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名寺,海藏禅林

2019-11-22   甘肃新视觉

海藏寺,位于武威城西北2.5公里处,占地13460平方米,是河西走廊保存较完整的古建筑之一,被誉为“河西梵宫之冠”。

一、海藏寺名称的由来

海藏寺得名之由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第一种说法十分笼统,也见诸于许多有关海藏寺的书文中,对寺名之来历是这样解释的:因为海藏寺四周树林茂密,泉水遍布,寺院坐落在其中,犹如“海”中藏寺,故而得名。有人甚至撰写了一副“海里藏寺寺藏海,林间涵湖湖涵林”的回文对联,以和寺名印证。如此一来,海藏寺的读音便成为海藏(Cang)寺了。

第二种说法和第一种异曲同工,来源于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立的《重修古刹海藏寺劝缘信官檀越记》碑,石碑上有这样的记载:“相传,灵钧台原为水中小岛,寺建于台上,故名海藏寺。”前凉时期修筑的灵钧台,因四周泉水环绕,已成为一座小岛,而寺院正建在灵钧台之上,看上去就像海中藏寺,故名海藏寺。海藏寺藏语称为香嘉措岱,汉语意思就是北部大海寺,正是采用此说。

第三种说法来之于武威籍学者李鼎文先生的《武威历史考辨三题》一文中。李鼎文先生经过多方考证,认为“海藏”是佛教用语,相传佛教大乘经典藏在大海的龙宫中,故称“海藏”。唐代文学家张说在《唐玉泉寺大通禅师碑铭》中写道:“海藏安静,风识牵乐。不入度门,孰探玄要?”唐朝李德裕在《赠园明上人》诗中也写道:“远公说《易》长松下,龙树双经海藏中。”唐朝另一位诗人皮日休也有“取经海底开龙藏,诵咒空中散蜃楼”的诗句,都是用的这个典故。而“海藏”在汉语词典中的基本解释,就是传说中大海龙宫的宝藏。

以上三种说法似乎都有根据,但究竟哪一种说法更确切呢?

二、海藏寺与灵钧台

因为海藏寺建于灵钧台之上,所以,海藏寺的历史,最早可以上溯至距今近1700年的东晋元帝太兴四年(321年),那一年,凉州刺史张茂开始修筑灵钧台。

《晋书·张轨传》记载:“茂筑灵钧台,周轮八十余堵,基高九仞。”武陵人闫曾劝说张茂,说先帝不希望劳民伤财,张茂听后,下令筑台工程暂停。

两年后,即公元323年,张茂重新修筑灵钧台。那一年,军阀刘曜进攻凉州,大军长驱进入河西,百余里中,钟鼓之声,沸河动地,“自古军旅之盛,未有斯比。”凉州为之震怖,张茂遂以牛羊、金银、女妓、珍宝、珠玉及凉州特产贡献刘曜,向其称藩,刘曜署张茂为西域大都护、凉王等职,旋即班师。为增强防御力量,迫使张茂重新“大城姑藏,修灵钧台。”

20世纪80年代,在海藏寺台下挖出一块清光绪三十四年立的《晋筑灵钧台》碑记,上书“东晋明帝太宁中凉王张茂立古台”,其后此碑正式立于大殿前西侧。

海藏寺无量殿内描金大柱上有一对联,上书:“阙影身池塘,足下龟蛇低戏水;台灵高坎位,座旁旗剑上凌云”,笔力浑茁雄健,文词清丽,深刻描绘了灵钧台的高大壮观。

三、海藏寺的兴亡盛衰

海藏寺最早建于灵钧台之上,后扩建至周遭。但海藏寺究竟建于何年,已无法考证,几种说法也难以断定。

据清乾隆年间的一块石碑记载,建寺当在宋元之间。《甘肃旅游》载:“寺建南宋淳佑九年(1247),距今已有七百年的历史。”而真正大规模扩建海藏寺的则是元朝。当时,阔端王驻守凉州,邀请藏传佛教萨迦派第四代祖师萨班到凉州,萨班先后主持修建金塔、白塔、莲花、海藏四寺,建筑宏伟完整。海藏寺因此成为凉州四部寺之一。故另一说为“元定宗三年(1248)扩建,毁于元末”。

