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精神“声”入基层丨“光明”的前景更光明
“这几年来,我们村的变化非常大,村里有了小广场、党群服务中心、卫生服务中心,休闲娱乐、生病就医都很方便,村民不仅住上了新楼房,还在家门口找到了工作。”宿豫区来龙镇光明村村民王书美每天早饭后都会来到广场上散步、晒太阳,这些年村里的改变,她看在眼里、乐在心头。“现在啊,我觉得咱们农村不比城里差,感觉比在城里住着还舒服。”王书美感叹道。
地处偏远、老龄化严重、耕地面积少……以前,光明村因诸多因素的制约,经济发展停滞不前。如今,再来到这里,面貌一新的农家小院、宽阔整洁的水泥道路、欣欣向荣的产业项目,一切都在展现着光明村的生机与活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
当清晨的阳光照进眼前这个农家小院时,凌寒怒放的梅花、摆放有序的绿植、干净整洁的院落显示出主人家的不同。这是村民周运成的家,他家被评为村“五美庭院”。“我平时喜欢拾掇一些花花草草,刚开始只是想着把房前屋后都收拾得好看点,没想到被评为了‘五美庭院’。”周运成说。
为进一步改善村民生活环境、提高村民文明素养,近年来,光明村深入开展以“共建五美庭院 共享舒适生活”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并纳入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项目清单,制定“五美庭院”打造计划,动员党员群众积极参与,改造后一院一景、一户一韵、特色鲜明。经过努力,村里的人居环境、乡风民风、文化生活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先后获得了“江苏省文明村”“乡村治理体系建设示范村”“宿迁市文明村”等荣誉。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到的这些话,真是说到了我们老百姓的心坎里。”一提起乡村振兴能够带来什么实实在在的好处,村民们纷纷打开了“话匣子”,诉说着自己对未来的期盼。
“我们上了年纪,折腾不动了,就想着以后在村里的生活能更舒心一些,能有个地方让我们聚一下,还有些做不了的事村里能帮着解决。”
“我之前一直在外地打工,现在打算回来照顾父母和孩子。如果能在家门口上班,不仅可以赚到钱,时间上也比较充裕,就不用常年远离家人了。”
“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工作方向。”听取呼声,明确重点,一直以来,光明村的工作始终围绕着老百姓的“急难愁盼”开展,将他们的一件件“小事”当成民生“大事”来办,想老百姓所想、急老百姓所急,既用心,又用情,更用力。“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的‘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我们一直以来的工作重心,让老百姓‘住得好、有活干、有钱赚’更是我们不断追求的目标。”光明村党委书记张立新说。
满足村民多元化需求。光明村坚持从“高标准、深拓展、广覆盖”三个维度,依托“新村驿站”和“老王在线”,向村民提供休憩、就诊、议事、棋牌等系列“微服务”,并为留守儿童、孤寡老人、残疾人等特殊人群提供帮扶,努力实现党建工作宣传、一线人员关爱、便民利民服务、村民议事、休闲娱乐等服务功能最大化,真情细心服务村民。
实现村民家门口就业。光明村坚持发挥产业引领作用,将光明大道作为轴心,打造以荣创家庭农场、光明农旅园、稻虾共作基地、有机水稻种植等产业项目为主,集车厘子采摘、莲蓬采摘、龙虾垂钓和农村生活体验为一体的农旅融合项目,带动了50余人就业,人均收入增加1.8万元以上,不断拓宽村民致富路。
改善村民居住环境。光明村通过“三治”融合积分制管理,以量化行为、积分兑现、实物奖励等形式,将乡村基层治理由“村里事”变成“家家事”,让村民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参与”,提高他们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能力,进一步将光明村打造成乡风文明、生态环保、村容整洁的新农村。
“党的二十大报告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描绘了新蓝图。光明村将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导,积极谋划未来发展的新目标、新任务,聚焦老百姓所需所盼精准发力,打造更加宜居宜业的美丽村庄。”张立新满怀信心地说,光明村的前景必将更加“光明”。(施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