水真心难戒啊……

参考文献:

[1]https://journals.plos.org/plosmedicine/article?id=10.1371/journal.pmed.1003950

[2]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Guideline: sugars intake for adult and children. Geneva: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5 [cited 2022 Mar 2]. https://www.who.int/publications/i/item/9789241549028.

[3]Azad MB, Abou-Setta AM, Chauhan BF, Rabbani R, Lys J, Copstein L, et al. Nonnutritive sweeteners and cardiometabolic health: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and prospective cohort studies. CMAJ. 2017; 189:E929–39. https://doi.org/10.1503/cmaj.161390 PMID: 28716847

[4]Toews I, 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 intake of non-sugar sweeteners and health outcomes: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es of randomised and non-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s and observational studies. BMJ. 2019; 364:k4718. https://doi.org/10.1136/bmj. k4718 PMID: 30602577

[5]Pang MD, Goossens GH, Blaak EE. The impact of artificial sweeteners on body weight control and glucose homeostasis. Front Nutr. 2021; 7:598340. https://doi.org/10.3389/fnut.2020.598340 PMID:33490098

[6]Laviada-Molina H, et al. Effects of nonnutritive sweeteners on body weight and BMI in diverse clinical contexts: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bes Rev. 2020; 21:e13020. https://doi.org/10.1111/obr.13020 PMID: 32216045

[7]Buchanan, K.L., Rupprecht, L.E., Kaelberer, M.M. et al. The preference for sugar over sweetener depends on a gut sensor cell. Nat Neurosci 25, 191–200 (2022). https://doi.org/10.1038/s41593-021-00982-7

本文作者 | 张艾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