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楚七国之乱”爆发时,汉景帝将老爸汉文帝埋怨了十八遍:“都是你留这么个烂摊子给我!”又把爷爷汉高祖数落了一百八十遍:“都是你当初非要搞分封制!”
最后,他又把晁错骂了一千八百遍:“都是你非要削藩,现在只好拿你的头平息众怒了。”
汉景帝显然乱了方寸,但说实话,这场惊天之变的责任不全在他,叛乱发生时,他才即位一年多,承担的大多却是陈年旧账。
01.汉高帝刘邦亲手种下的祸根
刘邦坐上龙椅后,不顾群臣反对开了历史的倒车,又将废弃的分封制从垃圾堆捡起来,他封自己的七个儿子以及弟弟刘交和侄子刘濞为诸侯王。
正是这个举动为“七国之乱”埋下了祸根。
刘邦在世时,皇帝与诸侯王们的血缘关系近,刘邦又镇得住场子,等到汉景帝即位情况就大不相同了。距离拉开了,美没了,你刘启能做皇帝,我们这些诸侯王难道就不姓刘?
更可怕的是,刘邦的分封是实封,也就是说这些诸侯王手上有相当大的权力,他们有独立财政,可以自己任命官员,甚至有自己的军队,就是个缩小版的帝国,这种情况下谁服谁呢?
比如刘邦的侄子刘濞,人家吴国盛产铜,可以自己发行货币,又靠海煮盐,做的是一本万利的生意,活得比皇帝都潇洒。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这种情况下无非就两种结果,一是藩国逐渐脱离中央,二是摩擦之下藩国作乱。
所以,从刘邦分封的那一天起,就决定了朝廷与藩王之间必然会有撕破脸的那一刻!
可是,汉景帝把“七国之乱”的责任全部推给刘邦也有失公允。
刘邦建国时也遇上了跟秦始皇一样的烦恼——国家究竟采用分封制还是郡县制?
秦统一六国后,一群鸿儒学士为郡县和分封的优劣吵得面红耳赤,最后秦始皇总结陈词:周王室的衰败根源就在分封制,我大秦决不能重走老路,所以必须以郡县制代替分封。
谁知郡县制也不完美,秦帝国二世而亡,有人尖锐地指出:秦之所以二世而亡就是因为国家缺少藩王势力的支撑,所以还是分封制更香。
分封制真的香吗?起码刘邦不这么认为,当初项羽分封了十八路诸侯,可是哪个诸侯王是他的忠诚马仔?就连英布都反水了。
采取分封制,刘邦对诸侯的忠诚度不放心;采取郡县制,刘邦为缺少支撑势力而担忧,怎么办?
混拌呗,采用“混合所有制”,郡县与分封并行,各取所长。为了最大限度地保证安全性,刘邦还打了个补丁:“消灭异姓诸侯王,从此天下非刘不王。”
这就完美了,天下的诸侯王都是刘家子孙,郡县由皇帝直管,藩地由刘家子孙管理,肥水不流外人田,还能形成众星拱月的结构,秒!
从这个过程可见,其实分封和郡县各有优劣,长远来看郡县更好,但考虑到汉朝刚刚建立,分封更利于新生的汉帝国的稳定,它未尝不是权宜之计,因此粗暴地不能说刘邦分封就犯了大错。
02.汉文帝刘恒钝刀割肉的遗祸
汉文帝在位期间就已经意识到了诸侯国对中央的威胁,也做了一些相应对策,只是他未能斩草除根,而是钝刀割肉,结果遗祸于汉景帝了。
当初包括贾谊、晁错等有识之士在内,都提出了《削藩策》。汉文帝却没有采取快刀斩乱麻的削藩,而是接受了贾谊的“众建诸侯少其力”。
什么叫“众建诸侯少其力”呢?简单来说就是把大诸侯割裂成小诸侯,在封地不增加的情况下大量扩充诸侯的数量,如此一来,诸侯们被越割越小,最后谁也没有实力对抗朝廷。
汉武帝时期的“推恩令”,就是从贾谊的“众建诸侯少其力”发展而来的。
应该说贾谊的“阳谋”看起来很精妙,它在不知不觉中让诸侯王们安乐死了,可问题是,诸侯王们不是傻子,看得懂朝廷的“险恶用心”,反抗也是必然的。
既然如此,汉文帝为何非要用贾谊的钝刀割肉,而不是晁错的斩草除根呢?原因是汉文帝有两个苦衷,让他不得不缩手缩脚。
- 其一,汉文帝即位时汉帝国的国力还不够强,不足以对抗诸侯。
吕后在位期间虽然汉帝国的经济恢复状况良好,但楚汉战争的创伤不是那么容易修补的,中央政府的财力对抗吴国都费劲,万一诸侯们集体反抗怎么办?
