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轰-6系列轰炸机发展史

2019-08-16   航利航空教育

航空维修专业者,每天和你分享不一样的飞机新鲜事!

中国轰-6系列轰炸机发展史

轰-6轰炸机是中国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仿制苏联图-16中型轰炸机而研制生产的一种中型喷气式轰炸机,该机主要担任战术战略轰炸、侦察、反舰、巡逻监视等多种任务。目前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现役唯一一型战略轰炸机,也是世界各国现役体型最小的战略轰炸机,亦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服役时间最长的机种之一。至今该机仍是我军战略轰炸力量的核心,并且在不断对其动力、航电及机载武器进行改进,同时在其基础上发展了多种特种平台,预计将至少服役至2020年左右。

研制历程

1957年9月中苏友好条约签订后,苏联决定协助中国建设一座中型轰炸机制造厂,同意中国授权生产Tu-16轰炸机,根据苏、中双方的协议,同年苏联给予中国2架Tu-16A整机做样机,一架拆解作为研究、另一架则交由西安飞机厂拆解分析其生产模具的规格。再由苏方提供一架图-16整机部件及一架图-16散装部件由中方组装、装配,然后由苏方提供各种零部件毛坯和原材料由中方进行加工制造。中方由哈尔滨飞机厂与西安飞机厂(西飞)开始进行在国内自制工程,1959年苏联将全套的Tu-16技术图纸和资料提供给中国,1959年9月哈尔滨飞机厂组装的第一架图-16实现首飞。中国生产的型号称为“轰-6”。

型号演变

※ 轰-6甲

轰-6原型机研制成功后,西安飞机制造厂(172厂)进一步研制了轰-6的第一个正式型号轰-6甲。1964年,在没有苏方技术指导情况下,西飞开始研制生产图-16国产化型号,全部采用国产化材料与设备,改进了一些生产工艺与原材料。1966年5月15日,轰-6甲才通过生产定型,同年10月15日军工产品定型委员会正式批准投产。轰-6甲装备后,根据使用时发现的问题,1970年西飞开始改进自动领航轰炸系统,1980年代初完成测试试飞开始装备。1969年曾利用生产中的一架轰-6甲改装成无人靶机载机,1970年首飞。

※ 轰-6乙

1972年,西飞在轰-6甲的基础上展开轰-6乙侦察机的研制。轰-6乙在机腹炸弹舱内安装了3台大型侦察用照相机,为适应远程侦察的需要还改进了导航、通信、飞行控制、自动驾驶仪等设备。由于机载设备研制缓慢,该机于1978年才完成首飞,1979年定型并装备。1980年中国海军航空兵2架轰-6乙侦察机执行了对南沙群岛首次空中侦察任务。

※ 轰-6丙

轰-6丙电子自干扰飞机于1977年开始研制,在轰-6甲的基础上假装了主被动干扰设备、雷达探测对抗设备,并在机身外部、弹仓安装各种用途的雷达天线罩与刀型天线。1980年,轰-6丙首飞成功,1983年5月完成鉴定,同年底交付空军。之后还发展了轰电-6I/II/III电子干扰机、轰电侦-6I/II电子侦察机等。

※ 轰-6I

1971年,西飞开始研制运载核武器的战略轰炸机,命名为轰-6I型。轰-6I用4台应该罗尔斯·罗伊斯公司的“贝斯”RB163MK512型涡轮风扇发动机替代2台涡喷-8型涡轮喷气发动机,两台位于机翼根部原发动机机舱内,另两台采用吊挂方式装在机翼起落架舱外侧。该机型推力有所提高,巡航耗油量降低25%,最大航程由轰-6的6000千米增加到8000千米。轰-6I与1975年3月完成首飞,但在动力装置无法保证的情况下,其研制在1980年终止。

※ 轰-6丁

1967年底轰-6作为导弹攻击机的研制正式开始,受“文化大革命”运动的影响,研制于1969年中止。1975年轰-6导弹攻击机的研制再次被提出。由于空军用导弹攻击机研制难度较大,西飞转而根据海军作战需求研制轰-6丁海军导弹攻击机。首架轰-6丁于1981年首飞,1985年定型开始批量生产,也称为“轰-6D”,曾经出口4架。该机型在机翼下增加一对外挂架用于挂载“鹰击”-6型空对舰导弹以及配套的245型机载雷达以及导弹火控装置,机头驾驶舱位置下方有一个加大的雷达罩,并对轰-6部分结构的设计进行了修改,取消了机身上的自卫航炮。

