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岁女孩为打手游气病亲爹:永远别对孩子做这件事,除非你希望他沉迷游戏

2023-04-24   尹建莉父母学堂

原标题:11岁女孩为打手游气病亲爹:永远别对孩子做这件事,除非你希望他沉迷游戏

11岁女孩沉迷游戏

充值万元气病亲爹

前几天朋友转发给我一则新闻,看完心里挺难受的。

4月14日,重庆的李大哥在外跟朋友聚会,他拿出手机准备给过生日的朋友发红包。

结果一点进去就发现零钱余额不对,再一查消费记录,一连串的游戏充值出现在眼前。

充值记录显示,从4月2日到4月14日,一共充了10800元。

李大哥自己不玩游戏,更不会给游戏充这么多钱。想来想去,应该是经常拿他手机玩游戏的女儿霜霜所为。

把女儿叫来一问,果然是她干的。

当时把李大哥气得胸口发胀,到医院一检查,是胰腺炎发作了。

但同时他也很纳闷,自己的支付密码女儿并不知道,她是怎么充值的呢?

原来,霜霜在爸爸支付之前,先打开了录屏软件,爸爸买完单之后,她拿过手机,再翻回去看视频,就知道密码了。

那为什么充这么多钱呢?

霜霜给出的理由是:好玩

是她不知道一万多块是很大一笔钱吗?

也不是。

11岁的霜霜,已经上了小学五年级,对于金钱是有一定概念的。

采访的记者问她:“你知不知道这一万块钱,对于爸爸妈妈来说,要多久才挣得回来吗?”

她回道:“几个月。”

听着霜霜冷漠的回答,记者认为,孩子根本没有充分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正想着如何“帮助”孩子改正错误时,接下来发生了一件让很多人没想到的事。

采访记者反复翻看李大哥手机的消费记录,看着看着竟发现:

4月14日,霜霜充值游戏的事东窗事发,可在第二天,也就是4月15日,霜霜再次往游戏充了两笔钱,共60元。

这不是顶风作案吗?

气恼的李大哥当即质问女儿:“昨晚为什么要充?是怎么个意思?问你呢!昨晚上你为什么要充?”

霜霜躲在角落一声不吭。

李大哥跟妻子猜测,应该是霜霜趁爸爸睡着了,偷偷拿了手机再次充值。

看着眼前不知悔改的女儿,李大哥一时之间也不知道该如何教育。

只能先联系游戏公司,进行退款申请,希望能挽回一部分损失。

新闻视频到这差不多就结束了。

但在评论区,网友们吵翻了天,很多人都在指责女孩“不懂事”“没救了”“心思不正”。

其实也不难明白,这则新闻刺中了很多头疼孩子沉迷游戏的父母的痛点,也暗合了“现在孩子自私自利,不懂得心疼父母”的观点。

作为一个妈妈,我特别理解李大哥夫妻俩的愤怒和焦虑,也认为:

一个对金钱有概念的孩子,花掉父母几个月的收入玩游戏,是不对的。

但是,单纯谴责孩子的行为,并不能真正化解问题。

我更想跟大家深入聊聊,为什么这个11岁的女孩变成了许多人眼中沉迷游戏的“坏孩子”。

为什么孩子屡教不改?

我想,不少父母最为疑惑的一个问题是:

女孩已经花了一万多充值游戏,东窗事发后,竟然不知悔改继续充值,难道她不知道自己做错了吗?

我认为她是知道的,也留意到一个细节。

在爸爸质问女儿的时候,妈妈说了句“前天才被我打了”

也就是说,在父母发现霜霜给游戏充值的当天,妈妈打了女儿一顿。

这侧面说明了这对父母日常教育女儿的方式: 非打即骂

也许有人会说,花了父母几个月的收入玩游戏,被打也是活该。

这话乍一听,好像有几分道理,可却颠倒了逻辑关系。

先讲个真实案例。

最近一位朋友也经历了类似的事。

她儿子是个初中生,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上学期不知道怎么了,迷恋上某个手游,一有时间就捧着手机玩。

基本上,孩子所有的零用钱和压岁钱都花在这游戏上了。而且,孩子总变着法跟父母要钱,今天说要买练习册,明天说要报个什么班,这些钱最后也都充了游戏。

一开始朋友两口子没察觉,儿子要多少钱给多少钱,等儿子的成绩和名次倒退了很多才发觉不对。盘问之下,才知道是怎么回事。

朋友两口子暴怒,狠狠训斥了儿子,两个月没给孩子零花钱,手机也没收了。

你以为孩子会乖乖去学习,从此不玩游戏吗?

