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道临:17岁进大学,21岁放羊,为演李侠体验酷刑

2023-06-14   苏冉嫣阿悠

原标题:孙道临:17岁进大学,21岁放羊,为演李侠体验酷刑

孙道临(一九一一年至二零零七年)因擅长扮演电影“英俊小生”、“正工老生”而闻名,他塑造了许多具有教育意义、令当时年轻人着迷、令观众印象深刻的角色。

左起:电影《大团圆》(1948)孙道临,吴茵,蓝马

在这部电影里,孙道临扮演了一个爱好文艺的老三。

接着,他应昆仑电影公司的邀请,出演了1949的《乌鸦与麻雀》,饰演一位穷教员华洁之。

电影《乌鸦与麻雀》(1949)中孙道临与上官云珠的影像

这部影片极其真实地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逃离上海前夕社会黑暗、穷人受苦的情景。

像这样的影片,解放前只能偷偷摸摸地拍摄,多数拍摄完成于上海解放后。

左起:电影《乌鸦与麻雀》(1949)赵丹,吴茵,孙道临

不过,最引人注目的并非孙道临,而是导演郑君里(1911-1969)、赵丹(1915-1980)、上官云珠(1920-1968)、吴茵等等。

孙道临(1949)影片《乌鸦与麻雀》中的影像

解放后,孙道临在上海电影制片厂工作,第一次穿上人民服装,唱起了《解放区晴空万里》。

他以前对革命社会和进步社会的憧憬比较模糊,但是现在一切都变得那么清楚了,他感到无比的激动。

孙道临1950影片《民主青年进行曲》中的影像

1950年,他参加了北京电影制片厂的《民主青年进行曲》的拍摄工作。

1954年,他出演了《渡江侦察记》(1954)中的勇敢机智的连长李春林。这是他的成名之作。

电影《渡江侦察记》中孙道临的影像

孙道临(1958年)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

随后,孙道临又成功地塑造了《不夜城》(1957)、《家》(1957)、《革命家庭》(1961)、《早春二月》(1963)、《李四光》(1979)等影片,塑造了民族资本家张伯韩、忠厚老实、感情矛盾的大哥觉新、江梅清对革命忠心耿耿、肖涧秋青年知识分子、科学家李四光等人物形象。

电影《不夜城》中孙道临的影像

《燕京大学哲学》

孙道临如何走上艺术人生之路?其实,他不是科班出身,而是学哲学的。因此,他既具有演员的激情,又具有哲学家的冷静。

他娴熟的表演技巧、圆润的声调、大方的风度、潇洒的风度,全靠刻苦的自学、锻炼。以及长期生活的磨练和艺术实践。

孙道临少年时代

一九二一年十二月十八日,孙道临生于北京。在北京崇德小学读书的时候,他是个沉默寡言的孩子,除了春天放风筝的时候,他常常喜欢独自登高远眺。

夕阳西下,紫禁城金碧辉煌,薄雾缭绕,景色迷人而深邃。他常常流连于美景之中,陶冶了他那内向的性格。

1936年,孙道临在北平的花园读书

在旧中国苦难的北平,到处都是乞讨的乞丐、车夫、街头卖艺者……这些都深深地印在了孙道临的脑海里。

在他年轻的时候,他根本没想过要从事艺术。相反,受父亲父亲的影响,他学着绕线圈、做矿石收音机、抄写目录和做家务。

这使他从小养成了一丝不苟、一丝不苟的作风。

一九八八年,孙道临在燕京大学一年级留影

父亲非常希望他去学工程学,以便将来有一技之长。但孙道临在青年时代对社会、人生、自然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38年,孙道临17岁,进入燕京大学攻读哲学。

进入大学之后,孙道临就开始埋头苦读,喜欢一个人在校园里闲逛。这些中外哲学著作使他对社会、人生有了的思考更加。

一九三九年,孙道临于燕京大学留影,当时已是哲学系二年级学生

他还喜欢写诗,《风的预感》,《独往》,《春雁之群》,《光与剑》,虽然有些孤独仿徨的情绪,却反映出他对光明的强烈渴望。

【养羊养家糊口】

在燕京大学的时候,他遇到了黄宗江。热爱文学艺术的黄宗江性格开朗、热情,对现实的斗争更加敏感。他们和其他三个同学组成了燕京剧社,出版刊物,演出话剧。

孙道临少年时代

孙道临首次登上舞台,参加话剧《窗外》。这次演出让孙道临兴奋不已,对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但是,在抗日战争的艰苦时期,北平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日益恶化,孙道临被迫退学。

