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诺贝尔文学奖将在瑞典时间10月10日下午1时揭晓,而早前英国博彩公司NicerOdds 2019年诺贝尔文学奖赔率榜显示,中国女作家残雪排第四,和村上春树齐名。
于是,忽如一夜春风来,残雪瞬间成了文坛顶流。
残雪原名邓小华,湖南人,书香门第出身,父亲曾是《新湖南报》社长,母亲也在报社任职。但她并没有一开始就从文,而是做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机械厂工人、赤脚医生和裁缝。
也许是冥冥中自有安排,她慢慢拿起了笔,在32岁那年开始发表作品。这一写,就成了“墙内开花墙外香”的职业作家。
残雪在国内籍籍无名,从未受到奖项青睐,2015年却在国际上声名鹊起,同时获得美国纽斯塔特文学奖、最佳翻译图书奖,英国独立报外国小说奖三大提名。5月,她以长篇小说《最后的情人》捧回美国最佳翻译图书奖的奖杯。
与其说突然爆发,不如说是长期积蓄的必然结果。
残雪属于向内视角的“先锋”写作,几乎每年都有作品被翻译成英语、法语、德语、日语、瑞典语等多国文字在国外出版,并入选美国哈佛、康奈尔、哥伦比亚等大学及日本东京中央大学、国学院大学的文学教材。
欧美、日本的知名评论家对残雪的作品赞不绝口,美国作家苏珊·桑塔格将她视作“中国最好的作家”,日本甚至还成立残雪研究会、创办《残雪研究》杂志,表达对这位中国女作家的欣赏和喜爱。
先锋,前沿,实验性,用直觉写作,充满象征主义,这些词一度成为残雪的标签。有人称她是“文学界的王菲”。
两者倒是真有相似之处。
2004年王菲领金曲奖,获奖感言震惊四座,“对于金曲奖评委对我的肯定,我也给予充分的肯定”;而成为诺奖热门之后,有记者问残雪感想,她不疾不徐,“这是一种进步,说明诺奖正在更加重视文学特别是高层次文学的价值。”
你看,“中国的卡夫卡”这个花名她就不以为然,“那是因为中国人只知道卡夫卡,我当然可以超越卡夫卡。”
她觉得普希金“太一般”了,讽刺当今时代是“作家们‘混’的黄金时代,还用‘转型’掩饰才华耗尽”——激烈不?辛辣不?这是残雪的棱角。
被批评作品太过晦涩难懂,她风轻云淡,“我的作品就是为未来写作的,二三十年后,人们会看懂我的作品”——傲娇不?狂妄不?这是残雪的底气。
狂,她有资本。很难说残雪是不是天才,但她一定是地才。20多年来,每天坚持手写创作;每天坚持阅读一个小时以上的英文原版著作,今时今日,她可以无障碍用英文阅读、写作——这是属于“小学毕业生”的奇迹。
卢思浩曾经说过,“无论将来会遇到谁,生活都是先从遇到自己开始的。”邓小华年轻时也只是普普通通的平凡女性,但她千山万水地找到了自己,然后坚定地、认真地、努力地雕琢全新的自我,终于活成了熠熠生辉的残雪。
去和“另一个自己”相遇吧,在交汇的时刻,迸发出蓬勃灿烂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