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搜狐汽车·E电园
作者 | 李林泽
编辑 | 蔡欣宇
不造车的华为,却用它独有的方式,将本就已经跨入红海的智能电动车市场,推向了一场更惨烈的竞争当中。伴随华为智选车业务的重新爆发,无论是在产品力打造还是跨界营销宣传上,都让我们看到了更多的可能性。11月9日,华为智选车业务迎来了新成员,与奇瑞合作打造的新品牌——LUXEED智界,首款产品智界S7同步公布了25.8-35.8万元的预售价。
合作双方对于智界品牌都有极高的期许,华为常务董事、终端BG CEO、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董事长余承东表示,智界S7是华为智选车业务首款轿车,由华为与奇瑞强强联合,共同打造,将为轿车市场用户带来全场景智慧出行新体验。
奇瑞方面认为,智界是深度技术融合的品牌,将具有新能源品牌先锋豪华的设计与高性能的智慧体验,相当于电动化的宝马。值得注意的是,华为在此次活动中还带来了智慧出行解决方案新战略,智选车业务成立生态联盟的建立,对于华为来说意义更为重大。
【·智选车生态联盟建立】
在整个发布会的前半段,余承东将重点放在了华为智慧出行解决方案上,包括鸿蒙座舱、智能汽车数字平台、ADS 2.0智能驾驶、能底盘系统,以及安全性能,相当于把华为入局汽车行业所作出的努力进行了总结。
背后的核心目前其实就是标准化和规模化,有助于智选车业务的统一。
早前华为就一直想推动更深层次融入问界的销售领域,今年3月AITO汽车在多平台的宣传文案中,一改之前“AITO问界”的说法,转而换成了“HUAWEI问界”。近期,又传出了“华为将全面接管问界销售体系,并对销售策略、工作流程进行把控”,这些更深层次介入汽车行业,把华为多次推上风口浪尖。
虽然两次事件华为都紧急出面辟谣,但找寻新的方式来统一销售渠道,一直是华为所期待的,智选车生态联盟的建立就解决了这个问题。
无论是问界还是智界,以及后续的江淮X界和北汽X界,都可以放在同一渠道销售,避免消费者认知障碍。现在一提到鸿蒙就会想到华为,无论是什么新品牌,只要进入联系到鸿蒙,消费者就知道是华为,减少了认知壁垒,有助于后续“X界”品牌的宣传,进而让用户感觉到“X界”就等于华为。
余承东表示,“用华为过去三十多年在ICT领域的智能汽车增量零部件产品、技术解决方案以及华为终端过去十多年消费者业务积累的质量管控、销售服务、品牌营销等优秀经验,深度赋能合作伙伴。”
此外,集中在同一渠道销售,能避免各个品牌的内耗,还可以灵活调用内部资源。余承东表示,“与华为合作做智选模式的车企并不冲突,有的做SUV,有的做轿车,有的做MPV,有的做B+级的车,有的做C级车,有的做D级车,每个车厂做的产品是不重叠的,希望能够组合起来,共同发挥作用”。
虽然目前问界和智界品牌区隔较大,一个主攻SUV,一个聚焦轿车。可随着江淮以及北汽的入局,产品阵容会在2024年快速增长,并且想要达到规模化销售必然要进入到大众化市场。
各自为战难免会造成“X界”与“X界”的对比,放在相同的销售渠道售卖,销售人员能更好地为消费者解读各个产品的区隔和亮点。甚至在智选车业务产品构建完善后,华为能够根据市场地区的差异,可在统一的销售渠道下,调整主要售卖产品。
比如在一线城市,用户消费能力高,注重多人出行以及智能驾驶体验,那么就能在渠道中主要售卖问界新M7或者2024年推出的江淮百万元级MPV。新一线、二线城市注重体验创新和性价比,那么问界M5和智界S7就是非常好的选择。三、四线城市更看重价格,可能交给后续产品。
凭借华为强大渠道能力以及对于消费市场的把控,减轻了新品牌构建渠道的压力,及时调整销售策略。
【·智界品牌 两个“理工男”的联手】
华为与奇瑞两个在各自领域拥有雄厚技术实力积累企业的合作,是智界S7最大卖点。
有了华为加持,智界S7的亮点肯定绕不过智能化。正如余承东早前预告的,这款车是首款搭载鸿蒙座舱4.0的产品,在个性玩法、高效性、智慧能力、流畅性、安全隐私等各方面进行了全方位升级,助力用户实现高效便捷的用车生活。
