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窈窕妈妈。
欢迎回到地球!
今天,神州十三号成功凯旋,直播看得我心潮澎湃,更是忍不住为我们的航天事业点赞!为三位开创历史的航天员点赞!
其中,出发前承诺给女儿“摘星星”的王亚平,作为唯一一名女性航天员,受到极大关注。
乘专机回到北京后,王亚平第一时间见到了女儿,并把太空带来的星星送给了她。母女俩拥抱的画面,看得人热泪盈眶。
如此优秀的妈妈,是女儿最好的榜样。
正是像杨利伟、翟志刚、王亚平他们这一代又一代优秀的航天人,把一颗颗航天梦种在下一代人心里,鼓励着孩子们继续征服星辰大海。
而今天我要讲的,就是一个心怀航天梦的7岁男孩的故事。
家有学霸是什么体验?
恐怕没人比亮亮(化名)的爸爸更有发言权。
前不久,他的儿子被新华社到家采访,还获赠了航天员王亚平亲笔签名的信封和其它珍贵的航天礼物。
小小年纪凭什么被央媒独家专访?
进一步了解才知道,这孩子是妥妥的学霸:
能轻松用编程做一个五子棋游戏;
把初中的化学知识条理清晰做成ppt,给同学分享;
走在路上看到一束激光,脱口而出“那是铒激光”;
只有7岁,却已经积累了4~5年的天文学知识,2~3年的物理和化学知识。
……
不少人疑问:年纪这么小,他哪来时间学习这么多知识?
事实上,除了睡觉和上学以外,亮亮几乎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在学习上,就连吃饭和上厕所也拿着书看。
即使过年出门旅游,他也不忘学化学。
这种自律在成年人身上都很稀缺,有不少人认为“这么优秀一定是父母逼出来的”。毕竟知识是枯燥的,让孩子爱上学习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其实,并非如此。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渴求知识——变得自律——获得知识——更有兴趣。
这种因果关系就像多米诺骨牌,让亮亮越来越优秀。
而兴趣的培养,与家长正确引导分不开。
如何发现并培养兴趣?是很多父母最关心的成长难题。
然而,我惊喜地发现,亮爸的教育藏着问题最好的答案。
“天才”娃与“废柴”爹
01 如何探索兴趣?
孩子4岁的时候,他和所有的家长一样迫切地想知道孩子的兴趣在哪里,于是开始带孩子做各种尝试:
孩子喜欢石头,他们就去挖石头玩。
孩子喜欢火车,他就带孩子参观高铁模型。
……
只要是孩子感兴趣的事物,他都会尽力满足的孩子好奇心。
夜晚外出散步,父子俩在地上发现一个干瘪的柚子,孩子想看看是野生的还是人工培育的。
这种情景,可能很多家长匆匆拉着孩子走了。
但是他会蹲下去把柚子的皮剥开,认真分析柚子是从哪里来的?被人丢了多久了?能不能吃?到最后不忘给儿子承诺“回去买个新鲜的给你研究”。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尽管做了很多尝试,但一直没有发现孩子特别感兴趣的事物。
直到有一天,去酒泉观看了遥感卫星的发射,孩子从此便爱上了航天。
那以后,每天跟爸爸谈论最多的就是火箭、发射、卫星。
发现了真正的兴趣,下一步就是培养。
他准备了大量的纪录片、书籍,让儿子自主选择观看和阅读。
为了填补相关知识的空白,他带儿子参加相关的讲座和活动,参观过许多发射基地、天文馆、科普馆、测绘站。
甚至一起去沙漠徒步,只为远远看一眼雷达。
路没有白走,风景没有白看。之后儿子的变化,让亮爸觉得所有的探索都值得。
因为航天,孩子爱上了紧密相关的天文学和军事;
因为天文爱上了物理;
因为军事爱上了化学;
因为要用电脑查航天资料,又爱上了电脑和编程。
为了主动学习这些知识,又养成了随时随地阅读的习惯,在高铁上、在厕所里……这种内源性自律让亮亮的学识远超同龄人。
但是,亮爸并不同意儿子是天才的说法,在他看来,世界上没有天生的神童,每个孩子都有成为神童的可能。
他能做的就是从来不把自己放在父亲的位置上俯视,而是陪孩子探索喜爱的一切,默默支持。“只要把这几点做到极致,每个孩子都能成为别人眼中的精英”。
可是,有多少父母能做到平等陪伴呢?
