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梦想,多少年轻人选择了远方,家,成了触摸不到的温暖;
为了孩子,多少家长们选择了远方,家,成了无暇顾及的存在;
为了团聚,多少老人们选择了远方,家,成了陌生冷清的房子。
今天,我们讲故事。
讲3个在澳华人的故事,也许正是每个人所经历的…
家的定义
每个人和澳洲都有着一段属于自己的故事,这些故事相同却又不同。他们恰巧都生活在墨尔本,也恰巧都在追寻家的定义。
家,是不惧迷途
日落时分,中国女孩儿Abby的飞机平安落地墨尔本国际机场,她在澳洲的留学之旅从这一刻便开始了。
一个人拖着两箱行李、一个人坐上火车、一个人在陌生的墨尔本街头找寻回家的路。比起好奇与兴奋,初来乍到的Abby更多的是感到迷茫与不安——“一个人在异国的生活原来这么累,到墨尔本的第一天,我已经开始想家了。”
后来,Abby发现,她不止第一天想家,往后的每一天,她都在想家。天生“路痴”的她住在离学校很远的地方,每天往返路上需要花2个小时。
周五,她最害怕的事情终于发生了——因为住的太远,再加上对火车线不熟悉,她下错了站。漆黑的车站上一个人都没有,随着火车渐行渐远,带走了最后一丝声响,这里安静的让她害怕。
“妈妈,我下错站了,怎么办啊?”
一开口就带着哭腔,直到这时候,她才意识到——自己到底有多想家…
家是什么?对于Abby来说,家,是不惧迷途的港湾。
家,是不为工作所累
CBD的高端写字楼里,坐着无数的城市精英,华人妈妈Sherry也是其中一员。
她是别人口中的“女强人”,是闺蜜们崇拜的对象——“能把事业和家庭兼顾的这么好,能娶到Sherry这样的女人,上辈子拯救了银河系吧!”
但只有Sherry自己知道,为了维持这份所谓的“平衡”,她到底有多累。
从下班后的第一秒开始,她的角色就要从“职场女强人”立刻切换成“家庭妇女”。
为了给家人做一顿可口晚餐,哪怕工作再忙,她也要去市场采购最新鲜的食材。从CBD的办公楼到菜市场买菜,需要花费一个半小时。
买完菜,还要穿着高跟鞋走十几分钟的路才能到家,然后还有无数的家务在等着她,这背后的狼狈和疲惫,有时也会让这个“女强人”崩溃。
你问她最理想的家是什么?她说:“家嘛,如果可以不和我的工作冲突就好了,这样我能轻松很多。”
家,是老有所依
黄爷爷和李奶奶跟着儿子移民来澳洲已经好几年了,熟悉了这里的冷清、也习惯了这里的等待。
因为老病缠身,老两口定期都要来医院检查、做康复治疗,每次来医院都要花掉大半天的时间——路上往返的时间不算,光是在医院里排队、检查、治疗就要花上5个小时。
这一次来医院,医生却告诉黄爷爷,下一次治疗必须要等到2个月之后,别无选择。
老两口从来不愿意麻烦儿子,但没想到自己在澳洲治个病要这么折腾。
老黄回家后和老友通话,叹气:“人老了也不盼点别的,有个家,老有所依,就算圆满了…”
他们的故事不同,却又相同。
在找寻归属感的路上,他们都被时间所束缚。
当时间变得窘迫,我们离理想的家,似乎又变得更加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