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领域最高奖揭晓,中国科幻未来有望
时光撰稿人 | 杜娟
第八十三届世界科幻大会正在成都举办,昨晚科幻领域最高雨果奖在大会上颁发。
最受关注的最佳长篇小说奖,颁发给了美国科幻作家T.金费舍的作品《荨麻和骨头》。
在这份获奖名单中,有不少的中国身影:
科幻作家海漄凭借《时空画师》获得了雨果奖“最佳中短篇小说”奖;赵恩哲获得了雨果奖“最佳职业艺术家”奖;河流、零始真等人创办的《零重力报》获得了“最佳粉丝杂志”奖。
这些无不说明中国科幻在近些年来的努力耕耘。
那么雨果奖作为科幻创作者们梦寐以求的奖项,究竟又有什么魔力呢?
雨果奖的全名是“科幻成就奖”(The Science Fiction Achievement Award),雨果奖作为科幻/奇幻界最重要奖项。
区别于另一重要的科幻类奖项星云奖的地方在于它是由“科幻迷”们投票评选的,而星云奖则是由专业的科幻作家和编辑们评选的奖项。
雨果奖的奖项设置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但是最核心的奖项——最佳长篇小说奖从来都是雨果奖中的重中之重,也是最能代表雨果奖选拔水准的作品。
雨果奖设计之初便是为了选出科幻粉丝心目中最佳的科幻作品,因此获奖的作品并不需要富有哲理或是极具深度,“科幻迷”们最大程度的认可与喜爱才是获奖的关键。
美国奇幻作家Brandon Sanderson曾说雨果奖应该是受欢迎程度的竞争,并且这个受欢迎只是就作品而言,作家的闻名与否不应该成为考虑的因素。
独特的评选方式
归根结底,雨果奖是一个“大众人气奖”,每一个“科幻迷”只要掏出50美元的会员费就可以取得提名每个奖项的资格,看起来成为雨果奖的评委并没有什么太高的门槛。
评委们的门槛不高,那为什么它还能够成为读者心中衡量最佳科幻/奇幻作品的权威奖项呢?
这还在于它繁琐且严谨的评选过程。
要知道即便历年来获得雨果奖的作品所获票数都不算多,对于一些商业组织而言不足以构成刷票的障碍,但资本要想介入评选结果也是相当困难的。
这首先体现在对具有提名资格的会员有着严格的注册和提名时间限制。
就本届雨果奖评选而言,有资格提名和最终投票的“科幻迷”必须是本届抑或上一届世界科幻大会的会员,会员的注册时间截止于2023年2月1日,而提名启动是在3月1日。
时间上的错位让爱得不深的路粉们都有可能错过注册会员时间,更别提那些并非是“科幻迷”的水军了。
其次,每个奖项下入围的六部作品(或六名作家)将经过三个阶段(计算阶段——选拔阶段——淘汰阶段)角逐出最终获奖的名额。
这中间的复杂程度是反复翻阅《世界科幻协会章程》都没办法弄明白的,可见严谨度还是相当有保障的。
值得一提的是,雨果奖看起来是一个只要拥有强大粉丝群便可以获胜的科幻类奖项,但最为炙手可热的作品很少得到雨果奖的青睐,反而是那些在当时较为小众的作品获得了雨果奖的重要奖项。
经由雨果奖的推介,这些不为人知的作品才获得了更广大的读者群体。
如何获得雨果奖?
