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高新区已建设城市书房等公共文化空间35处
公共文化空间建设让市民享文化红利
淄博10月17日讯 九顶山灯光秀、乡村赛马节……近年来,淄博高新区积极推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繁荣发展,不断绘就“诗”和“远方”的新画卷,吸引市民游客纷至沓来。10月17日,淄博市“推进文化繁荣发展”高新区专场新闻发布会召开,淄博高新区有关负责人介绍了淄博高新区文化工作取得的进展。
文化创作持续繁荣,推动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淄博高新区打造齐文化“两创”基地、摄影创作基地,成立“火炬”艺术团、作协、书协、美协、摄协、诗词学会等群众性文艺团体。实施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创作音乐剧《齐地之“礼”》、大型国画长卷《大美淄博》等作品100余个,其中,13个获省级以上荣誉;推出《识字班的故事》等红色课本剧12部;开展各类文化惠民活动1920余场。
文化产业发展格局多元,以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激活发展新动能。硅元瓷器、华光国瓷分别被认定为山东省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并入选“山东手造·优选100”;硅元瓷器获评“齐文化产业转化基地”;超越轻工连续七次被评为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其“中美(西)文化融合创意设计出口基地”列入国家文化出口重点项目名单。持续推进“山东手造”五进活动,“山东手造·品质高新”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
现代公共文化体系日趋完善,促进人民精神生活,走向共同富裕。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持续发力,建设城市书房、阅读吧等公共文化空间35处,推出“九顶山灯光秀”“齐艺共舞”等高品质文艺活动。文化赋能新引擎,区内文旅建设遍地开花。创新“旅游+”发展模式,乡村旅游焕发新生机,推出2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打造郭家村“乡村赛马节”、军屯村松鼠部落等旅游项目。
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成效显著,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加强文物保护,落实建设用地考古前置要求,启用淄博市智慧文物管理系统开展文物巡查工作,确保文物安全。聚力开发利用,探索文物活化利用新模式,依托区内博物馆举办活动58场次,发挥博物馆教育职能,让静止的历史遗存“活起来”。
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抓好思想政治建设,全面提高能力素质。加大文化骨干人才培养力度和文化人才平台建设,扶持人才培养项目开展,引导形成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导向,激活文化人才体制机制,强化文化人才宣传推介,营造良好人才环境。
下一步,淄博高新区将围绕“3510”发展目标和“强富美优”城市愿景,立足淄博高新区“五大新高地”目标定位,不断推出文艺创作精品,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动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努力为“文化淄博”建设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淄博高新区开展群众文化活动332场
在17日的发布会答记者问环节,淄博高新区民政和文旅事业中心负责人介绍了高新区在文化惠民活动、全民阅读开展情况方面工作情况,淄博高新区新闻宣传中心负责人介绍了打造“红火炬”文化品牌和“山东手造·品质高新”品牌的进展情况。
开展群众文化活动332场
今年以来,淄博高新区开展了“元宵节民俗扮玩暨非遗手造进街区”、民俗秋季展演、“乡村好时节”文化惠民活动等各种群众文化活动332场,其中,“元宵节扮玩暨非遗手造进街区”活动线下观众上万人,线上直播观看人次达16万。
为进一步丰富群众户外文化生活,在社区、公园绿地等公共场所开展“光影同行·清凉消夏”等公益电影放映活动1391场,得到群众一致好评。
同时,积极推动文化两创工作,济南市文物保护利用中心在山东百年课本博物馆成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工作站淄博站,推动济淄文旅同城化,济南的“新年祈福会、孔子诞辰日纪念、文庙讲堂、礼伴成长古礼体验、我爱读经典”等多项品牌公益文化将与高新区现有资源进一步互融互通,进一步丰富高新区公益性群众文化生活。
打造“15分钟阅读文化圈”
淄博高新区高度重视全民阅读工作,持续引导各界关心关注、积极参与、大力支持全民阅读和书香高新建设工作,今年以来,以提升阅读品质为突破口,致力于打造“15分钟阅读文化圈”。截至目前,已组织开展“同城共读 书香高新”阅读推广活动425场,邀请山西大学、山东理工大学等高校教授作中秋等传统文化主题分享,以高质量阅读铸就书香高新的底色。定期举办“近悦远来,齐风韶音”经典诵读大舞台等高品质文化活动,为全区群众搭建经典文化活动的公益平台,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到阅读朗诵中,在全区形成“全民阅读”的优良风气,提升群众的文化素养和精神风貌。
实施阵地建设等四大工程
近年来,淄博高新区以“红火炬”宣传思想文化品牌为引领,结合工业文化、红色文化、冶铁文化、陶瓷文化等,实施了阵地建设、精品创作、志愿服务、人才培育四大工程,打造了“红火炬·耀高新”文化品牌。
实施阵地建设工程。在黑铁山省级风景名胜区、生态文化发展中心基础上,打造东部红色文化片区。整合文明实践所(站)、党群服务中心、综合文化中心、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450余个阵地。
实施精品创作工程。推出文艺精品创作扶持政策,鼓励文艺创作。建立区级重点文艺创作项目库,10部作品入选市重点项目。
实施志愿服务工程。依托作协、书协、美协、摄协、诗词学会等群众性文体团体,成立“文化高新”志愿服务队,实施“点单—派单”机制。
实施人才培育工程。发挥书法、绘画、文学、摄影、非遗等领域专家示范带头作用,推出一批文化经营管理人才、文化传承传播人才、文艺创作表演人才。
在“山东手造·品质高新”品牌打造方面,制定下发实施方案,成立工作专班,建立了由华光国瓷等30家企业和非遗在内的重点项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