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好英模剧,是件难事。
让主人公“活”在屏幕上,让观众有代入感。
周迅在《功勋》单元《屠呦呦的礼物》中饰演“屠呦呦”,观众悬着的心可以放下一半了。
在国内女星中,周迅演戏近20年,绝对够辛苦。
但是,一个演员能有多成功,既取决于导演,也取决于演员本人。
幸运的是,这一章的导演是郑晓龙,此外,他是《功勋》的总导演。
这个阵容,就基本是稳了。
毕竟国产女剧还是要看郑导的
《甄嬛传》开头,千人千面,每个妃子都有鲜明的个性。
今天,它仍然是宫斗戏剧中无人能及的经典。
而这次在郑晓龙镜头下,周迅不再是“周迅”。
她开始微微弯腰走路,书包一直挂在背上。
她的表情变得更少,她的眼睛失去了敏捷。
周迅自然成了“屠呦呦”。
浪漫
为什么说国产女剧都要看郑导?近年来,女性视角的影视作品打开了市场。
无论是女性群像剧还是女性主导剧,只要涉及到人物成长,都是由弱到强的剧情走向。
连男性的成长公式都是用女性的,主角换性别。
很容易被套路,失去女性题材的独特魅力。
在这一点上,郑晓龙导演就做了很好的示范。
科研,指标死板,严肃枯燥。
所以在屠呦呦的私生活中,郑晓龙为她设计了温柔的一面。
例如,在她丈夫李廷钊,出现前后,她都曾在天台上看过星星。
这是一对中年夫妇,琴棋书画。
“猎户在西部快赶上金牛了。”
李廷钊:他是孤独的,寒冷的,让人心疼。
可他是快乐的。,屠呦呦
猎户是屠呦呦《幸福》的所在地,也是关于自己在孤独的科研道路上奔跑的地方。
甚至在迷茫的时候,她也会在夜晚的星空中寻找答案。
她把疟疾的秘方想象成星星,不停地问,是你吗?
这种“刚”和“柔”的结合,也很好地平衡了观众紧绷的心。
同样,屠呦呦第一次去海南做临床试验。
她把它递给病床上的小女孩,一朵含苞待放的鸡蛋花。
辣椒水丸实验最终失败,病床上的小女孩未经治疗就走了。
屠呦呦把掉落的鸡蛋花捡起来,放进自己的医书里。
灿烂的鸡蛋花,像一个小女孩的命运,还没开花就枯萎了。
美丽又脆弱。
生死的残酷话题,和鲜花,也起到了很好的对冲效果。
看星星,送花,都是浪漫的女性视角。
也是女性题材的独特素材。
即便是在仅有6集的英模剧里,郑晓龙依旧渲染到了极致,不愧是能拍《甄嬛传》的男人。
温情
屠呦呦,是一个非常极致的人物。
她可以专注到,路上撞见同事不理人,不是因为高冷,而是她没看见。
她有一个自成一方的小世界。
为了打破疏离感,郑晓龙通过一个个细节,展现了她身边一群温暖的人。
比如屠呦呦的丈夫李廷钊,弹幕中的“神仙老公”。
李廷钊被下放劳动,临走前,他交代给屠呦呦家中“小宝盒”,并嘱咐她今后如何生活。
两个人平静又克制的情绪,引得观众掉了不少眼泪。
郑晓龙在采访中透露,两人刚拍第一条时,张颂文哭得泪流满面,周迅也在哭。
郑晓龙当即叫停。
“那是那个年代的人习以为常的事,观众看了可能会难受,但是作为演员要很平静。”
事实也证明,此时无泪胜有泪。
他俩没哭,观众反倒哭了。
又比如屠呦呦的爸爸,弹幕中的“傲娇老爸”。
即便是不满女儿回家少,但老两口到了北京给女儿整理房间时。
老爷子会仔细把每一本敞开的书,都夹上书签,再归置到书架上。
虽然嘴硬心软说,不认这个女儿。
在得知女儿研究的,是救人的大事业后。
老爷子接着露出了“护犊子”的真面目,嘴上对女儿的夸奖就没停过。
“我们呦呦是干大事的人。”
“从小到大,呦呦从来没让老师批评过。”
这种温情的相处细节,又很好地中和了屠呦呦本身偏冷的性格。
一动一静,一刚一柔,一温一冷。
几段对称铺陈下来,屠呦呦的故事也讲到了尾声。
“现实题材的永恒魅力,在于时代之真与人性之实的顺利会师,越符合人性的真实,越会有人感同身受。”
如郑晓龙所说,他也确实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