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谍过家家》录制失败事件,日本阿宅被中国网友笑了2次

2022-10-16     隔夜说动漫

原标题:《间谍过家家》录制失败事件,日本阿宅被中国网友笑了2次

十月初,正值第56届国际乒联世界乒乓球团体锦标赛的举办,期间中国男女两队均以八战全胜的战绩夺得了世乒赛冠军的宝座。

其中8日的女子决赛上,中国队3比0的战绩完胜日本队,比赛的速度进程可谓快得惊人

不过没想到,也正是因为这一战打得太快,还间接影响到了日本东京电视台的节目播出安排,以至于引发了日本民众对于电视台行为的不满。

而说到大家不满的主要原因,就有点哭笑不得了。

日本人的录像机情结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当时《间谍过家家》动画还在东京电视台上热播中,但原定于23点播出的第14集刚好与世乒赛女子决赛有冲突,为插播比赛内容故提前通知观众动画将在23点50分播出。

但结果中国队仅用三局时间便决出了胜负,决赛早早结束,于是动画就提前到了26分播放,就是这一举动导致电视机前的日本观众原先设定好的定时录像没能完整录下动画。

就因为没能完整录到动画剧集,观众们就感到了恼火,纷纷开始指责东京电视台。

为此,东京电视台方面在官方推特上发文表示道歉,同时也宣布对于该剧集进行重播。

该事件被传入国内资讯之后,一些中国网友都对此却忍不住想笑,一边笑日本队输得老尴尬了,另一边又笑日本观众都什么年代还在用录像机录电视节目,明明现在的人们都是在电脑看动画了。

不过这事听着也确实有些小新鲜,现在的宅男宅女看动画都是直接打开手机或是电脑观看,不仅可以看的动画作品多,时间掌握也自由,不管怎样都比看电视录视频要好多了。

而在如今的国内,年轻人不看电视已经不是什么必然的趋势,而是已到的未来了。

但其实各位有所不知,录视频这种事在日本那里一直都是项“传统”。

直至在互联网看番如此普遍的今天,日本那边依然保留着非常传统的DVD贩卖模式,一些新番也是采取发售DVD格式进行贩卖。

旧时日本记录用的影视光碟制造成本大、难以普及,直到相对便宜的家用录像带VHS出现,日本家庭的电视机也开始成为了家中最有意思的娱乐器材,也就有了录视频的功能。

到了后来,性价比更高的DVD光碟开始进入市场,从此DVD开始称霸日本的影像媒介领域,多数家庭还有DVD机,就连当时的PC都有高速的DVD光碟,影碟租赁市场也是十分发达。

其次是,日本人的版权意识比较强,有关部门对于版权的管理十分严格,就算有电视节目上传到视频网站,也会被电视台方面给劝删。

在这种管理风气下,观众们哪怕想重新看一遍之前播放过的动画也好,也很少会想去盗版网站上看,除非已上线于正版网络平台,那一般都是等官方影碟发售了再买来看。

假如还没有,那么他们就会用电视机的定时录像功能,录下当前电视台播放的动画剧集保存下来,而且不会外传,顶多就自己一人或是与亲人朋友之间一起回看,而且规定其是合法行为之一。

有国内网友也在评价区里提到了一些相对较冷的知识,有些日本人家里一直都有这种动画录像的传统,二三十年播出过的所有动画都有收录,相当于全部离线免费看。

除此之外,在日本只要家里有电视就一定要给电视台付费,不管看不看都要,尽管费用不高,但这样一来用户便会产生“不交白不交”的心理,由此加强了他们用电视录像的想法。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十几年前网上随处可见的免费的盗版番剧,其实就是靠住在日本的汉化字幕组成员录下来,然后私自上传国内网站。

照这么一说,好笑之余居然还感到了一阵扎心。

不过扎心归扎心,现在这个时代,互联网的浪潮早已席卷了全世界,影视行业和消费者之间的互动媒介也已经从电视机转移至以电脑、手机为载体的网络世界里。

而在日本这个国家,20年时间过去了,光碟和录像机这两物件不但没有成为时代的眼泪,还发展得好好地,该说是版权保护得太好,还是说从业者过于守旧呢?

