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量讯息之间,
生怕你会漏掉、没有看到的,
是这样一群《先生》——
致敬·先生
XIAN SHENG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特别策划
《先生》
前不久向我们介绍了一群了不起的先生。
他们镇守在不同领域,
令我们看到了
“一生择一事,一世慰人心”的
精神风范。
今天,小编带您去认一认
这些温润的面孔,
以及他们担得起
我们长久敬仰的理由。
是谓: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我辈景仰,苍苍泱泱!
先生·戴敦邦 85岁
图 | 当记者问到“您给自己这个民间艺人打多少分”,戴老自豪地说“120分”!
痴迷《红楼梦》尤其是连环画的,
对这位先生一定不会太陌生。
“不仅能画水浒英雄,
还能画红楼粉黛,
文武不挡,男女不挡,
是独树一帜的高手。”
国画大师叶浅予曾这样夸赞戴敦邦。
深情的黛玉、睿智的袭人、
嫉恶如仇的鲁智深、忍辱负重的林冲,
戴敦邦用浓淡不一的线条,
勾勒出一个个经典的人物形象。
戴敦邦先后为四大名著
绘制了2000多幅画作,
其中《红楼梦》诗书画作品
就有1000多幅。
他说,画红楼最累心,
但又觉得应该能画出比年轻时
更成熟的作品,
于是不顾年岁重新再画。
图 | 戴敦邦最欣赏《红楼梦》中的袭人
别的高誉他不要,
他自称“民间艺人”,告诉自己:
余生要为人民画画,
要用中国笔墨讲述中国故事。
“我不是为自己画,
也不是为某一个地方画,
我想为老百姓画。”
戴老呢,也是从夜里“偷时间”的人,
他的一天是从凌晨三点半开始的。
右眼看不见,耳朵听不清,
腿疼导致走路也有些蹒跚,
家人心疼他起得太早,
他却总是“装作没听见”。
他心里盘算着,每天多画一小时,
一星期就能变成八天用……
先生·何占豪 90岁
咱就是说,
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
这首耳熟能详的“中国旋律”,
谁不会哼上一段呢。
这是何占豪26岁时参与创作的,
堪称中国传统音乐和西方音乐
完美结合的典范。
何占豪说,九十年的人生中,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
陪伴了他三分之二的时间。
作为演出和录音版本
最多的中国管弦乐曲,
早已和他的生命融为一体。
他清楚地记得,1959年《梁祝》
在上海兰心大戏院首演时,
拉着小提琴的何占豪,
心提到了嗓子眼,
为这首从未有过的中国民族风格
小提琴作品捏了一把汗,
“音乐完了之后台下面一点声音也没有,
过了几秒钟,忽然掌声响起来了,
后来掌声不断,让我们‘再来一个’,
我想怎么这么受欢迎?!”
图 | 年轻时的何占豪
“结束之后大家到台上来祝贺,
但我当时累坏了,
心想以后再也不写了。”
“再也不写了”的想法只是一闪念,
恰恰相反,
这成为了何占豪音乐人生的一个开端,
为了创作让老百姓能“听懂”的音乐,
他摸索了一辈子。
何占豪总说,
我的作品不只有
《梁祝》那样凄美的爱情,
更多的是讴歌英雄、
体现家国情怀的作品,
音乐人要负责任、有担当。
初识小提琴时,
“半路出家”的何占豪
是憋着一股劲的,
“我们这一代青年有一种民族自尊心,
我们学小提琴的目的
全是为了争一口气,
就是为了把小提琴
这些世界上先进的乐器,
加到我们民族乐队里面来。”
先生·张勇传 88岁
两次特殊的洪水经历,
改变了张勇传的一生。
1953年,张勇传参加高考,
第一次领教到洪水的凶猛。
他回忆道,当时连降暴雨,
洪水淹没了通向考场的路,
为了能准时赶到,
父亲雇了一艘小船,
他与撑船的渔民颠簸了
一天一夜才到考场。
发着高烧进入考场,
张勇传仍以优异成绩考入了华中工学院,
也就是现在的华中科技大学。
当时,国家急需水电人才,
张勇传毅然选择了这个新专业。
他说,国家需要,我就学!
大二那年,长江洪水暴发,
张勇传和同学们冲上堤坝,抵挡洪水,
“干了一天一夜,弄得一身泥巴,
有人为了堵这个口把自己都塞进去了……”
人生中经历的两次凶猛洪水,
让张勇传对水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他开始琢磨,
如何能让水的力量为我所用?
1963年,年仅28岁的张勇传
出版了《水电站水库调度》一书,
这是我国水库调度领域的第一部著作。
他将书里的理论运用到湖南柘溪、
江西上犹江、柘林等几十个水电站,
创造出数以亿计的经济价值。
此外,
张勇传在国内首次将博弈论、控制论
等理论融入水电和水库调度中,
并应用在丹江口、
三峡等特大水库和水电站中。
什么是深得民心的“炫富”?
1997年,
张勇传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候选人简介表上写着:
“所得成果在实际工程应用中
获得超过8亿元的直接经济效益”。
先生·朱森元 93岁
森元,是祖父给他取的名字,
希望他如参天大树
蔚然成林,庇护家园。
上世纪三十年代,
日寇对故乡的践踏,
亲人的流离失所,
让年幼的朱森元明白了一个道理:
无国何以有家。
而搞好枪炮,让中国变得强大,
才能不再受气挨打。
于是,他冲着航空航天去了!