02 守护他的梦
他和孩子经常玩一个小游戏,转动一根笔,笔尖指着谁,谁就说对方一个缺点。
一场游戏下来,谁也没嘴下留情.
亮亮:你太爱抽烟了这样不好。
亮爸:你爱哭鼻子。
亮亮:你起床太晚了。
没有批评、指责,在游戏的欢声笑语中互相指出对方缺点,这种平等的父子关系是家庭教育能够顺利推进的基础。
他在平等的位置上,尊重孩子天马行空的畅想和奇奇怪怪的想法。
“爸爸,你来听我讲课”
“没问题”
他一直是最忠实的粉丝,守护着孩子珍贵的航天梦。
吃肯德基的时,听孩子讲述长征三号的助推器设计;
看舞台剧的时,听孩子讲干冰的原理;
以及每天准时到来的“家庭航天小课堂”.
你以为他听课是陪孩子玩,其实他这波操作在大气层。
这可不是单纯地听孩子唠叨,我查了一下才知道,把知识讲给别人听,能最大程度加深巩固理解,这是著名的“费曼学习法”。
作用是,让孩子在学习的同时也能获得成就感。
更难能可贵的是,他真诚地欣赏孩子每一个作品。
每年他都挑选几幅孩子的航天绘画,印在枕套上。
孩子做的多功能手电筒,他拿出来给粉丝展示。
孩子做的简易置物架,他会在上面挂一些小物件。
“让孩子感受到他所学的知识是一种骄傲,这很重要”。
有段时间孩子迷上一款游戏,玩到很晚才睡觉。
他想了一个什么办法呢?
父子俩比赛打游戏,他一直赢,并找到合适的契机告诉儿子:游戏总输是因为技术缺陷,操作不好是因为不会计算,不会出牌是因为不会推理……如果能掌握这些知识,或许可以打败我。
从那以后,孩子对游戏丧失了兴趣,转而对游戏背后的技术和计算感兴趣。
用魔法打败魔法,这招真绝。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所有沉迷游戏的孩子都可以用这个方法。
我只是想说,以兴趣为源头,灵活引导才是教育该有的模样。
03 帮孩子成为想成为的人
如此优秀的一对父子,也经常遭受质疑和打击:
学航天到底啥用?
孩子以后没兴趣了怎么办?
这条路那么难走,为什么要坚持?
……
亮爸的答案是:将来孩子走哪条路无法预测,他喜欢就好。
不以功利目的,而是在孩子感兴趣的方面做坚定的支持者,这是他最难得的地方。
家用电器被孩子拆了再装,他不生气。
儿子喜欢做实验,夫妻俩毅然决定把客厅改造成了实验工作台。
他从不规定孩子必须看什么书,养成了孩子爱读书的好习惯。
他还通过兴趣引导,让孩子把电子产品“为我所用”。
孩子5岁用iPad看视频学习;
6岁拥有了自己的电脑,用来编程和做ppt;
7岁拥有了自己的手机,用来查资料;
很多网友表示,想把孩子照着亮亮那样培养。
我想说,大可不必。
亮爸做的一切,是因为儿子喜欢他才支持,正如他所说的那样:
“不能成为航天员又怎样?
孩子喜欢什么就全力配合,只要没有触碰底线就行。
给孩子快乐的童年,让他在自己热爱的领域里不断突破自我。
不要给孩子太大的压力,只要他能专注认真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就挺好的。
即使他没有学有所成,起码他回忆童年的时候会想起爸妈给了他很多力量,我就知足了。”
他不是为了培养天才,而是为了养出一个充满能量的孩子,这是我们最该关注的。
点亮在看,希望所有父母明白:
真正的教育不是监督,而是引导。
找出孩子兴趣,养出终身受益的好习惯,并支持他朝喜欢的路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