其实我在想,这个现象的形成或许跟电视台在日本动画行业的重要地位息息相关。

利益在上

1963年,一部改编于漫画家手冢治虫笔下同名作的长篇电视动画《铁臂阿童木》正式开播,由此奠定该作在日本动漫史上的地位。

说起当时的动画制作历程,资金一直是影响着动画能否如愿完成的重要因素。

当时,手冢治虫的“虫制作”公司体量小,难以筹集到足够的资金来完成整部动画,于是他想到了去说服日本食品巨头明治企业来拉赞助。

双方谈定,明治可以在自家产品包装上印制阿童木的形象,而虫制作则为其授权生产众多周边衍生品。

这样一来,动画的制作不仅有了充足的资金来源,同时明治食品也借助阿童木的IP人气加持,产品的销量和知名度也有了显著提高,总的来说就是一场双赢。

而这种动画制作方式,历史上被称为“广告收入方式”。

在那之后,手冢治虫还继续在电视动画制作方式上进行创新改革,通过一拍三的方式压缩动画的作画张数,制作过程采用人员轮换等方式降低人工成本。

经过手冢治虫这一系列的操作,广告收入方式成为了上世纪日本动画产业的运营模式,所有小体量动画公司都可以主动寻求广告赞助来解决资金来源问题。

像《哆啦A梦》、《火影忍者》、《名侦探柯南》等国民级长篇动画,都是采用该模式来保持作品的稳定连载。

广告收入方式的具体资金走向,一般为广告主企业(通过广告代理)在电视台投放广告,然后电视台用广告费委托动画公司制作动画。

在版权以及衍生品开发收益方面,如果动画公司独立制作的,动画的著作权等权利归制作公司所有,如果电视台有参与其中,则可以分走其中一部分的收益。

正是因为电视台在这种模式中的实际主导地位,日本业界又将广告收入方式称为“电视台主导方式”,这也意味着电视台在当时完全掌握了电视动画的唯一播放渠道。

后来泡沫经济的出现,日本社会体系崩盘,各行业都陷入了大萧条状态,包括动画行业未能幸免。

经济萧条在无形中放大了广告收入方式存在的弊端,即投资资金的抽成问题,一大笔制作资金,经过广告方、电视台的分取,制作公司能拿到的钱会越来越少。

一部半小时长的电视动画,其制作费约为每集1000万至1300万日元,如果制作动画得到的资金不足这个标准,就只能靠自己补足。

也就是说,在经济泡沫破裂的时代下,现有的制作模式已经不再适合了。

直到以EVA为代表的九十年代动画作品问世,一种全新的制作模式开始出现,它就是我们比较熟悉的“制作委员会制度”。

平时看番剧的OP或ED,大家多多少少都会留意歌曲结尾处的画面上会显示某某某的组织制作,而且名字也总是对应作品的内容设定,这个神秘组织指代的便是“制作委员会”。

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制作成本的上涨、日本经济的衰退,单个的动画公司和投资方越来越害怕自己无法承担风险,他们更希望可以成立一个以自身为创作中心的利益共同体,确保即便有意外发生,也能安心保证动画制作的稳定进行。

多方集资组成的一个金主集团,委托动画公司进行创作,作品的版权由委员会持有,这便是“制作委员会制度”的核心形式。

也就是这种出于安全感的制度需求,日本社会各界的企业集团都有机会可以在动画产业中分到一杯羹。

其中除了电视台这个老股东,像出版社、玩具商、电影公司、唱片公司,甚至是汽车厂商、房地产等企业,都能够与动画公司“跨界合作”。

相比于广告收入方式,制作委员会制度更为开放,更有利于各行各业的资金流入动画产业,这些外界企业的强势入围,也给现代的日本动画产业注入了全新的活力。

但注意看,这段发展史中无论是广告收入,还是制作委员会,电视台都一直稳稳地坐在日本动画产业的重要位子上,在动画的播放版权、制作资金等方面都有很重要的话语权。

因为动画的收视率是电视台乃至所属的制作委员会重要的利润来源,所以那些在电视上播放的日本动画一般不会在这么快上架到网络平台观看。

再加上当地民众也维持着看动画录视频的传统,在这种社会内外氛围的共同影响下,日本过去二十年来,用电视机“掐点掐秒”看动画这种方式会不随时代的变迁而改变。

同时也诞生了很多与电视台有关的笑梗,比如用东京电视台播动画来衡量突发灾难的紧急情况。

结语

尽管在他们看来,在电视机前看动画,用录像机保留视频来重温,会是一种很经典的体验。

不过对于日本之外的大多数,他们早已习惯了用电脑手机看番的形式,用电视看不仅要看时间,而且能看的节目也不如在网上搜得多。

至于日本的这种家庭“习俗”,未来究竟还能持续多久,没有人清楚,但终归有一天它也会正式成为历史的一部分。尤其在网飞爸爸的助推下,部分日本动画公司已经能够越过制作委员会制度,直接对网络流媒体负责了。

要不了多久,DVD、录像机这些老旧的影视媒介载体,没准会成为那些人的传家宝吧~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5f1f42a1054ccd25d0cdbd1e7b7caef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