以往雨果奖面向的是英文出版的作品,但是本届评选并不限制语种,只要符合对应奖项的申请要求就可以参与提名。
想要成为雨果奖的获得者(或作品),不仅意味着作品有着忠实的粉丝基础,作品出版的年限也有着严格的规定。
就今年的科幻大会而言,参评的作品必须是首次发表于上一年,也就是2022年,如果是非英语作品那么在2022年首次出版了英文版翻译本也是具备提名资格的。
比如刘慈欣于2015年获得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的《三体》,这是“三体”系列的第一部,出版于2008年,但是到了2014年才被翻译成英文走进海外“科幻迷”的视野,如此《三体》才有机会获得2015年的雨果奖。
没有奖金的雨果奖
雨果奖并不像其他富有影响力的奖项一样会授予获奖者一笔丰厚的奖金。
获得雨果奖的作家们除了能够在获奖作品上添加一个“荣获雨果奖”的腰封,一个雨果奖奖杯,以及聚会时向人炫耀的功绩以外,并不能收获物质上的奖励。
没有雨果奖的雨果奖
雨果奖最终角逐阶段要求每个奖项下都必须列出“No award”这一选项,如果“No award”的选票数高于其他候选人(或作品),那么“No award”就会获胜,则该类别没有候选人被授予雨果奖。
由于“悲伤小狗”运动的影响,2015年雨果奖决选阶段“No award”出现的次数是史无前例的,其中最佳长中篇小说和最佳短篇小说类别都没有授予雨果奖。
雨果奖奖杯
每一届雨果奖奖杯的主体——带鳍状翼的火箭总是维持不变,但是底座的设计往往都会融入当届主办城市的地方特色。
在18日晚上举行的世界科幻大会开幕仪式上,雨果奖评选组组长戴夫·麦卡蒂揭晓了本届雨果奖奖杯的设计,奖杯的主体仍是一个银色的火箭,底座上是一只穿越虫洞的熊猫,这是中国元素首次出现在雨果奖奖杯的底座上。
悲伤小狗运动
2014年,一个自称“悲伤小狗”的团体出现了。
他们的领导人包括沃克斯·戴(Vox Day)和布拉德·托格森(Brad Torgerson),提出了一份由政治保守派创作者创作的作品名单,以便让更多白人男性获奖。
该团体认为近年来雨果奖获得者的生长环境和身份过于多样,这一现象的背后是基于政治正确的考量。
在他们看来雨果奖已然成为了一种政治工具,而非对科幻文学本身价值的评审。
这一团体也被认为是宣扬性别歧视、种族主义的顽固分子。
拒绝露面的获奖者
有什么比一位匿名的天才作家更吸引人呢?
澳大利亚作家格雷格·伊根(Greg Egan)是硬科幻的代表,其创作的《祈祷之海》在1999年获得雨果奖最佳中长篇小说奖,但其本人并没有出席领奖仪式。
他所创作的科幻小说常常涉及数学、量子物理、计算机等抽象学科,因而是读者心中“最为难读”的科幻小说创作者。
早在2008年,他就发表了讨论人工智能的短篇小说《水晶之夜》。
伊根在其中预言了OpenAI这样的人工智能企业在商业上获得的巨大成功,成为当下的真实写照。
而且他不参加科幻大会,不为书籍签名,并表示他不会出现在网络上的照片中,尽管科幻粉丝网站和谷歌搜索有时会错误地将其他人的照片标记成格雷格·伊根。
获雨果奖次数大于4次的作家盘点
如果说获得一次雨果奖有运气的成分,那以下两位获得雨果奖四次的作家们毋庸置疑是殿堂级别的大佬。
他们的作品不仅引领了科幻文学的潮流,更是推动了整个文学界的发展。
罗伯特·海因莱恩是20世纪科幻小说的巨擘,至今保持着雨果奖获奖4次和提名11次的记录。
其1961年出版的代表作《异乡异客》描写了一个在火星长大后返回地球的人类,通过他独特的视角,探讨了宗教、性和道德等深奥主题,对60年代的反主流文化运动产生了重要影响。
1966年出版的《严厉的月亮》通过描绘月球殖民地居民反抗地球的故事,讨论了革命、独立和个人自由等命题。
洛伊斯·莫玛丝特·布约德也不遑多让,获得了4次雨果奖,10次提名,是当代最重要的女性科幻小说作家之一。
她那富有女性视角与感性智慧的作品为科幻文学注入了崭新视野。
例如1986年出版的《阿索斯的伊桑》中,她以同性恋为常态的全男性世界作为叙事背景,展示了人类目前如何定义“女性的工作”,包括抚养孩子、家庭的维护、情感的维系等,极具女性主义色彩。
其代表作《沃科西根传奇》系列小说自1988年问世以来更是广受好评。
所以如果你是一个真正的科幻迷,那么这些大师的作品绝对不容错过。
我们也为大家盘点了雨果奖的一些经典获奖作品,有兴趣的幻迷朋友可以码上了解一下。
-END-
年度第一史诗大片,内地观众还能等到吗?
比《疾速追杀》还狠的爽片,竟然完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