许多人可能不知道,
作为首批留苏学生,
朱森元曾优秀到
苏联的老师十分赞赏,
很多课程甚至直接让他免考。
放一张很能“圈粉”的学霸照
图 | 1955年1月31日,朱森元在莫斯科与德国留学生讨论问题
发动机被誉为火箭和导弹的“心脏”,
只有确保这颗“心脏”足够强劲有力,
才能真正使命必达。
朱森元毕生研究的,
就是这颗不可或缺的“中国心”。
从青丝到白发,朱森元带领团队,
攻克了氢氧火箭发动机难题,
此后,技术不断迭代更新,
天宫空间站、嫦娥探月、
羲和探日、天问探火……
跳动着氢氧发动机这颗“中国心”的火箭,
带着国人的梦想一次次再探苍穹。
而朱森元依旧挂在嘴边的是,
“成功是差一点点的失败,
失败是差一点点的成功,
搭建‘天梯’的途中来不得半点马虎。”
先生·朱高峰 88岁
朱高峰,
帮助我国通信行业“弯道超车”的人。
这么说吧,
你现在能打上电话,
别忘了他的功劳!
他负责总体设计的
中同轴电缆4380路载波通信系统,
打破了国际上对我国的通信技术封锁。
顺道科普一下“载波机”,
就像电话的大脑,
它是多路电话的必要传输设备。
最初,我国仅有的几部载波机
来自英国和东欧国家,
自己研发的难度不言而喻。
为了制作样机,
担任项目负责人的朱高峰,
带着技术人员
在北京到石家庄300公里的线路上,
一步一步地走、
一米一米地摸索,
一走就是4年。
此外,
朱高峰还在全国长途自动电话网构建
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电话在中国的普及,
也得益于他的远见和推动。
上世纪80年代固定电话还属于奢侈品,
四十多年过去了,
今天我国固定电话已经达到3亿多部,
移动电话16亿户以上,
最初的1G、2G、3G靠买,
4G自己研发,
到5G实现完全自己主导
……
移动通信技术的日新月异,
作为见证者、参与者、推动者,
朱高峰很欣慰。
图 | 青年时期的朱高峰
他说,我们这代人习惯了
把国家放在个人意志之上。
他人生第一个重大转折即是如此。
如果时光倒转回到他17岁那年,
是选择儿时科学家梦想、
继续留在清华学物理,
还是应百废待兴的祖国所需、
去苏联改学通信,
他一定还会做出同样的决定。
先生·潘镜芙 享年93岁
先生于2023年10月8日在上海逝世
八十多年前,
一只逃难的民船行至黄浦江,
7岁的潘镜芙看着江面上来往的船只,
有些新奇,有些疑惑,
“我问父亲,怎么都是外国人的船?
父亲说,就是因为我们没有军舰,
所以日本人可以长驱直入。
我当时只有7岁,心中就有一个想法,
应该想办法造(自己的)大军舰。”
孩童时的一个念头,
就这样成了潘镜芙一辈子的事业。
造一艘属于中国人自己的导弹驱逐舰——
受命主持我国第一代051型导弹驱逐舰
总体设计工作那一年,
潘镜芙不过35岁。
敢想敢闯的他首次
在051型驱逐舰上安装舰上导弹,
将导弹、舰炮和反潜武器等单个装备
组成武器系统,
大大提高了命中率。
图 | 051型导弹驱逐舰是我国第一代驱逐舰
图 | 052型导弹驱逐舰是我国第二代驱逐舰
1971年,
第一艘051型国产导弹驱逐舰
完成试航交船。
首舰导弹系统在靶场试验时,
四发四中,
拉开了海军舰船系统工程设计的序幕。
但潘镜芙还有更大的雄心——
“一定要搞第二代驱逐舰!”
接着,潘镜芙再次担任了我国
第二代052型导弹驱逐舰的总设计师。
让黄浦江上尽是中国人自己的舰船,
潘镜芙所愿终如愿。
2012年,
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交付海军;
2019年,
我国第一艘国产航母山东舰正式入列;
2022年,航母福建舰下水。
各种型号的驱逐舰纷纷编队入海,
成为航空母舰的“带刀侍卫”。
生前眼见这一个个“移动的军港”
被自己钟爱一生的驱逐舰守护着,
为国铸舰数十载的潘镜芙开怀不已,
“我最大的希望,
就是我们的海军和舰艇,
我们的航母编队能够达到世界水平。”
先生已逝,但我们知道,
此时得以身享安宁,一定是因为
有他和像他这样的国之脊梁负重前行!
先生,不仅是一种称谓,更蕴含着敬意与传承。
可堪先生之名者,不仅在某一领域独树一帜,更有着温润深厚的德性、豁达包容的胸襟,任风吹雨打,仍固守信念,将深沉的家国情怀根植于血脉之中。
一声先生,一生景仰!
本文来源 | 央视新闻
责任编辑 | 杜润楠
更多精彩资讯,请点击下方图片,下载中国教育报APP、中国教育报好老师APP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