一位才华横溢的大学生,一个刚刚踏上艺术之路的热血青年,在1942年的灾难中,在旧的中国变成了一个放羊的孩子。

打羽毛球的是孙道临

为了生活,他在北平交道口附近的一座大院里修起了羊圈,养了一打羊。他每天都在忙着喂羊、挤奶、送牛奶。

这一时期的艰苦生活和劳动,使孙道临的潇洒性格多了几分朴实,也使他在送牛奶的过程中,接触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实际上,也为他以后在戏剧、电影中塑造形形色色的人物打下了基础。

孙道临20世纪四十年代

他的兴趣广泛,使他在这个时期的劳动生活格外充实。

电影《大团圆》中孙道临的影像

不久,应朋友之邀,孙道临加入专业剧团。1943年至1949年间,曾在上海上海国华剧团,北京南北剧社,北平艺术馆演出过许多话剧。

电影《大团圆》中孙道临与蓝马的影像(1948)

抗日战争胜利后,经过近4年的舞台实践,孙道临逐渐成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但是他仍然不习惯这样的“卖艺生涯”。

当他得知燕京大学复课的消息后,他决定回到燕大,完成自己的哲学系。经济困难的时候,他半工半读,帮助学校看管图书馆,努力读书。

电影《大团圆》中孙道临的影像

电影《大团圆》中孙道临的影像

1947年,他的父亲去世了。恰巧黄宗江回国后,受邀参加黄宗江自导自演的话剧《大团圆》。

后来,他又应金山创办的清华电影公司的邀请,孙道临变卖家产,到上海参加电影的拍摄。从此那,他踏入了电影圈,开始了他的艺术生涯。

身穿军装的孙道临在天安门前合影

【因演“兵”而结缘】

后来随文艺考察团参观山东老区,聆听拥军模范、战斗英雄的故事。

一九五二年冬,孙道临坐在后排,范正刚坐在后排,冯喆坐在后排。

一九五二年参加上海市“五反专责小组”.同年年底,他和冯喆、铁牛、铁牛一起奔赴抗美援朝前线,同吃同住、同战斗。

革命根据地人民的优良传统、英雄事迹、现实斗争的严酷考验、志愿军战士崇高的思想和牺牲精神,深深地震撼了孙道临,使他的思想感情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电影《渡江侦察记》中孙道临的影像

他从朝鲜战场归来,在电影《渡江侦察记》中饰演侦察连长李春林。

这是他第一次操练兵法,心里没底。

电影《渡江侦察记》中孙道临的影像

在与战士们一起吃饭、住、训练的日子里,他除了认真探索革命战士丰富的内心世界,学习他们优秀的思想品质和千练的战斗风格,每天三刻钟的行军,以军人的姿态出现,努力拉近与自己的角色之间的距离。

电影《渡江侦察记》中孙道临的影像

在军事顾问的帮助下,经过艰苦的努力,他终于成功地把侦察英雄李连长的形象塑造成了银幕上的英雄。

孙道临在回顾自己的创作历程时说,《渡江侦察记》里的李连长,是我创作生涯中的转折点。

电影《渡江侦察记》中孙道临的影像

的确,在《渡江侦察记》拍摄前,孙道临在一般观众和戏剧、电影同行的眼中,只会演知识分子,尤其是那种洋气十足的小知识分子。但是自从他成功塑造李连长形象后,人们对他的看法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1974年,《渡江侦察记》被要求重拍,李春林连长自然就换了一个人。但是观众们依然怀念孙道临扮演的那个“李连长”。

孙道临(1958年)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

此后,他戏路贯通,演兵不断,《南征北战》中的我军军官(1952),《南岛风云》中的游击队长(1955),《永不消逝的电波》中的李侠,《红色的种子》中的政委(1958),江梅清……孙道临无意间在银幕上上演了一出“兵系列”。

