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反谍战线上的精英云集,其基干力量一直影响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为新中国建国以后反谍反特、公安治安的先驱。
边保的前身可以追溯到在中央苏区成立的国家政治保卫局,其主要职能是在彼时抗战期间,保卫延安的政治环境,反谍反特,主要针对日本间谍,国民党中统、军统及其他特务机构派遣进入陕甘宁边区的特工。还承担对自己队伍的审查甄别以及陕甘宁边区,尤其是延安的社会治安秩序等。
1935年11月,中央红军长征到陕北后,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原国家政治保卫局改称西北政治保卫局,局长王首道,副局长杜理卿(许建国)。
1936年2月,王首道调往前线,由周兴任代局长,不久任局长。
王首道
保卫局设:
侦察部,部长周兴,后韩宪琦。
执行部,部长谭政文。
红军工作部,部长陈复生、党总支书记李甫山、刘海滨。
谭政文
下辖5个省区保卫分局:
陕北省保卫分局,局长刘子义。
陕甘省保卫分局,局长郑自兴。
陕甘宁省保卫分局,局长李握如。
关中特区保卫分局,局长牛汉三。
神府特区保卫分局,局长黄正明。
周兴
其中,周兴先后任过西北保卫局局秘书长、侦察部长、执行部长;李克农先后任过西北保卫局局执行部长、红军工作部长。
1937年2月,西北办事处改为特区政府。
许建国(杜理卿)
1937年9月,正式改为陕甘宁边区政府。西北政治保卫局根据中央决定置于保安司令部之下,改编为特区保安司令部保安处,著名的“边区保卫处”于此正式诞生了:
处长,周兴。
副处长,杜理卿(许建国)。
秘书,李启明。
一科(情报科)科长,布鲁。
二科(侦察科)科长,谢滋群。
三科(刑事科)科长,赵苍璧。
四科(预审科)
五科(机关保卫科)科长,陈复生。
六科(治安科)科长,刘护平(兼延安市公安局局长)。
红军工作科,副科长王太和。
总务科科长,惠锡礼。
保卫营营长,胡友才。
赵苍璧
1937年10月8日,陕甘宁边区政府发布第一号委任令,任命保安司令部副司令员周兴兼任边区保安处处长。从此,保安处不再从属于保安司令部,而成为边区政府的直辖部门。
陕甘宁边区保安处机关设有:
一部(曾称局、部、科)管保卫。
二部管侦察。
三部管地方(后为审讯)。
另有干部处、办公室等。
师哲回忆录
早期一、二部合为一部,担任领导的是谢滋群、布鲁,保卫、侦察分开后,师哲、赵苍璧等担任一部领导,王凡、李启明等任二部领导,白栋才任三部领导,叶运高管审讯。
处长一直是周兴(被戏称为延安的“周半城”),副处长前期是杜理卿、谭政文,中期由刘海滨、刘秉温等,后期有赵苍璧、李启明、李甫山等。
于桑
1941年底,在边区保安处之下又设立四个保安分处:
关中分处,处长汪锋、副处长于桑。
陇东分处,处长赵苍璧。
三边分处,处长赵文献、副处长邓国忠。
绥德分处,处长刘子义、副处长布鲁(即陈泊,后任处长)
抗战以后:
1945年,保安处下设秘书室、第一科(情报科)、第二科(侦察科)、第三科(预审科)、干部科、治安科、总务科。
1947年3月,保安处改编为七大队,下设3个中队,撤离延安,开始转战陕北。
1948年4月底,返回延安。同时,恢复保安处,下设秘书室、总务科和一、二、三、四、五科。
1949年3月,边区保安处改为陕甘宁边区公安厅,厅长周兴(未到职,已调中央工作),代厅长陈养山,副厅长赵苍壁、李启明。下设秘书室、总务科和一科、二科、三科、四科、五科。同年6月,边区公安厅随边区政府机关迁驻西安。
李启明
1950年1月19日,西北军政委员会宣告成立,陕甘宁边区政府结束工作,边区公安厅也随之结束工作。
自此,中共情报系统系统中著名的反谍机构,延安边保,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其领导力量和精干人员分别进入其他各个情报保卫系统,继续在隐秘战线长期为保卫新中国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