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轮胎股份有限公司与中国联通贵州分公司共同打造的贵州首个5G全连接工厂车间内的一台生产设备正在高效运转。 邓刚 摄 |
铜仁市万山区万仁汽车总装车间,技术人员正在质量检查。 |
贵州翰凯斯无人驾驶车辆生产车间。 |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江婷婷 管云 邓冰 李硕 曹雪薇
很可能超出许多人想象的事实是:今天,全国1/3以上的中高端钢丝绳、4/5的湿法净化磷酸、1/4的高品质磷肥在贵州生产。
十年间,贵州工业经济年均增速达10%以上,工业投资年均增速达到17%,位居全国前列。十大工业产业产值均已突破千亿元大关,贵州工业走出了一条不断突破的“上扬曲线”,全省目前共有国家级创新平台98个、国家企业技术中心26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68个、技术创新示范企业68户、工业设计中心48个,而贵阳贵安成为全球聚集超大型数据中心最多的地区之一,全省数字经济增速连续7年位居全国第一。
这是产业勃发的贵州声音。
创新者的路径图
走进贵阳高新区贵州翰凯斯智能技术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一台无人驾驶车辆吸人眼球。如同长了“眼睛”的车辆自行导航规划路径、自动避开前方障碍物——这就是翰凯斯研发的第一代Robobus(无人驾驶小巴)。
“目前Robobus量产工作持续推进中,已获得了来自西班牙、韩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外客户的意向订单,国内订单也已开始逐步交付。”翰凯斯产品经理刘钥介绍,2019年,翰凯斯通过3D打印生产了全球首个一体化的汽车底盘,并发布了自主研发的PIX自动驾驶底盘+多功能舱体产品。如今,基于自身研发的PIX自动驾驶城市机器人平台,共打造了30多种自动驾驶产品,并在物流、零售、环卫等多种场景应用。
翰凯斯在无人驾驶技术领域的突破,占据新技术高点,补上了产业链断点。今年7月,翰凯斯获日本TIS株式会社独家战略投资,成功完成A1轮融资。本次融资主要用于滑板底盘、Robobus与无人清扫机器人3款产品的量产及自动驾驶技术的进一步研发,同时持续推进国际化市场的布局。
这不仅是企业发展历程中一个重要里程碑,更是贵州壮大新兴产业发展的成果。
在产业变革中汇聚发展优势,贵州创新发展路径,围绕酱香白酒、现代化工、基础材料、大数据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及电池材料等十大工业产业展开布局,把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作为实现工业大突破的重要抓手,其中基础材料、新能源汽车、现代化工成为近5年来我省工业增加值增长最快领域。
产业链语境下的行业巨头
“我们抓住了风口,2020年、2021年,公司连续两年前驱体出货量、出口量双料全球第一。”站在中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开阳生产基地,中伟股份副总裁刘兴国十分感慨。
8年前,中伟股份落户大龙经济开发区。彼时,新能源市场还未迎来爆发式增长。“我们四处选址,贵州在土地、金融、服务等要素保障给予支持力度无可比拟。”刘兴国认为,贵州对产业选择的前瞻眼光和构建良好产业发展生态,也成为企业不断成长的重要原因。
立足新优势,中伟股份收获感很强:从新能源的行业“新兵”成长为年营收超200亿元、三元前驱体全球市场占有率超26%的龙头企业,相继在铜仁市建立总部产业基地、在开阳县建立开阳产业基地。
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引领带动作用,贵州通过推动龙头企业能级提升,延伸产业链,强化创新驱动,发力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产业集群。
以宁德时代为代表,全省已汇聚了一大批新能源领域龙头企业和重点项目。无论是中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在开阳布局的磷系新材料生产基地,还是贵州振华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规划探索铬系新材料在液流储能领域的全新应用场景,贵州全产业链的发展方向清晰:成为全国重要的动力电池材料生产供应基地之一。
基于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中,贵州还通过创建示范创新平台,推动科技成果加速转化等方式,不断提升新兴产业的竞争力。
贵州梅岭电源有限公司在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的飞行任务中,配套了9种共22台锌银蓄电池。“我们通过成立项目攻关团队,解决了制约长湿荷电寿命关键技术难题,能够满足飞船10个月的长时间带电贮存。”梅岭电源电池设计人员余波介绍,作为锌银蓄电池配套厂家,梅岭电源研发的产品已多次应用于我国载人航天、探月、北斗卫星导航等重大航天工程。
以梅岭电源为代表,贵州加快推动新兴产业提质扩量增效,聚焦前沿和共性关键技术开发,在航空航天紧固件、航空用锻件智能化制造、超大尺寸触摸屏、“三磷”治理等多个领域技术填补国内空白。
从贵州制造到贵州智造
近日,在北京展览馆展出的“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贵州单元,一张来自国内最大的工程轮胎生产、配套、出口基地生产车间的图片,吸引了众多观展者的目光。图片上,贵州轮胎与中国联通贵州分公司共同打造的贵州首个5G全连接工厂车间内的一台生产设备正在高效运转。
十年间,在贵州修文经济开发区,贵州轮胎先后完成三期项目建设,国内轮胎年产能达800万条;2017年11月,贵州轮胎与越南前江省龙江工业园区签订投资协议,翻开了企业主动融入国际市场的崭新篇章,该项目当前日产轮胎可达3500余条。
变化的不只是贵州轮胎的生产规模。看似寻常的轮胎,实则是一个技术含量极高的核心零部件。掌握技术,就掌握了前进的“钥匙”。
十年间,创新升级成为贵州轮胎发展的主旋律。不断迭代的技术,让企业构建起差异化的产品结构,产品走向了高端市场,也实现了主流市场的全覆盖。卡客车轮胎、工程机械轮胎、农业机械轮胎、工业车辆轮胎、特种车辆轮胎五大领域共3000多个品种产品,畅销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量占总销量的25%以上。
“一个轮胎,其实蕴含着复杂的力学与材料学特性。”贵州轮胎总经理王鹍告诉记者,近年来,贵州轮胎通过持续不断地自主创新,建起轮胎行业首批获准的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还建有省级绿色轮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省级高性能轮胎工程研究中心。
依托内部强有力的科研资源,贵州轮胎掌握了处于国内先进水平的轮胎研发、设计和生产关键技术,近3年主持和参与制定了20多项国家或行业标准,自主研发并处于有效期的技术专利共计163项,主导产品的关键技术掌握率达到100%,产品生产完全使用自主研发技术。
今天的贵州轮胎已经成为中国商用轮胎市场的领军企业之一。企业产品迭代、创新的同时,产品的生产工艺与流程也走在了行业前列。
贵州轮胎5G全连接工厂现场,在46套多功能自动导引运输车(AGV)、近160套射频识别系统传感器(RFID)以及工业摄像头、PLC、工控机等设备的加持下,每个生产作业点都显得智能、整洁。在这里,大数据助力制造业转型升级,有了最生动的写照:一个胎圈的生产仅需25秒,生产效率较搬迁前提升40%以上,物资损耗降低了16%,运维成本降低近1/3;作为一家老牌国企,贵州轮胎借力大数据华丽转型,从制造走向智造。
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四位一体,这是富有贵州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构建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