智能驾驶领域,HUAWEI ADS 2.0高阶智能驾驶系统我们已经在问界M5和M7上看到了,城市NCA以及最近大火的AEB技术实力都得到了验证。最让人惊喜的莫过于首发泊车代驾,让车自主找车位泊入、车自主找人,彻底将用户从停车、寻车的繁琐步骤中解放出来。
在问界销售的这两年间,华为对于整车设计、配置分布和用户驾乘体验也有了新的认知。在智界S7上,华为首发途灵智能底盘,搭载多模态融合感知系统、HUAWEI DATS动态自适应扭矩系统、HUAWEI xMotion智能车身协同控制系统,将智能控制与百万级机械底盘相结合,实现有别于传统汽车的智能驾控体验。
内饰布局上也能看到华为更多的“小心思”,把问界M7上的零重力座椅也搬进了智界S7里面;围绕主驾、副驾和后排需求进行不同取向的空间营造;超过奔驰E级加长版的车内使用空间;副驾上下双层储物格等。
此外,智界S7还基于800V平台打造,800km+的CLTC续航,四驱版3.3秒最快零百加速时间、充电15min增加400+km续航里程、12.4 kW·h百公里电耗等,动力层面也是拉满,已经具备了当前一款中高端新能源车该有的全部。
有意思的是在价格公布环节,余承东表示,“目前四个版本的价格都是亏损的,需要后续上量来形成规模效益,才能扭亏转盈。”可现实是,这个价位区间还有小鹏G6、智己LS6等多个“好手”存在。
回顾华为终端以及问界M7的大火,其实也是在与相对竞品的较量中,拥有一定的价格优势。华为的确是一块金子招牌,不过智界作为全新入局的品牌,想要达成余承东所说的规模效益,可能还要在价格上“狠狠心”。
【·“不造车”与盈利平衡】
伴随随着云、大数据、AI等技术与制造行业的深度融合,推动行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是车企转型的重中之重。在此前多年,汽车行业没有任何一家企业,既能提供高阶智能驾驶系统、智能座舱、智能车载光、智能汽车数字平台等一系列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又能给予主机厂超强的销售辅助。
即便风头正声,华为也需要面临一个核心的问题:盈利。汽车不同于常规电子产品,是一个长周期的产业,巨额投资是无可避免的。自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成立以来,华为累计投入已达30亿美元,研发团队达到7000人的规模,而今年上半年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业务收入为10亿元。
既然华为内部多次明确“不造车”,又需要在汽车行业获取到利润,就必须尽可能加大与主机厂之间的合作,扩大市场份额和影响力,并在消费端获取更多用户。
华为的强大有目共睹,但另一个角度看,这也会让主机厂加强对于华为的戒备。除了像上汽那样看重“灵魂”的企业外,不少主机厂其实都会担心华为后续会真正入局造车,届时双方将变成直接竞争对手,而自己还需要依赖华为发展。
目前,华为与主机厂们的合作模式分为三种,包括零部件供应、HI模式,以及智选车模式,余承东将这三种比做成基础版、Pro版,Pro Plus版。
其中,零部件供应虽然没有HI和智选车名声那么大。不过华为已经上市了30多款智能化汽车零部件,包括MDC(自动驾驶计算平台)、激光雷达、鸿蒙车机OS、AR-HUD、智能电驱、动力模块等产品,也是汽车业务盈利的主要构成。
随着智选车联盟的建立,表明华为将一直保持供应商这个身份,用实际行动落实“不造车”。后续的盈利模式也确定为从软硬件销售,以及渠道提成为主,也给其他车企吃下了一颗定心丸,希望引入更多车企入局。
余承东“帮车企卖100万辆车”的小目标,能在2025年成为现实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