海藏寺建成后,因历史的变迁,经历了诸多兴亡。

元朝末年,香火旺盛的海藏寺不幸毁于战火,成为一片废墟。明代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太监张睿监军于凉州,得知此地乃海藏寺遗址,乃募捐重修,规模宏大,金碧辉煌,海藏寺又恢复了往日的兴盛。清朝康熙、乾隆年间又重修。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振武将军孙思克在牌楼题立“海藏禅林”4个大字。同治年间,因陕甘回民暴乱,寺院又毁,唯后殿及山门未受损害。光绪时,又加修葺,恢复旧观。经过明、清扩建翻修,海藏寺殿宇宏伟,佛像庄严,成为丝绸之路上一处重要的寺院。

1927年武威大地震,海藏寺大部分建筑被毁坏。“文革”期间,海藏寺又遭到了人为的破坏。近些年来,当地政府陆续重修,使海藏寺又展现出当年的雄姿,香火旺盛。

四、海藏寺神奇的“药泉井”

海藏寺灵钧台上建有“无量殿”,为珍藏清代皇廷所赐明版藏经之处。殿前有一眼“药泉井”,亦称“海心”,相传井水与西藏布达拉宫的龙王潭相连。

“药泉井”开凿于何时已无可考证,而让此井名闻天下的,正是萨班大师。据《凉州佛寺志》记载说,蒙古阔端王子因经常行军打战,得了一种龙毒湿疹之病,就医服药无济于事。萨班大师从西藏到达凉州之后,就在此井旁边不停诵经,终于降服了妖龙,并用井水治愈了阔端缠身多年的龙毒湿疹病。

从此之后,这口水井名气不胫而走,甘肃、青海等地的藏族同胞不辞辛苦,千里跋涉,专程来此取水敬献神灵或医疗疾病,被视为“神水”。久而久之,四方游客、当地民众游览海藏寺时亦进行品尝。

据说,药泉井水与一般的水不同,人喝了之后神清气爽,可延年益寿,祛灾除病。

五、张睿重修海藏寺

元朝末年,海藏寺不幸毁于战火。而它的重修,与明代一位福建籍太监张睿有关。

据《成化御敕修海藏寺碑记》记载,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因为太监张睿深受明宪宗宠信,所以明宪宗命张睿到凉州监督军务,“以能声闻于上,特承简命。”而张睿也不辱使命,“至凉数年,戎羌不敢轻犯。”

成化十九年(1483年),张睿来到当年海藏寺的遗址,当听说“此古海藏寺之遗址也”,他不禁感慨道:“寺以海藏名,将以藏其佛氏之宏且远也……且寺之兴废,则系乎其人之得与不得耳,非有系乎佛也。”当即决定重新修建海藏寺,“是寺之兴,我当任之”。

张睿重修海藏寺的倡议,得到了总镇甘肃太监覃礼、总戎刘晟、协副李宽等官员的大力支持。重修工程自成化十九年(1483年)二月十九日开工,至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八月十五日竣工,前后历经四年,建筑规模宏大,使先前成为废墟的海藏寺又重放异彩。工程完工后,明宪宗赐名为“清化禅寺”。  

六、题写“海藏禅林”的孙思克

海藏寺红色宫墙外,有一座三间三层的木结构牌楼,古朴玲珑,巧夺天工,走马板上书“海藏禅林”4个大字。这四个大字,是振武将军孙思克于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三月题立的。

那么,孙思克是谁?他与凉州有什么渊源呢?

孙思克(1628年-1700年),字荩臣,号复斋,清朝名将,河西四汉将之一。

康熙二年(1663年),孙思克擢升为甘肃总兵,镇守凉州。期间,孙思克在扁都口西水关到嘉峪关一带修筑边墙,使得厄鲁特蒙古在边境放牧的部落尽皆迁走。山陕总督卢崇峻奏知朝廷,加孙思克为右都督。

1674年(康熙十三年),陕西提督王辅臣在平凉响应吴三桂叛乱,兰州陷落,陕西总督哈占命孙思克前往救援,孙思克率军夺取靖远。这时,厄鲁特部的墨尔根台吉趁机入寇凉州,副将陈达战死。孙思克率精兵返回凉州,击退墨尔根台吉。又率军赶赴甘州,击退黄番部落,然后东渡黄河,与张勇会师,一同围困巩昌(今甘肃陇西),巩昌府十七州县全部收复。

1676年(康熙十五年),王辅臣出降,孙思克返回凉州。康熙帝为表彰孙思克的功劳,擢升他为凉州提督。1679年(康熙十八年),康熙帝命图海率军南下四川,孙思克与将军毕力克图出军略阳,夺取文县、成县、沔县等县。不久,康熙帝命孙思克返回凉州,后又将他调往庄浪。

