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菲就是一个盛开在超强辐射下的
“铅衣玫瑰”。
她24小时、365天随时备战;
她承受着射线的辐射,
穿着二十多斤重的铅衣;
为抢救病人,
她站在最靠近辐射最大的DSA机头的地方;
她经常会感觉全身乏力、头晕、精神差等,却毫不在意;
她以自己的健康为代价挽救患者的生命
……
王菲是一名年仅三十多岁但已从事护理工作十余年的年轻的“老”护士。起初,她只是懵懵懂懂地喜欢那白衣天使的圣洁,便选择了这一行业。在十年的工作实践中,她更加深切地体会到了生命如天的道理,用自己的满腔热情、过硬的专业技能,缓解病人痛苦,挽救病人生命,坚定地守护着救死扶伤的理想,努力实现人生价值。
作为一名介入科的护士,她首先面对的就是有辐射的工作环境和可能对身体造成的损伤。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下,她依然无怨无悔地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由于介入科的特殊性,只要进行介入手术,全程都必须在X射线下操作,医生和护士都必须进行“全副武装”,戴铅帽、戴用来保护甲状腺等器官的铅围脖、穿不透风的铅衣,以及特制的眼罩等等,全套装备至少达20斤,长期下来,会造成腰椎、颈椎的劳损和皮肤的早衰。即使在这种防护措施下,依然有小部分人由于对射线的敏感导致白细胞下降,血小板减少,甚至是染色体的畸变异常增加。在很多面对这些身体上的伤害望而却步的年轻人中,她是个“例外”。
她每天都承受着射线的辐射,身上穿着二十多斤重的铅衣,双手和胳膊长期暴露在X光下。为抢救病人,她站在最靠近DSA机头的地方,也就是射线最大的地方,对患者进行救治。这让她比医生受到的威胁更大。她经常会感觉全身乏力、头晕、精神差等,却毫不在意。她以自己的健康为代价挽救患者的生命,被称为盛开在超强辐射下的“铅衣玫瑰”。
她在工作中展现了任劳任怨的良好品质。在高强度的工作下,只要一想到患者和家属期盼的眼神,她便无怨无悔。介入科的工作属于24小时、365天随时备战的高强度工作,在这样的工作状态中,她能做到及时、准确、默契地配合手术,能避免各种偏差,熟练掌握各种仪器设备的使用。用娴熟的抢救技能沉稳地应对各种突发事件。
在紧张、繁重的工作中,她表现出了良好的身体及心理素质。她总是面带微笑,给同事以温暖,给患者以关怀。由于科室业务能力迅速提升,大量的急诊介入手术,使介入科天天都在繁忙的工作状态中。凭着“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责任大于天”的信念,她一次又一次地挽救了已踏上死亡边缘的病人。
介入手术室是医院任务繁重的科室,工作中加班加点成了家常便饭,医护人员往往一饿就是几个小时,腰酸了要站得住,肚子饿了要挺得住,眼睛困了要熬得住,甚至有时会通宵达旦地忙碌着。
自2016年开科以来,介入科共完成介入手术几千余人次,其中急诊几百余人次。她不仅值日常班,而且也要负责夜间及节假日的急诊班,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的情况时有发生。为了担负起如此高强度的工作,她放弃了很多自己的业余时间投入到工作中,家中幼童更是没有时间去照顾。
2017年我院创建胸痛中心,为使胸痛患者就医缩短时间,医院要求介入科医务人员接电话30分钟必须到岗。当大家都在熟睡时,她还在无影灯下忙碌着,很多时候,深夜的电话铃声把她从梦中惊醒,她便义无反顾地顶着寒风奔向熟悉的岗位,当面对被病痛扭曲的面孔和祈盼的眼神,她的同情心和责任感便会油然而生,毫无怨言地投入新的战斗。
当病人成功脱险时,当焦急等候的亲人舒展了紧琐的眉头时,医者独有的自豪感、满足感便会涌上心头,一点辛苦,一些劳累又算得了什么呢!对于工作舍弃轻松和舒适,选择一条更为艰辛的道路,她无怨无悔。
除了发自内心的仁爱外,她还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她不是医生,却时刻准备着奔“战场”,她身穿蓝色工装,却践行着白衣天使的神圣使命;她是一名普通护士,却用她柔弱的肩膀担负起一个个生命延续的希望。用无数个夜晚的守候,点亮了生命前行的道路。
她每天都要接触到需要手术的病人,不少患者带着忐忑而沮丧的心情进入手术室,在陌生的环境下,他们往往不知所措,当看着家属们恋恋不舍地与患者分开,眼神里充满了对病情的担心和对治愈的期待,一种责任感在心中油然而生,这些患者的家属把亲人的安危托付给了她,她就决不能辜负他们的信任,把病人当作亲人一般关心和帮助是医护人员工作的宗旨和信念。对于介入科的医护人员来说,重的不是铅衣的分量,而是生命的重量,是等候在介入科外面患者家属那殷切的希望!
她始终认为护士作为手术过程的重要参与者,应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树立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把为病人解除痛苦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奉献是一种幸福,一台台手术的成功、一次次生命的挽救都凝聚着她的心血和汗水。在介入科这个平凡的岗位上,她将不断以新的姿态展示新的风采,创造新的业绩,在无影灯下尽情挥洒绚丽的光彩。
她用自己的健康换取患者的健康生存,
这个“铅衣玫瑰”不忘初心、默默忘我的敬业品格,
是医护人员的精神先锋;
她平凡而伟大,
践行着白衣天使的使命。
来源|信丰之窗、信丰县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