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青岛市380万亩秋粮收获结束。(来源:青岛市农业农村局)
信网10月31日讯(通讯员 冯志 记者 耿润)深秋十月,大地镀金。10月29日下午,青岛莱西市夏格庄镇绿色增粮先行示范区内,小麦播种机马达轰鸣、来回穿梭,随着最后一垄小麦播种完成,标志着全市348.4万亩小麦播种全面结束。据农情调度,截至10月25日下午,青岛市380万亩秋粮颗粒归仓,实现面积、单产、总产“三增”态势,超额完成省定面积、产量任务。据青岛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今年全市推广“玉米晚收、小麦晚播”双晚技术,玉米增产效果明显,小麦实现适期播种,播种期间气候适宜、土壤墒情良好,种法配套到位,播种质量明显提高,为明年夏粮丰收打下了坚实基础。下一步工作的重心将转移到麦田冬季管理上,确保苗全苗壮、安全越冬。
青岛西海岸新区大场镇绿色增粮先行示范区里一派繁忙景象,玉米收获机、打捆机、播种机轮番上阵,秋收秋播压茬推进。“大农机帮忙,新技术落地,再加上田管不松劲,今年玉米单产比去年增加近百斤。”种粮大户姜永战的8000亩玉米就在示范区内,这要在以前晾晒都是问题,今年,大场镇政府专门打造了一个3万平方米的晾晒场,有效解决了玉米晾晒难题。根据绿色增粮先行示范区规划,未来这里还将建设烘干塔、储粮仓、专家工作站,这让姜永战的信心更足了。
“三秋”机械化生产顺利开展。(来源:青岛市农业农村局)
为将“丰收在望”变为“丰收到手”,青岛突出多战略叠加、多维度协同发力,下好绿色增粮“全盘棋”。
在顶层设计方面,主动对接国家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积极融入国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出台建设绿色增粮先行示范区意见,配套制定19条推进措施,综合考虑全市粮食生产基础条件、生产水平等因素,利用 3 年时间建成10个绿色增粮先行示范区,首批7个已经启动建设。10月17日,经省级专家组对平度市蓼兰镇、莱西市沽河街道两个绿色增粮先行区玉米高产攻关田实打测产,平均亩产分别达到1116.2公斤和1030.7公斤,双双实现单季亩产超吨粮。
在实施路径方面,坚持“产购储加销”全链条协同推进,探索粮食大面积绿色均衡增产“五六七”新路径,坚持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五良融合”,推进农田规模化、技术标准化、装备智能化、环境生态化、服务专业化、运营产业化等“六化同步”,全面实现良种覆盖、农机作业、统防统治、水肥一体化、配方施肥、先进技术应用、农业废弃物回收等“七个百分之百”。
推动绿色发展,聚焦田、种、技、机、管等核心要素,集成应用耕地地力提升新方式、绿色高效新品种、绿色增产新技术、绿色高效新机械、智慧管理新模式等,实现农业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应用无人驾驶、植保飞防、收获减损等智能绿色高效机械,运用优良品种、节水节肥、绿色防控等增产技术,实施耕种管收全流程数字化管理,化肥、农药施用量年均减少1~2个百分点。
今年,青岛市成功创建全国首批国家农业技术集成创新中心示范基地——黄淮北部粮油高效节水增产技术集成示范基地,青岛市农业农村局创新实施小麦玉米周年“超吨半粮”绿色高效生产技术集成示范与协同推广项目,在平度、莱西等市级绿色增粮先行示范区,安排了小麦玉米周年“超吨半粮”、夏玉米精准滴灌水肥一体化栽培、玉米“两选四适”一播全苗、玉米“三改三提”单产提升等10余项新品种新技术示范。
目前,7个绿色增粮先行示范区建设起势见效,经专家测产,各示范区集中打造的6.25万亩玉米高产示范田,平均亩单产达到747公斤,比一般大田平均亩增产150—200公斤,平均增产20%以上,创新技术集成应用,推进“五良”高度融合。示范区田块合理耕整、地力逐步提升,规模化“良田”雏形已具。登海605等高产耐密新品种普及率100%,“良种”增产潜力可挖。“两选四适”一播全苗、“三改三提”单产提升等集成创新技术全面推广,节水、节肥、增效分别达到30%、20%、15%以上,“良法”有力支撑增产增收。机械精播、植保作业等新技术装备提档升级,“良机”智慧化水平不断提高。配套烘干、仓储设施日渐齐备,“产购储加销”全链条协同推进,“良制”驱动提质增效。
夏种一粒子,秋收万担粮。今年青岛市秋粮生产得益于政策好、天帮忙、人努力、措施实,在夏粮“三连增”基础上,秋粮实现丰收增产。放眼青岛广袤田畴,依托绿色高产高效行动和绿色增粮先行示范区建设,伴随一套绿色增粮“组合拳”的打出,农业生产方式、组织方式发生深刻变化,“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在田间地头激发出澎湃动能,“青岛粮仓”的根基越来越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