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农商银行:做好普惠金融文章,助力非遗文化传承

2024-08-13     羊城派

近日,记者从阳江市了解到,阳春农商银行积极助力“百千万工程”高质量发展,做好做实普惠金融文章,探索金融支持非遗文化发展切入点,不断创新金融服务模式,持续推动金融服务水平提升,推动金融服务与非遗发展同频共振,为当地非遗文化发展保驾护航。

助力非遗传承人走出资金困境

圭岗凼仔鱼养殖历史悠久,是阳春市家喻户晓的美味佳肴。“我是不喂人工饲料,只喂野草、木薯叶、番薯叶等植物,所以这鱼啊入口鲜美、一点土腥味都没有。但也是因为如此生长周期比一般的鲩鱼要长得多,要养殖3年左右才能上市。”圭岗凼仔鱼养殖技艺传承人何大哥向阳春农商银行工作人员说道。正当何大哥感到忧虑之际,该行针对该产业生长周期长、资金回笼慢的特点为其量身定制一套金融服务方案,仅用半天时间,就成功为其发放纯信用、无抵押的“三农易”贷款10万元,极大地缓解了该客户资金压力。

为更好地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一直以来,阳春农商银行主动作为,加强当地非遗申报企业和非遗传承人名单的梳理工作,树立“跳出网点抓客户”“跳出金融服务抓服务”的理念,形成由总行领导包抓、管理部门跟进、业务机构落实、专属融资顾问后续跟踪的四重服务机制,持续加大非遗涉足主体走访的频度和深度,详细了解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过程当中融资面临的痛点、难点、卡点、淤点,对非遗主体“精准画像”,持续开展差异化、特色化金融服务,多方位满足非遗主体经营、消费等多元化金融需求,切实做到资金优先供应、优先发放,全力保障非遗传承金融服务“不掉档”。截至7月末,该行累计向非遗传承人及申报企业投放贷款172万元。

推动非遗产业迈上致富路

“秋风起,吃腊味。”腊味对于岭南人来说,一向是秋冬季节餐桌上的常见菜肴。说到广式腊味,就不得不提以其独特风味而著名的广东土特产——岗美腊鸭。岗美镇制作腊鸭已有近百年历史,岗美腊鸭制作技艺更是于2022年获得“阳江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称号。每年北风送爽时节,岗美镇的路边、房前屋后、屋顶空地,随处可见一排排腌制精良的腊鸭井然有序地悬挂木架上,沐浴着温暖的阳光,空气中弥漫独特的咸香。如今,岗美镇腊鸭行业已逐渐形成规模产业,带领当地群众致富,但在转型升级期间依然存在小作坊经营分散、机械化水平低等问题,行业融资需求量比较大。

针对岗美镇腊鸭产业集群发展特点,阳春农商银行充分发挥先天的草根优势、队伍优势,依托农村普惠金融户户通和整村授信等活动,以金融特派员团队为支点,把支持非遗产业作为在新发展格局下服务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支持乡村振兴的重要突破口,持续加大信贷投入、优化产品功能、提升服务水平。紧紧围绕腊鸭养殖、腊鸭生产、销售等相关上下游企业精准施策,与养殖户、加工场、农副特产店等经营主体聊在一起、干在一起,精准把脉、找准切口,形成非遗“链式”营销,解决金融服务腊鸭产业发展中客户信息、资金需求与金融服务之间信息不对称、供求不匹配、服务效率低等多项问题,以金融妙笔助力腊鸭产业迈上致富路。截至7月末,阳春农商银行累计向岗美腊鸭制作及上下游产业发放信贷资金1562万元。

描绘“千年古墟”新画卷

高流河墟已有1400年历史,于2009年列入广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被誉为“岭南第一墟”。2024年,阳春市政府将高流河墟活动时间从1天延长至3天,据不完全统计,活动期间吸引游客人次超过40万人,加快当地文旅融合发展。为更好地弘扬高流河墟的独特文化魅力和时代风采,阳春农商银行多措并举,充分发挥金融服务效能,为“千年古墟”打造新引擎。一是支持竹木器产业“备战”高流河墟。今年阳春市借助高流河墟,举办了竹木器工艺品展销会,各式各样的竹木藤器成为最引人注目的亮点。为充分展示当地竹木器工艺品的文化底蕴和优良工艺,许多竹木器工厂开足马力,为做好展销做足“备战”工作。合水镇某编织厂也不例外,提前4个月开始安排制作、囤货,期间,流动资金不足问题困扰了该企业负责人许久。在了解该企业情况后,阳春农商银行客户经理结合该行业季节性资金需求强和轻资产的特点,一对一定制授信方案,发放信用贷款30万元,帮助该企业加快生产节奏。截至7月末,阳春农商银行累计向竹木器行业投放贷款2537万元,推动竹木器文化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二是营造良好金融秩序。活动期间,阳春农商银行组织工作人员通过发放宣传折页、案例宣讲、派发礼品、问题解惑等方式,围绕防范电信诈骗、非法金融广告、人民币防伪知识等内容开展全方位的宣讲,亲切地提醒广大游客在游玩过程中注意个人金融信息保护,远离非法金融活动,提升游客的金融知识水平和风险防范意识。活动期间,阳春农商银行累计派发金融知识宣传手册1000余份,为游客提供现场咨询200余人次,触达游客超3000人次。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当代活态呈现和民族集体记忆的重要载体。阳春农商银行将持续拓展完善“金融+非遗”服务模式,多维度赋能当地非遗项目,助力非遗文化传承和传播,构筑非遗保护良好生态。

文 | 记者 詹翔闵 通讯员 罗东林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57a656ba26ac95cb4dc0181b539c3d5d.html















翁城日记 701

2024-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