※ 轰油-6

1990年西飞完成首架轰-6空中加油机的改装,命名为“轰油-6”。1991年12月31日轰油-6与歼-8型战斗机首次对接成功。1995年开始服役。中国海军航空兵装备的空中加油机型号是利用现役轰-6D型改装而来的,保留机头下部大型雷达罩,机腹弹仓改装为燃油舱,每侧机翼下外各挂一个空中加油吊舱,带插头锥管式空中加油装置。取消原尾部护尾航炮,射手舱改为空中加油操纵舱。机尾两侧安装聚光灯用于夜间空中加油照明。中国空军装备的加油机型号是全新制造的,外观方面最大的特征就是全新设计封闭式带小型雷达罩的机头取代了轰-6机头透明领航舱,带气象雷达,保留领航员舱。更新了必要的电子设备。

※ 轰-6F

轰-6F部分后期生产的轰-6甲型进行现代化改装的型号,于20世纪90年代实施,重点改进航电系统,安装新型导航系统(加装了惯导、GPS、多普勒导航),加装雷达警戒系统、干扰系统,取消了自卫用航炮,改装后重新命名为“轰-6F”。该改型具备了远距离、远海导航轰炸能力,解决了轰-6飞机难以遂行远海作战的问题,取消了不必要的背部和机头航炮,并采用了蓝灰色低可视性涂装。1994年5-9月,空36师对轰-6F飞机及其新型导航系统进行了鉴定试飞。9月,改装完成的2架飞机交付部队使用。

※ 轰6H

轰6H是在在中国海军航空兵装备的轰-6D型的基础上为中国空军研制的,加装对地雷达罩,可携带空地导弹可执行防区外打击的型号,机头下方雷达罩内安装对地搜索雷达,具备低空突防的能力,机翼下有一对外挂架用于挂载战术空对地导弹,机腹带有数据传输系统。该机于1998年首飞,1999年批量生产。

※ 轰-6G

轰-6G飞机,是中国在轰-6D飞机基础上改装的海军型导弹载机,通过对飞机的火控系统改装,可以使轰-6飞机具有投放精确制导武器的能力,同时增加载弹量,提高飞机对中远程目标打击能力。2000年9月,轰-6G飞机进入工程阶段,2002年6月28日,首架轰-6G飞机完成首飞。经过2年鉴定飞行之后,轰-6G于2004年交付部队使用,主要用于替换轰-6D飞机,是中国海军航空兵部队重要的中远程对海、对地打击飞机。

※ 轰-6M

轰-6M是轰-6H型的进一步改进型号,每侧机翼下各有两个外挂架,机腹下有一小型外挂架用于挂载小型吊舱,并取消了所有自卫用航炮,增加电子压制能力。该改型最早在2002年珠海航展上亮相,已分别装备了中国空军和海军航空兵。

※ 轰-6K

轰-6K轰炸机是在轰-6H基础上改装而来的,又称“战神轰炸机”,也是中国核三位一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机是我国自主研发的新一代中远程轰炸机,具备远程奔袭、大区域巡逻、防区外打击能力,由于改进了发动机和武器、雷达等系统,因此飞的更远,打击的范围更大、打击精度也更高。外观最大的特征就是全新设计带大型雷达罩的机头取代了轰-6机头透明领航舱,驾驶舱实现“玻璃化”,改进了电子设备,改善了人机工程。机尾与机身融合的锥体用于安装电子设备,取代原轰-6的护尾炮操纵舱。新修形设计的发动机进气口,增加了进气量,装用俄制D30-KP-2发动机,加大了推力。内部弹仓改为油仓,因此航程,带弹量比原轰6有所增加。每侧机翼下各有三个外挂架。轰-6K可携带至少6枚新型空基巡航导弹,执行远程打击任务。

※ 轰-6KH

轰-6KH是中航西飞/603所在轰-6K基础上为海军研发的一款新型远程导弹攻击机,首架改装后的轰-6KH已于2014年首飞。轰-6KH主要改进为加装YJ-12超音速远程反舰导弹及与之配套的火控系统,并在外侧机翼增加一对挂架,用于携挂KG600/800大型自卫电战吊舱。

文章来源:军工段小虎 塞上军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