确实“老实”了一阵子,可有一天,朋友发现问题更严重了。

那天半夜,朋友去上厕所,听见儿子房间隐隐约约有声音传出来。推门进去一看,儿子坐在床上,正盯着手机打游戏呢。

朋友夺过手机一看,竟然是自己的手机。

这是怎么回事?

后来在朋友两口子的逼问下,孩子说了实话。

原来,孩子早就破译了父母的手机密码,每天等父母熟睡后,就会偷偷去父母房间拿手机,再回到自己房间打游戏,然后在父母睡醒之前再偷偷把手机放回原处。

难怪最近孩子总是一副睡不醒的样子,上课溜号,下课打瞌睡。

朋友还以为是孩子学习太累的缘故,没想到竟是这个原因。

朋友的丈夫当场被气得暴跳如雷,控制不住情绪跟儿子动了手。

结果儿子破罐子破摔,直言“你们不让我打游戏,我就不学习”

朋友两口子傻了眼,完全不知道该如何应对。

其实,从行为主义的角度来看,无论是霜霜还是朋友的儿子,他们的“反噬”行为是必然的。

孩子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奖励”是无法立即获得的。

好成绩,是靠平时日积月累的学习;好朋友,要靠经年累月的交往;父母的夸奖表扬,往往是表现良好之后……

而且一旦没做好,很可能还会被批评、训斥,甚至打骂。

但是在游戏中就不同了,可以通过各种方式释放现实生活中的压力,做完任务马上就能得到奖励,即便做不好,永远都有重新来过的机会,也不会被游戏中的角色嘲讽训斥。

两相对比,如果你是孩子,你会不会更想打游戏?

如果这时,父母不仅不理解孩子的行为,反而加倍禁止、斥责、打骂。

那孩子心里就会生长出更多被控制、被指责的愤怒感。

本来可能玩一个小时,充个三五十块就能得到满足,可为了补偿自己,为了满足在现实层面被忽视的内在需求,他可能就会毫无节制去玩、去充值。

这个时候,与其说孩子屡教不改、不知好歹,不如说孩子是在自救,因为在虚拟的世界里,他才能获得关注、快乐和成就感。

有人用童年治愈一生

有人却用一生治愈童年

接下来,我们再谈谈这则新闻中,另一个耐人寻味,又容易被忽视的细节。

整个新闻视频从头看到尾,充斥着对霜霜的谴责和质疑。

爸爸诉苦说:“把我气到了,去检查是胰腺炎发了,就在医院住着。”

妈妈补充描述了女儿的“坏”行为:“她昨晚上爬起来,她爸爸睡着了(就拿手机充钱)。”

采访的记者则问着让孩子难堪的问题,得到想要的答案,马上补一句“还是知道的哈”,然后给孩子下了定论“并未完全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心力交瘁的父母,苦口婆心的记者,冷漠木然的孩子。

看了这样的视频,很多人在心里给这三者贴上了不同的标签,前两者是“为了孩子好”的教育者,而后者则是“不知悔改”的坏孩子。

网络上,霜霜遭受着舆论的审判;现实中,霜霜则承受着来自熟人的批判。

难道霜霜的父母不知道女儿要承受这些吗?

怎么会不知道呢?

