涟水:小菌菇大产业,引领乡村振兴走出“三难”

2019-07-22     淮安身边事

夏日炎炎,江苏省淮安市涟水县南集镇新合村一番红红火火的景象:涟水县整合600万元扶贫资金,将170亩羊肚菌种植项目落户这里,与新合村合作的香钰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把生产基地搬到了这里,福建客商也在这里投资了亿元食用菌产业园。

而这一切,都缘于这里30亩羊肚菌产业产生的“葡萄串”效应。看着像毛肚、闻着像蘑菇,羊肚菌是珍稀食用菌品种,营养价值、经济价值都非常高,亩产300余斤,鲜果价格每斤100多元,干品每斤近千元,主要出口欧美等国家。



羊肚菌

人们都说发展难,选准产业难上加难,当年轰轰烈烈的“两专一基”遭遇“滑铁卢”,黄牛“黄”了、蚕桑“伤”了、洋葱“冲”了,失败的阴影挥之不去,到现在,提到发展现代农业大家还是心有余悸、望而却步,农业生产还以传统的稻麦两季为主。究竟是守摊子,还是闯路子?新合村一班人毅然选择了后者,淘到了带来真金白银的羊肚菌产业,啃下了脱贫攻坚这块硬骨头。然而,羊肚菌在新合村这个“十三五”省定经济薄弱村落地生根,并不是一帆风顺,可谓一波三折、困难重重。

项目选择难——考察奔波,合作定了

2018年,为补齐村集体经济短板,村里争取200万元省帮扶资金,流转了600多亩土地,种植优质稻麦却收效甚微,计划发展大棚种植来增加收入。可是种植什么呢?村两委一班人和群众代表一次次考察、一次次研判、又一次次否决。7月中旬,陈支书带领一班人又到江苏盐城阜宁找项目,临近晌午酷暑难耐,他们在路边买了个西瓜来解渴,边吃边和老板聊起了西瓜的收成,无意中听说陈集有个羊肚菌项目,发展前景不错。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他们丢下西瓜一路飞奔,过总渠、走板湖、奔陈集,不到半小时就来到了传说中的江苏香钰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和公司相总寒暄后直奔主题,推心置腹、坦诚相对,陈支书一行为民服务的诚意感动了对方,达成了初步合作意向。紧接着立即赶回涟水向镇党委汇报,镇里又派出专人前往洽谈,来来回回奔波了十几趟,终于在八月份签订了合作协议。

项目落地难——支书挑头,产业园开了

尽管签了合同,可村民们对这个新生事物却并不买账,过去村里发展过西兰花、西瓜等经济作物,不是投资人跑路了,就是缺乏技术支撑没有销售渠道,弄得本利无归,就连陈支书本人也损失惨重,谁还愿意参股冒这个险?

为了那份沉甸甸的帮扶资金不在新合村打水漂,为着一个老党员对父老乡亲的承诺,在任17年的陈爱仁决定还是自己来挑头,可是老伴不乐意了:“你呀,都快70的人了,是官没当够?还是苦头没吃够?快来县城给我帮个手,带带小孙女读书吧!”儿女们更是没有一个支持的,儿子在外做生意,女儿已是个小有名气的剧作家,“老爸,我们让您吃穿不愁的,您老就别折腾了行吗?”可开弓哪有回头箭?“我不能让这么多人辛辛苦苦争取来的项目就这么流产呐!”陈爱仁斩钉截铁。耐心做通家人的思想工作后,他带头掏出7万多元购买了菌种和肥料,后又有辜美香等几人参股,和香钰源农业科技公司实行股份制合作。依托公司成熟的技术支撑和市场销售渠道,占地30亩、总投资近200万元的新合村富民壮村产业园应运而生,将村集体、能人大户、低收入农户的利益紧紧地捆在了一起。

项目管理难——悉心坚守,希望来了

羊肚菌是娇惯品种,对土壤、气候、光照等比较敏感,棚温低于3°C羊肚菌就会被冻死、高于27°C就会被灼伤,陈爱仁每天跟羊肚菌基地形影不离,适时通风、及时覆膜。

前几天气温突然升高,老陈自掏腰包2万多元买来遮阳网,中午工人们刚下班回家,忽然刮起了大风,还没来得及固定的遮阳网顿时飞了起来,叫人帮忙是来不及了,他自己搬来梯子爬上去用身体趴在遮阳网上压住,然后用扎带一根一根小心地把它们固定好,做完这些,陈爱仁已是满头大汗,气喘吁吁,他可是个67岁的老人啊!再等回家已过晌午,等待他的还是家里的冷锅冷灶,心情五味杂陈的老支书第一次蹲在地上湿了眼眶。他像守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守护着这片希望的田野,可三月上旬没见一棵菇的踪影,而别的地方已经上市快一个月了。失败的担忧、流言的压力、等待的煎熬,让他不堪重负,“这要是搞砸了我就是新合的千古罪人啊!”好在这些淘气的羊肚菌在三月中旬陆陆续续开始从地里伸着懒腰冒出头来,陈支书才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陈支书看着丰收的羊肚菌,露出欣慰的笑容

走出“三难”境地的新合村迎来了柳暗花明的好日子:年产羊肚菌9000余斤,亩均纯收益达2万元,村里通过收取大棚租金和土地流转服务费,集体经济翻了个身,陈勋元、陈廷玉等低收入户实现了家门口就业的梦想。




低收入农户实现家门口就业

一个项目富裕一方百姓,羊肚菌产业带给新合村的精彩蝶变才刚刚开始。为了让收摘以后的土地不歇茬,村支书陈爱仁他们在夏季引来水养龙虾,陈支书说,“不歇茬来养龙虾,不仅提高土地产出率,更重要的是漫灌杀菌,为秋季羊肚菌种植做准备。”而用“飞地”政策开展的170亩二期羊肚菌工程已经启动,村集体、能人大户、低收入农户三方联动,每年可为村集体经济累计增收不低于40万元,同时带动周边低收入农户不少于40户,小康梦在这里又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来源:淮安新闻网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5PNGHmwBmyVoG_1ZA4v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