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一部文艺片
有人批评电影《丹麦女孩》:明明是狗血虐心剧,却拍成了文艺片。对于这则评价,很多人是不能认同的。人们认为:相比歇斯底里和狗血,有油画般质感的《丹麦女孩》更能隽永。
《丹麦女孩》是奥斯卡最佳导演汤姆·霍珀执导的一部人物传记类影片,主要讲了丹麦画家艾纳·韦格,在同是画家的妻子格尔达·韦格纳的支持下,勇敢接受变性手术,成为真实自己的故事。
《丹麦女孩》由“小雀斑”埃迪·雷德梅尼主演,埃迪·雷德梅尼凭借此片获得了2016年的奥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惜败小李子。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丹麦女孩》预告片刚一出来,就有人在为小李子点蜡烛了。由此可见埃迪·雷德梅尼的表演之精湛,让观众感到惊讶的同时,更惊为天人。
甚至有人打趣到,埃迪·雷德梅尼没有拿到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是理所应当的,因为他应该拿最佳女主角奖。
本片导演是汤姆·霍珀,他是好莱坞最优秀的导演之一。他执导的影片《国王的演讲》,获得第83届奥斯卡12项提名,最终斩获包括最佳导演奖在内的四项大奖!
这部《丹麦女孩》虽然是传记类影片,但是每一帧都如油画般精美,使观者不仅沉迷于主角的人生故事,也沉醉于油画般质感的画面。这也正是它为众多观众喜爱并推荐的原因。
02 变性人纪事
《丹麦女孩》脱胎于大卫·艾伯修夫的小说《变性女郎》,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上世纪20年代,丹麦画家艾纳·韦格纳和妻子吉尔达相识相恋,相同的职业和兴趣,让他们最终结为伉俪。
一次,由于妻子的女模特临时爽约,艾纳在妻子的劝说下扮上女装代替女模特,从此他发现了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渴求,也认识到,真实的自己与现在的他截然不同,他本应是一个女娇娥,束手无措却成了一个少年郎。
为了追求真实的自己,1930年,艾纳在国外接受了世界上第一例变性手术,手术成功后,艾纳正式改名为“莉莉·艾尔伯”,并获得了合法的身份文件。
同年5月,她正式解除了与吉尔达的婚姻关系。此后两年里,艾纳先后接受了4次相关手术,但在最后一次移植子宫的手术中,艾纳的身体出现了排异反应,最终不幸去世,终年49岁。
很多人把“变性人”作为影片的一大看点,抱着猎奇的心理来观看,甚至有人对于艾纳所代表的跨性别群体口诛笔伐,认为他们是“道德败坏”。这完全是偏见。
“跨性别者”这个词是1970年国外人维吉尼亚·普特斯创造出来的,它指一个人在心理上无法认同自己与生俱来的生理性别,相信自己属于另一种性别。就像影片中的艾纳一样。
至于跨性别的成因,主要有二:
一是和其幼年时期的生活经历有关。比如有的父母希望生一个女孩,于是把儿子打扮成女孩的样子,并且按照女儿的养育方法来培养,使得孩子的性别认知心理被扭曲,从而导致跨性别的产生。
二是与生俱来,由于某些生物学因素,使得跨性别者在心理上天然地对自己有着与生理性别相反的认知。
不论怎样,目前都没有证据表明有哪一种心理精神疗法能够扭转性别。
03 性少数族群的残酷社会生态
很多人在看影片时,都想到了我国著名舞蹈家金星。金星向来以“毒舌”而著名,不过最为人所知的,还是她的变性人身份。
金星从6岁起,就觉得自己应该是个女孩,直到她28岁,才完成了变性手术,成了我们现在认识的金星。
和艾纳一样,金星也是跨性别者。跨性别者一般有3个程度,轻度、中度和重度,轻度跨性别者会疑惑自己的性别,中度和重度跨性别者会严重排斥自己的生理性别,如果有条件,他们会选择通过变性手术找寻真实的自己。
跨性别者有三种类型:男变女,女变男,性别酷儿(具有流动性性别认知,可男可女)。
一直以来,在普罗大众的认知中,人的性别就是以男女为主的二元式,一个人,不是男人,就是女人。
然而,通过科学家的研究,人类的性别本身具有56种之多(来自《有性无别》)。因此,这世界上除了纯男和纯女,还有很多模糊了男女界定的性少数族群,他们无可奈何地成了我们中的异类。
人们对于“非我族类”者,有着天然的排斥,因此对于这些包括跨性别者在内的性少数族群,人们对他们充满了污名化甚至敌意。
在口头上,“男人婆”、“不男不女”、“伪娘”、“人妖”等羞辱性词语层出不穷,以至于很多性少数者只能在黑夜出没,因为他们害怕日光下人们异样的眼光和恶毒的语言。
在行为上,有的性少数人会因为自己的“与众不同”遭受到来自陌生人的暴力对待,轻则推搡,重则殴打。
在家里,由于社会舆论,性少数者被认为是家庭的耻辱,他们会被家人强制要求通过治疗转变性别认知,更有甚者会被逐出家门。
在社会中,性少数者由于不能符合大众审美,以及遵守大众的道德规范,他们不被企业和商家所接受,就连生计都成了问题。
然而尽管他们在这世上的生活如此艰难,很多人仍旧努力找寻着真实的自己,并且勇敢地对抗着来自世界的恶意,正如金星和艾纳。
04 以认识应对勇敢,才是多数人和少数人和谐共存的法则
人们之所以排斥包括跨性别者在内的性少数人群,最主要的就是认为他们“违背了自然规则”。然而,我们必须认识到一点:不是他们违背了自然规则,恰恰相反,是自然规则创造了他们。
有人大声疾呼:你们宽容一些吧,人家没招你没惹你。
事实上,我们应该做的不是宽容。作为大多数者,对于少数者,我们应该做的是认识他们,了解他们。
柴静在《看见》中如是说:唯有深刻的认识事物,才能对人和世界的复杂性有了解和体谅,才有不轻易责难和赞美的思维习惯。
我们没有资格谈宽容,没有认识,没有了解,我们甚至连包容都谈不上。
这些性少数者,他们或许在心理认同上与我们有异,然而这并不是他们造成的,这是自然造成的,我们是自然的一部分,他们也是。在生物属性上,我们同属人类,在人类范畴中,我们亦为同类。
他们并不比我们差,相反的,在某种程度上,他们比我们更优秀、坚韧和勇敢。
如影片中的艾纳,如现实中的金星,他们敢于用最真实的自己对抗来自世界的恶意,并且活出自己生命的精彩,在这一点上,咱们作为“大多数”,真的要感到惭愧了。
作为逆流而上者,他们更值得人们去了解和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