1684年(康熙二十三年),孙思克又担任甘肃提督。1692年(康熙三十一年),孙思克加封太子太保,不久请求退休。康熙帝下诏慰留,又加封他为振武将军。 1693年(康熙三十二年),准噶尔部噶尔丹作乱。内大臣郎岱率禁军出镇宁夏,并以孙思克为参赞。1696年(康熙三十五年),康熙帝御驾亲征,任命大将军费扬古为西路主帅。孙思克率军出宁夏,与费扬古在翁金(今蒙古海尔汗杜兰西)会师。

费扬古率军截击噶尔丹,在昭莫多交战。当时,孙思克所率的陕甘精锐有凉州总兵董大成、肃州总兵潘育龙、宁夏总兵殷化行三部。各军并力奋战,大败噶尔丹,追奔三十余里。康熙帝下诏褒赞,将孙思克召到京师,加以赏赐,又让他镇守肃州,侦察噶尔丹的下落。

1700年(康熙三十九年),孙思克病逝,追赠太子太保,赐谥襄武。孙思克久镇边关,深得军民之心。他的灵枢运回京师时,自甘州至潼关,所经之处,军民无不号哭。康熙帝听闻后,叹道:“孙思克如果平时为官不善,怎能得到如此拥戴!”

七、海藏寺藏经阁的曲折故事

海藏寺无量殿外立着两通清乾隆年间的碑刻。一通是叙述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海藏寺重修经过;一通为《海藏寺藏经阁记》,里面记载了海藏寺藏经的曲折故事。

康熙年间,海藏寺经过重修,焕然一新。寺僧明彻、实印欲赴京请回全部藏经,但中途遭凶变,第一次请经没有成功。雍正年间,际善法师成了寺院的主持。他看着修葺一新的寺院,百感交集,欲继承前人遗愿,亲自赴京请经。际善法师以唐代高僧玄奘、鉴真为楷模,拄杖托钵,沿路乞斋,艰难东行,正所谓“玄奘光大,际善步尘。”而这一路,竟然走了整整8年。经过8年的长途跋涉,际善法师终于到达北京。际善法师的行为,使许多朝廷大臣深受感动,经过一番努力,朝廷赐给海藏寺明版藏经6820卷,并施银920两作为资助。际善法师携经回来后供奉在灵钧台上的无量殿里,并将此殿取名为“藏经阁”。

乾隆元年(1736年)十月,奉政大夫分守甘肃凉庄道、清代著名书法家郭朝祚得知这一壮举,挥笔写下了苍劲峻拔的“藏经阁”匾额,还撰文书写了《海藏寺藏经阁碑记》,以赞颂际善法师的宏愿善举和高尚精神。

海藏寺的藏经在解放前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损毁1944卷。1952年,藏经收交大云寺佛教会代管,1956年又由文化馆收藏,现存武威市博物馆。

八、海藏寺的优美风光

虢虢清泉向北流,招提切汉惯来游。不询僧腊嫌饶舌,久读碑文觉渴喉。曲沼嘉鱼跳拔刺,高松怪鸟叫钩舟。此间消夏真佳境,况有溪边卖酒楼。

约200年前,清代武威著名学者张澍游海藏寺写下的诗句,生动描绘了海藏寺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象。

明代成化年间重修后,海藏寺就以风景优美着称当地。《重修古刹海藏寺》碑云:“海藏之胜概也,环四山之秀,带诸涧之流;树密鸟繁,而弋者可射;水清鱼肥,而渔者可钓;以酌以歌,以行以止,仰焉俯焉,悠悠不知身世之在何地。”

海藏寺坐北向南,寺前湖光山色美不胜收,四周农田村舍环抱,寺内苍松古柏蔽日参天。每至日出时分,红色宫墙外的牌楼东侧一缕青烟袅袅直上,盘旋于白杨、垂柳之间,缥缥缈缈,给海藏古刹增添了一种神奇绝妙的气氛,被称作“海藏烟柳”,或曰“日出寒烟”,为凉州八景之一。

清光绪年间,武威人段永恩做《登灵钧台》一诗:“依旧灵钧结构工,溪边流水绕台东。双峰宝塔孤城里,一角危楼夕照中。拱翠梯山高入座,参天松柏秀凌空。登临最是春秋日,才有风光便不同”,道出了站在海藏寺灵钧台上眺望四野的美丽景色。

文/李元辉 摄影/赵启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