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暖手宝、热水袋……警惕低温烫伤!

2024-10-30   京津冀消息通

近日,气温骤降,寒风凛冽,暖宝宝、热水袋、电热毯等取暖设备,瞬间化身为我们抵御严寒的“武器”。然而,这些看似温柔的小物件,实则暗藏“危险的热情”,稍有不慎,便可化身成温柔的“隐藏杀手”,给我们的皮肤造成“低温烫伤”。

PART1

什么是低温烫伤?

低温烫伤,顾名思义,是指长时间接触中等温度的热源(通常在44~50℃之间)造成皮肤的渐进性损伤。这种烫伤就像温水煮青蛙一样,通常不会立即引起明显的疼痛感,因此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导致皮肤受损。

PART2

低温烫伤的症状

症状可能包括皮肤发红、水泡、脱皮或发白,虽然面积可能不大,但创面往往比较深,有时甚至会导致深部组织坏死。对于老年人、糖尿病患者、婴幼儿等人群来说,由于他们的皮肤敏感度降低或自我保护能力较弱,更容易发生低温烫伤,并且烫伤后更难愈合。

PART3

低温烫伤的预防措施

1

保持安全距离

使用取暖设备时,不要直接接触皮肤,有人会直接把暖宝宝贴在肚子上或把暖水袋直接贴在腿间,这样都是非常危险的行为。可以在取暖设备和皮肤之间放置屏障,如厚毛巾或毯子。

2

控制使用时间

避免长时间直接接触热源,尤其是准备睡觉时,不要持续让产热设备与身体亲密接触。

3

温度适中

定期检查取暖设备,确保它们处于正常工作状态,没有异常发热、漏水、漏电问题。

4

特殊人群提高警惕

对于老年人、婴幼儿、长期卧床、糖尿病患者或感觉不灵敏的人群,更应提高警惕,减少使用或加强监护。

5

及时变换位置

定期检查取暖设备,确保它们处于正常工作状态,没有异常发热、漏水、漏电问题。

PART4

发生低温烫伤的紧急处理措施

立即脱离热源,并用流动的冷水冲洗烫伤部位至少10-30分钟,降低皮肤温度并减轻伤害。

如果局部有水疱或者表皮破溃,需及时就医进行对应处理。未破的小水疱需避免摩擦、压迫,可待其自行吸收;大水疱需在无菌操作下使用无菌注射器抽出水疱内的液体,创面使用无菌油性敷料进行包扎,防止感染。

不要进行冰敷,冰敷可能导致组织进一步损伤。亦不可随意听信偏方,使用牙膏、酱油等,因为这些可能会增加皮肤感染的风险。

低温烫伤虽“隐形”, 但防范之心不可无!在这个冬日,让我们在享受温暖的同时也学会保护自己,让健康与温暖同在!

来源:北京老年医院

作者:呼吸内科主管护师 赵新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