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是初中的一篇课文,而之前朱自清的《背影》是否需要列入语文教材,还在网络上掀起了一些争论,有些人说,父亲违反了交通规则,买橘子的形象又不潇洒,因此反对《背影》被列入教材。笔者不在这里对这些观点进行评判,只想对朱自清在写作的时候对父亲的复杂心态及其原因做一番分析——这很可能与朱自清父亲私生活不检点有关。
文中有一句非常有意思的话:“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朱自清被父亲感动得留下了眼泪,怕被别人看见,这是理所应当的,那么为什么怕被父亲看见呢?我们需要注意到的是,最开始朱自清就对父亲是不以为意的,对父亲时时刻刻想要保护他的姿态是完全不领情的,并且是厌烦的,但是自父亲给他买了橘子之后,他却又认为自己“太聪明了”,“聪明过分了”,这显然又是一种懊悔的姿态,行文到这里,应该还说在正常的、父亲和成年儿子之间那难以逾越的隔膜得到消解的过程,成年的儿子认为衰老的父亲什么都不对,这也是父子之间永恒的母题,是我们很容易理解的。但到了后面,我们又似乎觉得儿子对父亲的不屑一顾似乎有些过分了,那么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朱自清的传记记载,他从1920年北大毕业之后,在杭州的一家中学当教师,每个月的薪水是七十元,他每个月寄一半的钱回家,但是父亲对此并不满意。因为他父亲纳了一个小妾,因此朱自清的母亲和妻子的生活就比较压抑了,为了节约开支,朱自清去扬州一间中学任教,刚巧这间学校的校长是朱自清父亲的旧交,因此所有的薪水都被这位校长寄给了朱自清的父亲,朱自清无奈辞职,又去温州、上海等地就职,因此也导致了和父亲的两年没有见面,这之中为了钱两人之间会产生多大的矛盾,也就可想而知了。
到了1925年,朱自清在清华谋得一个职位,于是就将母亲、妻子和孩子全部接到北京,这时朱自清的父亲终于考虑到朱自清这时有五个孩子,实在是支撑不过来,于是主动要求将一部分子女和他的母亲接回来照顾,虽然父亲这么做了,但是朱自清每次寄回扬州老家的钱,父亲总是不发一语,因此朱自清一直不想回家。
朱自清在文中写到“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云云,并没有说清楚祖母为什么忽然死了,父亲的差使怎么就忽然没有了呢?因为这些事其实是非常难以启齿,就朱自清而言,是父亲干了一件不足与外人道的大丑事,因此才语焉不详,单就文中的那几句,不知情的人还以为朱自清的父亲是正常交接工作呢!
那年是1917年,当时朱自清的父亲正担任徐州榷运局长,他在徐州纳了好几个妾,结果这件事情被他从宝应带回来的淮阴籍的姨太太知道了,这个姨太太得知这件事之后,立刻跑到徐州大闹了一场,搞得人尽皆知,上司怪罪下来,就把朱自清父亲的职务给撤销了,既然撤了职,那小妾也是横竖养不起了,为了打发她们,他的父亲花了一大笔钱,最后还亏空了五百元,写信回家让家里人变卖首饰,这才补上了窟窿,而朱自清的祖母因为不堪承受这样的变故与世长辞。
非常明显,造成家庭重大变故的原因,就是朱自清的父亲自己的不检点,当时的朱自清不过二十出头,对自己的父亲做出来的这种事情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呢?他对父亲做的丑事造成的严重后果又会作何感想呢?显然他不会满意父亲的,他肯定不会再认为父亲是权威和高明的了——而在送儿子上大学的时候,父亲确实又做出一副非常高明的样子,这不能不引起儿子的反感,认为他“迂”“说话不漂亮”等等,但父亲又始终是父亲,当父亲蹒跚着去给他买橘子的时候,他的眼泪就下来了,他感到了这父爱,而父爱往往又是非常复杂的——而一个有缺点的父亲,儿子仍然是可以爱他的。
而从另一方面来讲,父亲对儿子的态度一直是非常平静的,不管是儿子最初的不耐烦,还是后来的感动,他都是毫无所觉得,儿子对他一再地不尊重,他没有任何感觉,还是一如既往,而儿子对父亲感情的转变,懊悔和感动,他也没有任何察觉。他的爱也是不求回报的,他只是做完了自己该做的——不管是之前的和脚夫讲价钱、叮嘱茶房,还是后来的买橘子,做完了他就感到轻松了,甚至并不在意儿子早已知道家庭的变故是因为他道德上的缺陷而导致的,而且父亲当时所面临的,是家庭经济的拮据、生存的压力、母亲去世的悲痛,而这一切又都是他自己造成的,可以说在家庭之中,他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失败,自尊心和自信心都严重被打击了,尤其在儿子面前,岂不是面子扫地吗?
但只要是想到要关照儿子,他似乎就把一切全都忘记了,他完全不计较他自己的荣辱得失和在儿子面前保全他的面子了,一心只为儿子尽心尽力,完全不管儿子是什么态度,什么想法,他只要做他该做的事,对儿子的爱确实已经达到了一种忘我的境界,笔者想,儿子之所以后来感到非常后悔,应该也是体悟到了父亲对他的这片深情吧。所以尽管父亲做了那么大的错事,朱自清事后想起来还是那样的后悔,认为自己是做了错事,认为是自己对不起父亲,这也是千百年来父子之间,尤其是“有道德缺陷”的父亲与儿子之间的相处模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