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科幻片,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处于尴尬状态。
“科”不成,“幻”不就,让这个类别一度被观众打上烂片的标签。
直到2019年《流浪地球》上映,刷新了国产科幻片特效天花板,并立下了一座新的里程碑。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1986年国产科幻片曾昙花一现地出现过一部巅峰之作,三十多年间无人能够超越。
今天,我们就来重温这部被遗忘的国产神作——
错位导演: 黄建新编剧: 张敏 / 黄建新主演: 刘子枫 / 牟红 / 杨昆 / 孙飞虎上映日期: 1986片长: 85分钟
此片导演 黄建新,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新世纪后,他曾拍出《建国大业》《建党伟业》《决胜时刻》等多部影片,并担任了《湄公河行动》《长津湖》等影片的制片,堪称主旋律电影专业户。
但在新世纪前,他的影片却以生猛大胆著称,辛辣尖锐地讽刺时弊。
城市三部曲 《站直啰,别趴下》《背靠背,脸对脸》《红灯停,绿灯行》,都是评分颇高的口碑佳作。
其中《背靠背,脸对脸》深刻反映了中国官场等级森严、明争暗夺的现象,在豆瓣上近13万人评出9.5的高分,并入围豆瓣电影TOP250。
点击图片
可查看《背靠背,脸对脸》推文
而他的处女作《黑炮事件》讽刺了外行领导内行,程序打败专业的中国式办事特色,一举 提名金鸡奖最佳导演、最佳故事片。
去年离世的表演艺术家 刘子枫,凭借在《黑炮事件》中的精湛演技荣获了 金鸡影帝。
点击图片
可查看《黑炮事件》推文
今天要介绍的这部国产科幻片《错位》,可以看做《黑袍事件》的续作。
片中的男主角正是《黑炮事件》中的男主角 赵书信,也同样是由刘子枫饰演。
赵书信在前作中做了多年的工程师,终于在这部续作里被升职成为局长。
但迎接他的并非梦寐以求的舒适与自由,而是开不完的会议和排山倒海的文件。
他深知这些文山会海大多数都没有意义,但又无力摆脱。
重压之下,他的精神一天比一天紧张,并做起了被文件和话筒席卷、包裹的噩梦。
赵书信想要改变这样的状况,他发挥自己工程师的优势,研制出了一个最先进的智能机器人。
这个机器人的外形和他一模一样,并且能模仿他的神态和语气,外人根本看不出任何差别。
最重要的是,他还为这个机器人输入了相关的知识程序,可以代替他去开会和工作。
从此之后,赵书信把开会、上传下达的苦差事都交给了机器人,自己则继续专心投身于科研。
然而,事情并非像赵书信预想地那么顺利。
随着工作经验的不断累积,这个机器人逐渐产生了独立的自我意识。
它开始吸烟、喝酒,甚至还对人类世界的爱情产生了好奇。
它曾经偷偷瞒着赵书信,和他的女下属吃饭约会。
它甚至还提出了让赵书信批量生产机器人,并为它们赋予自我意识的要求,却遭到了赵书信的拒绝。
随着时代环境的变化,中央开始下达减少文山会海的指示,这也意味着机器人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赵书信削减了为机器人提供的能量,并限制了其活动范围,想要在之后把它送到劳动一线。
机器人为了保护自己的存在,在私底下偷偷为自己充电,却引发了会议现场的断电与混乱。
它还在路上与一群人发生争执,并使用暴力伤害了路人。
随着事态愈发混乱,赵书信最终决定亲手毁掉机器人,影片也在此戛然而止。
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科幻片,《错位》并未使用先进的特效技术,没有在“科”字上大做文章。
它将着力点立足于“幻”,通过一个如《黑镜》般脑洞大开的故事,用极尽荒诞的叙事讽刺了社会、人文、科技、伦理等诸多现实议题。
整部电影的风格相当先锋前卫,在 视听语言上下足了功夫。
大量红色、蓝色背景色块的运用,极具视觉冲击力,也分别对应了角色在不同情境急躁动荡、焦虑抑郁的心理状态。
三角、正方形、圆形等规则图形在片中大量出现,这些形状本身代表的是数学所体现的秩序与规则。
而这种秩序感与赵书信的生活毫不相干,恰恰反衬出他因为文山会海内心出现的混乱与无序。
还有片中超现实主义的场景设计,比如层层封锁的大门和看美国广告片的老子。
不仅契合科幻的主题,也让这个脑洞大开的故事更具荒诞感。
除了在视听上下功夫,影片中的许多台词也十分考究,耐人寻味。
比如当机器人问赵书信说:“不想干的事情,你就不干吗?”
赵书信回答道: “不想干的事情当然可以不干,但是这么一来,想干的事情也干不成了。”
短短几句话,道出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复杂关系。
还有当机器人体验了几天人类生活后,他意味深长地对赵书信说道:
“我发现你们人类很怪,有许多自相矛盾的地方。你们给自己制定了许多条文,但在内心深处却只希望别人遵守。”
果然,就连机器人都能看出来,双标是人类的本性。
片名《错位》,指的是赵书信和智能机器人的身份错位。
赵书信专注于科研,他可以把所有的时间都用于科研事业,一直坚持做一件事情。
但机器人却不同,它能够辗转于各个会场,在人际往来中游刃有余,在文山会海中如鱼得水。
不仅如此,它还爱上了抽烟,喜欢看电影,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并拥有了感情和独立意识。
这样一看,机器人似乎更像人,而赵书信更像是机器人。
正因如此,影片最后的机器人甚至想与赵书信正面对抗,并取而代之。
这种错位的关系和身份认知,让影片的黑色幽默达到高潮,也使得电影的主题呼之欲出——
赵书信与机器人的身份错位和对立关系,不仅仅是个体矛盾。
它 映射出的是当前时代下的每一个人,与复杂多变的环境、日新月异的科技之间矛盾。
在《错位》上映的80年代,正是中国进行改革开放,社会环境急剧变化的年代。
在时代的洪流中,人们纷纷寻找新的身份认同、自我认同。
作为一名普通人, 每个人都可能面临和赵书信相同的状况:对科技的运用感到混乱与焦虑,对自我的身份认同产生怀疑。
如今几十年的时间过去,AI技术的研究和运用已经达到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状态。
但和赵书信相比,我们的处境却并未好到哪里去。
AI极大地提高了我们的工作效率, 方便了我们的日常生活。
但与此同时,AI对人工的取代,对社会环境的冲击、对隐私的侵犯、对安全伦理问题的挑战等等,只会随着科技的发展愈演愈烈。
要如何应对这样的挑战?如何找准自己的定位和价值?
这是《错位》给我们留下的疑问,也是科技日新月异的新时代里,每个人都亟待解决的课题。
满分安利!这么美好的电影很久没有看到过了
五星安利这部良心好片,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
豆瓣9.0,值得十刷的宝藏好片,我吐血安利!
好片等你一起“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