也许这正是他们的目的, 别人越是对女儿不满,就越能证明他们是正确的、无辜的、迫不得已的。

那一刻,他们看不到孩子真实的感受,听不到孩子内心的呼唤,体会不到孩子即将崩溃的情绪。

他们借着他人的恶言,把女儿推向孤独和恐慌之地。

外人的敌意,也许孩子还能抵御,但来自父母的恨意,则是对孩子心灵的屠戮。

最终留下的,是孩子心中一道道等待被治愈的伤痕,而非父母所期盼的“改邪归正”。

重要的不是你错了

而是敢于面对错误和调整自己

难道要眼睁睁看着孩子沉迷游戏、胡乱花钱吗?

一定会有人这样问。

其实这时我们有两个选择。

一个是直接消灭问题,干预孩子的行为;

一个是思考问题背后的真实动机,化解问题。

孩子沉迷游戏、背着父母给游戏充值,父母若是讲道理、训斥打骂、没收手机设备甚至找媒体曝光,孩子可能会在短时间内不再打游戏或充值,也会乖乖听话。

但这不代表孩子打心底里认同父母的做法,孩子的目的是让父母“息怒”,过段时间逮到机会就会变本加厉地“复发”。

而探索孩子 “为何打游戏,又为何充值”背后的动机,才能看见一个真实鲜活的孩子, 把孩子从游戏中“拉”出来。

就像尹建莉老师说的那样:

“一个孩子如果长期钻在游戏里不肯出来,那是因为游戏外的世界让他感到枯燥、不快或自卑。

我坚信使人堕落的不是游戏本身,而是心灵的空虚,或有些素质的缺失。

那些在游戏中堕落的人,即使没有电脑游戏,也会有另外的什么东西使他不可自拔。”

“一个孩子如果长期钻在游戏里不肯出来,那是因为游戏外的世界让他感到枯燥、不快或自卑。

我坚信使人堕落的不是游戏本身,而是心灵的空虚,或有些素质的缺失。

那些在游戏中堕落的人,即使没有电脑游戏,也会有另外的什么东西使他不可自拔。”

但是,父母做出第二个选择并不容易。

因为这样的做法耗时耗力不说,父母还可能要直面内心的创伤,不曾被满足的需求,以及被忽视的情感。

这对任何人来说,都不是一个好的体验。

于是,把问题归咎于孩子本身,然后用严厉粗暴的手段“解决”有问题的孩子,就成了很多父母的首选。

那要如何才能做出第二个选择呢?

我想把资深心理咨询师冰千里的一段话送给大家:

“无须因控制不住情绪简单粗暴而过度自责,正因为我们经历了挫败感,才会迫使我们反思、追问,去追根溯源,最终明白:养育孩子绝非那么容易。

故此,重要的不是你错了,而是你没有停下脚步,敢于面对错误随时调整自己。

请记住,这样的反思与调整可能持续一生,亲子关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绝不存在一劳永逸的方法。而这个反思、调整的过程本身就是‘爱’。”

“无须因控制不住情绪简单粗暴而过度自责,正因为我们经历了挫败感,才会迫使我们反思、追问,去追根溯源,最终明白:养育孩子绝非那么容易。

故此,重要的不是你错了,而是你没有停下脚步,敢于面对错误随时调整自己。

请记住,这样的反思与调整可能持续一生,亲子关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绝不存在一劳永逸的方法。而这个反思、调整的过程本身就是‘爱’。”

共勉。

贺岭峰:

我们的孩子之所以进入到游戏世界, 最重要的原因是现实世界太不堪了。

在现实世界里,一定是有某种力量把我们的孩子逼进了网络世界。

孩子有网瘾?自控力差?

家庭关系不和睦?

想要全面、系统学习如何预付网瘾

孩子有网瘾?自控力差?

家庭关系不和睦?

想要全面、系统学习如何预付网瘾

推荐贺岭峰老师主讲

《对冲网络风险,为孩子保驾护航

还有交流社群

每日共学交流育儿难题

限时特惠:399元

仅限3天

课程已全部更新完毕,可永久回看。

即可永久收听课程。

作者介绍

晴川,尹建莉父母学堂原创编辑,育儿学习者、观察者、分享者。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尹建莉父母学堂ID:yinjianlifumuxuetang”,转载本文请在公众号发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