所以,汉文帝必须把重心放在国力的提升上,对诸侯们只能采取相对温和的压制政策,底线就是要保证不起战乱。
- 其二,汉文帝由庶系“转正”,在法理上引起了诸侯王们的对立。
如果不是“平定诸吕”的军事行动中,汉惠帝的儿子们都被杀光,汉文帝这个庶子是没资格即位的,更何况他在行动中寸功未立,摘了齐王系的桃子。
这其中尤其以齐王系最不服,齐王刘襄到手的皇位飞了,刘章也由承诺的赵王变成了城阳王,还是从大哥身上割下来的肉。后来汉文帝又将齐国一分为八,极大地削弱了齐国的实力。
就连淮南王刘长也藐视“大兄”,后来干脆起兵造反了。
这种状况下,如果汉文帝把矛头对准所有诸侯王,那就是找死,他只能采取更温和的举措。
03.汉景帝刘启操作不当的激化
有人说汉景帝才是“七国之乱”的第一责任人,首先当年他玩得太过火,因为游戏中的争执竟然打死了吴国太子,这是吴王刘濞谋反的诱因。其次,他不顾窦婴的反对,接受了晁错的削藩策,从而激化了矛盾。
这两条理由都有道理,不过也未免太过偏激了。
个人恩怨对局势的影响其实微乎其微,就连刘濞自己也不敢拿这个当理由。汉景帝为了取悦诸侯而杀害晁错,并不意味着他真的认为晁错的削藩策有问题,只不过是方寸大乱之下的一时糊涂而已。
晁错说得很清楚:“削藩诸侯们会反,不削藩诸侯们也会反,早晚都要反,与其如此还不如早点动手。”
可见,晁错对削藩可能引发的恶果还是比较清醒的,也说到了根子上。在整个事件中汉景帝的错不在于削藩,而是在明知恶果的情况下,没有做好足够的准备,存在侥幸心理,这就是叛乱发生后他显得手足无措的原因。
04.七国之乱的本质:都是“月亮”惹的祸
如此一来,高祖刘邦不会对“七国之乱”承担责任,汉文帝刘恒也不肯承担责任,即便连当事人的晁错、汉景帝也似乎没有大错,那么究竟谁该承担责任呢?
我个人认为,惹祸的“月亮”是历史,那是一个特定历史阶段的弊端,是历史人物无法逃脱的历史宿命。
此话怎讲呢?我们来仔细辨析一下“郡县制”和“分封制”的本质特征。
郡县制和分封制说的其实就是一件事:帝国的权力和利益如何分配?分封制是皇权与诸侯王共享天下,诸侯王既是股东,又是皇权的支持者和掣肘者;郡县制是皇权独享天下,所有人都是他的打工仔。
郡县制下没人分皇帝的权力,不代表皇权不需要拥护势力,要是那样的话龙椅岂不等于架在沙滩上?
所以,当皇权拒绝了危险分子诸侯王之后,必须还要找到自己的拥趸。从西汉中后期开始,这股力量才显现,并且逐渐壮大,这股力量就是士族阶级。
西汉中期之前呢?很抱歉,历史还没有缔造出士族阶级,或者说士族阶级尚处于萌芽阶段。
当年秦帝国为何亡了?不是什么暴政,而是缺少政治势力的拥护。刘邦不傻,他也需要拥趸,他能找谁呢?没有合适的!
于是他只好用刘姓诸侯王替代异姓诸侯王,又培植吕氏外戚,再加上功臣势力构成相互平衡的三角。
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随着士族阶级的崛起,诸侯、外戚才慢慢地走向没落再也没有出头之日,蹊跷就在这里。
所以,七国之乱不是刘邦的错,也不是汉文帝的错,更不是汉景帝和晁错的错,它是历史发展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