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1958),孙道临与王心刚的影像

孙道临的表演艺术风格比较内敛,常常以少胜多,恰到好处,总是适可而止。

在刻画人物的过程中,他的主要创作精力集中在揭示人物内心世界、揭示心灵美等方面。

尤其是《永不消逝的电波》里饰演李侠时,那句“同志们,再见吧,我想你们了。”成了当时流行的一句话。

孙道临(1958年)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

孙道临(1958年)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

电影《不夜城》中孙道临的影像

【顶级声优习惯】

孙道临在音乐、诗歌朗诵、电影翻译方面也颇有造诣。他不仅是一个出色的男高音,而且还擅长拉小提琴和钢琴。

电影《家》中孙道临的影像

那个时候,配音演员都是用翻译过的剧本来配音,但孙道临不一样,他必须先看原版。

他给出的理由是,配音剧本跟文学翻译不同,需要考虑每句话的字数、口型是开口还是闭口,还要考虑节奏。当孙道临配完音的时候,整个人都僵住了。

电影《革命家庭》中孙道临与于蓝的影像

此外,他还为捷尔任斯基配音《列宁在一九一八Ленинв1918году》(1942)中的茹可夫配音,《无罪的人Безвинывиноватые》《无罪的人Безвинывиноватые》(1945)中的儿子,《白痴Идиот》(1958)中的梅斯金公爵,等等,声调各不相同,把人物的风度、风度和典型的性格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电影《革命家庭》中孙道临与于蓝的影像

虽然他是公认的语言艺术大师,擅长朗诵和解说电影,但是他有个习惯,那就是随身带着字典,遇到发音不准的单词,就认真查字典,练习标准的普通话发音。

他认真工作的态度深深打动了许多同行。

孙道临与谢芳电影《早春二月》(1963)剧照

【白头偕老的爱情故事】

1926-2021年,孙道临与妻子王文娟喜结良缘,两人结为一段佳话,《早春二月》中的“萧涧秋”与《红楼梦》中“林妹妹”的婚事,几乎全中国观众都知道。

此后,两位艺术家携手走过40多年风风雨雨,却始终低调地处理着二人世界的生活,甚至孙道临在《走进阳光》一书中,只字未提他们的婚事。

孙道临与王文娟的结婚照

那时候,孙道临和王文娟都在忙着自己的事情。那时候,孙道临已经快四十岁了,还没有找到自己喜欢的人。

那时候,孙道临有空就去看王文娟的越剧,王文娟喜欢看孙道临的电影,黄宗江也注意到了他们的一举一动。

孙道临与王文娟1962年9月在庐山

有一回,孙道临直截了当地去找黄宗江、黄宗英(一九二五年)姐弟俩:“哎,我要结婚了,请你帮我找个对象。”

黄宗江一脸喜色,道:“现在只剩下王文娟一个人了,不知道你对她有什么看法,如果可以的话,我可以帮你做媒。”

另一个热心的人也注意到了孙道临的心事,那就是张瑞芳,孙道临的同事。

王文娟与孙道临

在几位好心人的帮助下,1960年初,这对年长的男女终于幸福地结婚了。那年,孙道临三十九岁,王文娟三十五岁。

婚后,女儿孙庆原的出世,使这对艺术夫妻更加恩爱,更加珍惜生命。

1986年一家三口合照

后来,孙庆原回忆起他父母的过去,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初,父亲知道他的工资比毛主席还高,就主动向上级申请减薪;妈妈从军回来后,就把所有的工资都上交了。”

当孙道临因主演《早春二月》而饱受诟病,王文娟因拍《红楼梦》而被冠以才子佳人之名时,两人又携手共渡。

孙道临与王文娟20世纪80年代合照

1996年,孙道临亲自投拍了10集越剧电视电影《孟丽君》给王文娟。

王文娟由衷地感谢丈夫帮自己圆了这个梦:“道临一开始很纳闷,问我为什么那么喜欢孟丽君,我就把原稿给他看,尽量说服他。”

这是他们共同艺术的结晶,也是他们“白首偕老”的誓言。

越剧电视电影《孟丽君》(1996年),孙道临与王文娟交谈

2001年,年逾古稀的孙道临又为越剧《早春二月》担任艺术顾问。

自那以后,孙道临的健康每况愈下。2003年,孙道临82岁高龄,在话剧《家》中饰演“高老太爷”。

剧中有很多台词,当时孙道临已经记不清了,但他一遍又一遍地背诵,直到把台词背得滚瓜烂熟。这是他最后一次出现在公众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