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峰”电影如何创作

2022-08-26   第一制片人

原标题:“高峰”电影如何创作

2022年8月26日刊总第3256

8月16日,由中央戏剧学院承办的第十二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电影强国论坛——“‘高峰’电影作品的探究、追求和打造”在北京雁栖湖会展中心举行。

出席本场论坛的领导和嘉宾有,北京广播电视台党组成员、副台长,第十二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组委会副秘书长李小明;著名导演、编剧、监制黄建新;著名演员、导演章子怡;著名导演郑大圣;著名演员刘昊然;著名编剧、导演束焕;著名编剧兰晓龙;《当代电影》杂志社长兼主编皇甫宜川;《电影艺术》主编谭政。论坛依托中央戏剧学院承担的2021年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戏剧影视“高峰”作品创作建设研究》,特邀请该课题首席专家、中央戏剧学院院长郝戎作为嘉宾主持出席论坛。

此次论坛分别以导演、演员、编剧不同维度,共同围绕“高峰”电影创作、中国影响走向世界、中国“高峰”电影评价等热点话题进行探讨。

“高峰”的显著特性是“落地”

现如今观众对电影品质的要求越发严格,中国电影也一直在市场环境的监督下不断探索,尽管不能保证每一部电影都是"高峰"作品,但电影人们的创作初衷也都是向着"高峰"去追求的。那么什么样的电影才能称得上是高峰电影呢?

郝戎认为“高峰”电影需具备高尚的思想境界,前沿的时代意识,丰富的民族图景,至美的艺术追求。而所有这一切属性,要想经得住历史检验,就必须深深根植于人民, "人民性"是它的根本属性,所以“高峰”的显著性就是 “落地”

对此郑大圣也表示认同,他认为 “高峰”作品放到市场上应该既能是四海皆通的人类情感,同时也能展现出中国人特有的思想情感。而在导演黄建新看来,一个能够被称为“高峰”的作品一定要有巨大的碰撞,碰撞可以来源于世界、来源于历史、也可以来源于心灵。而“高峰”是需要攀爬的,团队有 好的故事、人民情怀、艺术想象、放得开的思维与不拘一格的精神,才有可能一点一点往上爬。电影人就需要这样的精神,这也是整个电影界的责任。

兰晓龙从商业化的角度阐述了“高峰”电影,在他看来电影并不只是文学,更倾向于社会学,真正的优秀的电影首先应该在 思想性、当代性、艺术性、民族性这四个属性上表现得非常好,其次在 传播力、持续影响力上有一定的成绩。”高峰电影一定是可以禁得起时间检验的作品,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发展和变迁会愈发表现出艺术和人的价值,成为一个国家民族的艺术珍品和文化记忆,甚至有些作品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

“高峰”是“集合的力量”

在所有类型题材作品中,喜剧是观众接受度最广的作品之一,可看似离观众最近的喜剧,在创作上却是最难的一类。作为喜剧编剧,束焕创作的《人在囧途之泰囧》《港囧》等收获了不少观众的喜爱,他的“束式风格”一度成为喜剧电影市场的佳话。从喜剧创作的角度来看,束焕认为喜剧创作具有非常强的 “人民性”,看似笑点满满的喜剧,最终也是靠人物与情感传递出来的。据他观察, 喜剧创作近几年有两个点非常能引起观众共鸣:一个是拖延症,另一个是社死,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生活小点,对观众而言就很受用。不过同时他也透露,喜剧创作一直有一个特别大的短板,也是所有电影创作的短板,就是没法试。而如何能快速获取知道观众的共鸣点,最好的办法就是回到人群中去。

郝戎表示自己就非常喜欢和观众讨论电影,也会故意做在影厅后面,在观影后与观众探讨。

时间久了他也总结出一个现象,“可能电影人更多关心的都是作品的价值,可对观众来说只有喜欢或者不喜欢两者之分。电影是通过电影院放的,电影票就自然带有商业属性,观众拿钱买的东西一定是他喜欢的。“他认为, 做市场电影不能自视太高,真正的高峰电影应该是观众能够得到的,而不是高不可攀的。

从演员到导演、制片人的章子怡输出过不少优质作品,而近些年章子怡鲜少活跃在国际舞台,在她看来“高峰”作品是可遇不可求,而表演者的“高峰”其实是一门 “集合力量”。所有的导演、编剧、制作人要表达的思想,而演员作为最后的表达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她表示,让观众念念不忘、有感同身受情绪的表演会接近于“高峰”表演,但这不是一个人的能量可以达到的。作为演员,章子怡阐释了 “心流状态”的重要性, 心无杂念,全力以赴地进入角色,才会创作出意想不到的人物状态。作为青年演员杰出代表,刘昊然则认为“高峰”电影的表演是能够经受得住时间考验的表演。“可能一部电影并不是非常好,但是其中演员一段戏,五年后、十年后还在我的脑海中停留,塑造一个角色的时候会突然想起来。能够永久、持续地停留在观众的记忆中。“

通往金字塔路上需要有普通作品来做基底

每一部高峰作品都像是一次珠穆朗玛峰的攀越。对于如何创作出高峰电影作品,黄建新导演分享道,“这是一步一步积累的过程, 高峰作品就是金字塔的顶部,它需要大量的普通作品来作基底,这是高峰作品能出现的基础”。黄建新分享了自己创作生涯的几个阶段,“我现在非常喜欢‘主流电影’这个词,因为主流是民族几千年传承下来的价值观。电影天然带有商业属性,电影人不能自视太高,不能离观众十万八千里。”在束焕看来, 高峰电影编剧要满足三个条件:精确的类型感、精巧的编剧技术、价值观。并且,创作高峰电影作品不能像盖楼,而是要像堆一堆沙子,经过自由落体运动,自然形成圆锥形。最上面的就是高峰作品,这是电影创作的规律。

无论是演员、制片人还是导演,章子怡表示无论以何种身份参与,对于剧本的选择,故事与角色的吸引力是前提要素。如何更好的去理解判断这个角色,她认为应该身临其境去直观体验角色。“我现在看剧本的时候也在想,作为一个演员选择一个什么样创作的环境、呈现一个什么样的作品、给什么样的观众,淋漓尽致体验过后,再去判断剧本和角色,以大局观去了解作品,不只停留在自己的角色上,这样对创作会有极大的帮助。”

在郑大圣看来,“高峰”与否从来不能是自我命名的,而是要靠“时间”才能证明的,高峰作品要与时代协行、与时俱进,是创作跟时代相互选择的结果。谭政从学理视角切入,眺望中国“高峰”电影创作道路,提出 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是评价“高峰”电影的三个维度。同时,“高峰”作品一定呈现经典的艺术形象,体现出人性的美好和思考的深度。为了完成电影“金字塔”的伫立,我们要将地基做得扎实,解决现阶段中国电影行业内存在的问题,方能迎来塔尖碰撞的机会。

论坛结尾,郝戎总结到,高峰命题看似是个高不可攀的命题,但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筚路蓝缕终将努力,虽心向往之很重要,心中怀着崇高的理想我们,去努力终究可以达到。

— END —

【第一制片人服务影视创业者】

2013年创立的影视商业圈平台

关注中国最具创造力的制片人

汇聚能够引领中国电影未来成长的商业力量

中国影视人学习、创作、 交流、宣传、交易的必要工具

传递行业最新动向和信息

组织国内外各种培训、沙龙、论坛等行业分享

帮助影视人获得更多信息、资源并达成各种合作

我们在一起, 看看将来影视业是个什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