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口镇双岭村是个远离都市的喧嚣,享受田园的绿意的理想选择。这里环境优美,古迹众多。风光秀丽的越尾山为她披上动人的婚纱,那些奇妙景观则如同婚纱上的刺绣,美不胜收。徜徉在座座山庄,饱览满眼翠色,畅吸新鲜空气,垂钓、品果、尝农家菜肴,让怀旧的思绪浪漫一回。美哉妙哉,世外桃源。
古镇故事多,充满趣和乐。灌口没来过,算你游不够。游灌口,最有故事的、最具田园风光的村居双岭村是不容错过的精彩。
双岭村生态环境优美,风光秀丽的越尾山坐落于此,半山腰上耸立着一俊一俏两个闻名的山岭——龙公岭和龙母岭,这“虎卧越尾,龙藏双岭”的独特地貌,成为双岭村的形象天使。双岭村是省级生态村,引进良种和新技术,加快特色农业和无公害生产基地的建设。
探幽寻味 灌口镇双岭村
双岭村历史悠久。早在唐宋时期,就有一条非常有名的薛氏小岭路,贯通双岭和长泰的山重古村。小岭路是山重村的生命补给线,情牵灌口与山重的人缘、亲缘、神缘。明清时期,一条古道从双岭村接东辉村经过第二农场,通过后溪的苎溪桥直达同安,双岭村沾了古道的人气,拥有了烟云深处的繁华和辉煌。明朝嘉靖年间,倭寇从同安入侵山重村,烧杀抢掠。为了抗倭,朝廷在小岭路口建寨布防。清初,兵寨改为民寨,村民搬迁寨内,取名“嘉福寨”。后来村民改名为“寨内”。可惜,1958年,寨墙被毁。
据说,越尾山上有个天然山洞,可以从岭上通到岭下,古时是盗匪逃避追捕的暗道。龙公岭下面还有一处古墓,据传墓主人是安上金头入土的,担心被盗,搞了三个坟墓,故名三层墓。
闽南文化研究会灌口研究组组长白玉盛说,双岭村具有独特的农业资源、山地资源和丰富的人文历史资源,在集美区是独一无二的。他说,双岭村顶寮社有养鸭人家勤劳致富的故事,嘉福寨有真心相爱、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故事;寨内有石匠立业,诚意守信的故事;九十九间大厝有天人合一,和谐建筑的故事;龙岗岭有薛刚不畏强权,见义勇为的故事;龙谷山庄还有佛祖扶弱救难的故事。这些,都给后人留下教益和忠告。
在集美区、灌口镇的重视下,双岭村乡村旅游规划正在制定。规划中的越尾山森林公园占地2800多亩,届时越尾山将成为风景优美的森林商务会议中心。双岭村乡村生态旅游大幕即将拉开,文化旅游品牌正在精心打造。
【薛氏小岭路】 千年石径 见证两地往来
探幽寻味 灌口镇双岭村
被树叶和杂草覆盖的薛氏小岭路,由于长期没有人行走,台阶上可以看到一些绿苔。这里树木郁郁葱葱,绿荫浓浓不见阳光。
这条千年石径始于长泰山重村,翻过越尾山,穿过嘉福寨后面,接通古驿道。石径全长12公里,从山重村到越尾山顶的一段已经全被破坏了,留下的最完整一段是从越尾山顶到双岭村嘉福寨后,长2公里多。
关于薛氏小岭路的渊源,流传两种说法。一种说法与最早开发厦门的“南陈北薛”有关。公元736年左右,薛令之家族定居厦门岛,其后人有的在山重安家。为了与厦门的亲属保持来往,他们特出资从山重村开辟一条通往厦门的山径,并在清朝丁亥年间重修。
另一种说法是,唐朝时,“开漳圣王”陈元光的部下薛武惠看好山重的风水,薛氏后人就在山重定居。为方便与外界往来,清朝年间薛氏后人捐款,村民出工,重修了这条古石径。
如今,薛氏小岭路纳入越尾山公园的规划建设中,将成为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村民王玉典说,将在龙公岭、龙母岭之间建一座观光回廊,将越尾山打造成婚纱摄影基地。还将在山上种更多兰花,让幽谷兰花飘香。
【99间大厝】 曾经奢华 期待重放光彩
双岭“99间大厝”背靠越尾山,铺陈在十几亩的土地上,护院沟前大片牧草疯长着。不远处的山间,树木耸立,青翠欲滴,田园风光令人心旷神怡。
大厝虽已是风烛残年,淡褪了墙体上炫耀的红,门壁上有了大块锈迹,但从那燕尾曲线式的屋脊和檐口下的彩绘图案边饰,仍然可以想象它当年的奢华气质。走进大厝,一片荒芜,只剩下两位老人守着——80岁的洪和赐及老伴。
洪和赐说,大厝建了3年,在明代中期建成。这座用糯米、红糖、土石砌成的大厝有着近600年的历史,经风历雨却屹立不倒。
“99间大厝”并不是真的有那么多房间,而是因为有99扇门窗而得名。为了防盗,大厝宅后房子不设窗,宅前有护院河,地上还有四通八达的沟渠。“以前的房屋设计得很科学,下再大的雨古厝也不会积水。”洪和赐说。
洪氏祖先洪清溪南宋时是饶州府乐平县知县,南宋末年逃到福建,其后裔从江西迁居福建。到了明代中叶,洪清溪的五代后人洪干伦经商发了财,家境殷实。他经过双岭村,发现这里风水非常好,人丁兴旺,于是大兴土木,建成了“99间大厝”。
大厝设计别具一格。椭圆形的建筑格局仿佛“虎头”,长100米、宽4米的护院沟恰似“虎口”,围墙上的两扇圆窗就像一对“虎眼”,两侧各建一排耳房象征“虎耳”,大厅的门楣上还刻有圆形的虎头图案。村民说,山间飞流直下的瀑布是长长的虎身,一俊一俏的龙公岭与龙母岭是老虎高耸的双肩。
大厝内有三口井,井水的水位很高,手舀可得。即使村中发生干旱或者洪涝,这三口井的水质也清甘不变。
现在,99间大厝的保护和修复已经纳入规划。
【嘉福寨】 石像被偷 榕树“降半旗”致哀
探幽寻味 灌口镇双岭村
嘉福寨原本是一个兵寨,明末清初,改朝换代,驻兵撤走。周边村民恋城不舍,在此安家。雍正五年,兵寨改建为民寨,取名“嘉福寨”, 含“嘉靖”(建堡时间)、“福建”(建寨地点)之意。
修寨子的最后一道工序就是镶置“嘉福寨”石匾。说也奇怪,这块石匾“不听话”,总是弄不好。有人建议石匠到寨北边的庙求大伯公帮忙。石匠向大伯公许愿:只要助他完成这最后一道工序,一定为大伯公雕塑一尊石像。果真,石匠圆满完成工程,领着工钱回家了。不料上了船,船却撑不动。原来船被一块石头卡住了。石匠才想起还未向大伯公还愿,便抱起石头,为大伯公雕刻石像,恭恭敬敬地安上去。石匠平安回家了。
这座庙边长了一棵榕树,真有灵性,不长高不长大,不愿高过庙。但石像后来被偷了,榕树也伤心地枯掉半边。有老人说,这是榕树在为石像“降半旗”致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