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示范村!茶山这条村,劲!

2024-01-17   搜狐城市-东莞

原标题:省级示范村!茶山这条村,劲!

近日,2023年广东省“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名单发布,东莞共有14个村(社区)入选,其中就有茶山镇博头村。

那么博头村是如何将法治文化元素融入乡村建设,推动村内民主法治建设,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百千万工程”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下面就跟着茶山仔一起去看看!

党建引领,让法治之光照亮每个角落

党建引领,以学促学。博头村将习近平法治思想以及宪法、民法典等法律法规纳入“第一议题”学习内容,充分发挥党总支领学促学作用,筑牢法治思想根基,提高干部依法治村水平。

让群众都坐上“红凳子”。博头村组织离退休干部、老党员等,将“红凳子”搬到党群服务中心、搬到乡间地头、搬到百姓家里,在议事过程中收集民情民意。博头村还联合党建名师工作室以开讲座、讲党课等形式及时系统解答问题,帮助解决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

深入群众、紧密联系。此外,博头村还定期组织村干部、党员入户走访联系群众,收集村情民意。同时,组建“党员先锋队”,带领村民积极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等与村民利益相关的重大事项工作中,通过群众参与、决策、监督村务,有利于实现民主协商规范有序化、民主管理有效化,持续夯实基层治理根基。

以民为本,创新普法举措

博头村依托党群服务中心建设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在精准为村民提供法律咨询、化解矛盾纠纷、法治宣传基础上,创新工作模式,为村民提供“订单式”法律服务。

打造“法治书屋”。在文化活动中心的图书室和电子阅览室内,博头村放置了涉及农村建设、婚姻家庭、劳动合同、损害赔偿等内容的书籍供群众阅读,潜移默化地提升群众的法治意识。

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在街头小巷,博头村根据不同季度更新普法主题宣传栏,包括宪法、民法典等法治内容,让群众出家门口就能接受“口袋普法”。博头村文化公园通过植入法治漫画、法治名言警句、法治宣传墙绘等法治内容,将法治元素渗透到群众的日常生活,让法治带给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增强法治宣传效果。

培养法治“领头羊”。博头村通过讲座、“法律明白人”网校线上平台等培训方式培养了33名“法律明白人”,充分发挥他们在宣传政策法规、化解矛盾纠纷、参与基层治理中的示范引领作用。通过开展榕树下讲党课活动,将法律知识融入党课内容,坚持党建引领推动法治护航;组织“法律明白人”定期送法上门,营造基层治理中的自治、德治、法治氛围,激发各方活力。

编织网络、细致入微。博头村充分发挥网格员扎根一线的优势,将网格员纳入村人民调解委员会,定期对婚姻家庭、邻里纠纷、宅基地纠纷等开展排查,及时掌握村民矛盾纠纷信息和舆情,有效实现“当地矛盾就地化解”,有效发挥了人民调解“第一道防线”的重要作用,提升维稳工作效能,营造法治平安社会氛围。

法治赋能,助力乡村振兴搭上“高速列车”

优化营商环境,助力稳经济、促发展。博头村为提升企业“免疫力”,积极组织志愿队伍,为企业提供“法治体检”公益法律服务,并通过“一对一”的回访或“一对多”的讲座,为企业提供解决法律风险的专业建议,指导企业依法合规经营,引导企业建立长效的风险防范机制。

以优美环境反哺集体经济。博头村抢抓乡村振兴战略及松山湖功能区发展机遇,制定博头村乡村振兴三年行动计划,并用活乡村振兴专项资金,启动村内道路、村入口广场、篮球场、市场、雨污分流、三线整治等改造工程,大大提升了村容村貌,努力让民生改善与经济发展同频共振,持续提升村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把美丽环境转化为“美丽经济”。

立足特色产业,拉动增收致富。博头村充分利用生态环境优势,对村中现有农田进行规划整理,打造生态农田观光体验点。

积极配合推进博头冲美片区连片整治核心亮点工程,以点带面打造南畬塱排渠沿岸观光带,形成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实现多渠道增收;为本地群众提供更多就业机会,促进村人居环境、特色产业等共同发展,推动“绿水青山”变成实实在在的“金山银山”,以产业振兴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业丰收、农民增收。

来源:东莞茶山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