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与大脑有何关联?这场“跨界”论坛展示两者的神奇连接

2024-09-11   新民晚报

图说:“大脑与美食论坛”第一讲举行 主办方供图(下同)

为什么我们会痴迷于“妈妈的味道”?为什么有些食物能让我们感动到流泪?味觉如何与记忆相互关联?神经科学又该如何解释食物引发的情感反应?

近日,由天桥脑科学研究院和中国神经科学学会联合主办的“大脑与美食论坛”第一讲,对这些问题展开了探索。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院长、天桥脑科学研究院临床转化研究中心主任毛颖教授介绍,这一论坛旨在通过跨学科交流,用贴近公众的形式,揭示食物如何影响我们的认知、情感与行为,增进公众对大脑的深入理解。他透露,天桥脑科研究院还将会与中国神经科学学会一起,推出“大脑与体育”“大脑与视觉艺术”等更多丰富多样的跨界交流。

尽管神经科学家和认知心理学家一直在努力解锁大脑功能的秘密,特别是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进食动机相关的神经基础,但许多关键信息仍未明确。临港实验室研究员徐华泰在论坛中分享了他的最新发现:哺乳动物的大脑外侧下丘脑存在着一类名为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神经元(CRH),它们在进食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不仅如此,研究还表明,这类神经元还与安全感知密切相关——这一发现提示着动物的进食与焦虑行为享有共同的神经环路基础,这也为治疗焦虑、抑郁等疾病提供了新的思路。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周雯指出,人们对大多数食物风味的感知,其实来自于嗅觉而非味觉,除了用鼻子闻气味(即“鼻前嗅觉”)外,吃东西时,食物的气味也会通过口腔传入鼻子(即“鼻后嗅觉”)。因此,品尝食物时灵敏的嗅觉同样也举足轻重——这也是为什么嗅觉受损时,人们可能会觉得进食也味同嚼蜡。她认为,嗅觉不仅仅是一种感官,更承载了记忆,“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

浙江大学脑科学与脑医学学院副院长周煜东以“吃到停不下来——美食的奖赏效应”为题,从科学的角度解析了美食为何会让人欲罢不能。他解释,美食作为天然奖赏物,其强化作用可显著增加摄食行为,而中枢奖赏系统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具体来说,高脂食物会诱导前部丘脑室旁核(aPVT)小胶质细胞激活,进而促进强迫进食行为。周煜东教授的研究,为科学家理解肥胖的发病机理以及开发有针对性的预防和干预措施提供了重要依据。

除了内容丰富的精彩讲座,名厨还现场烹制了数道美食,伴随着食物的浓郁香气,研究人员们现场演示嗅觉、视觉和味觉下人们脑电波的变化,展现了大脑与美食的奇妙世界。

据介绍,支持科普一直是天桥脑科学研究院的重要使命,自成立以来,研究院先后出品了获得多项国际大奖的科普纪录片《打开思想的大门》和动画片《什么是人类认知》,推出了科普自媒体“追问”,举办、资助了大量线上线下科普讲座。同时,还联合上海图书馆东馆打造有主题科普展厅“追问大脑”。

新民晚报记者 郜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