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制度微课堂】豆子见证的民主选举

2024-11-01   两广大地那些事儿

这是1940年代,延安地区流传的一首歌谣,描述了当时陕甘宁边区的一种民主选举形式——豆选。

根据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从1937年5月起,陕甘宁边区进行不分阶级、不分党派、不分宗教信仰、男女平等、民族平等的民主选举。到10月,完成了乡、区、县的选举,成立各级议会和民主政府,奠定了边区抗日民主政权的基础。

当时,广大民众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90%以上是文盲、半文盲。选举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因地制宜的选举方法,豆选法就是其中一种。具体做法是在每个候选人面前放一个大碗,选民每人拿一颗豆子,拥护谁,就把手里的豆子投在谁的碗里头,得豆多者当选。后来,为了保证选举的公正性,又把碗放在候选人的身后,或者直接在大碗上写上候选人的名字,监票人告诉选民每个碗代表的候选人,由选民进行投票。

除了豆选法,当时陕甘宁边区还有过烧洞法、投纸团法,等等。这种根据实际情况,为适应选民不同文化程度而采取的灵活多样的方便民众行使民主权利的投票方法,反映了党和边区政府致力于实行民主政治的决心和勇气。豆选法,也被称为新中国民主选举制度的前奏曲。

来源:杭州人大发布

编辑:刘颖

责编:刘锦钢

审核: 宁建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