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美“山水”间,书写风物美、人文美、文明美的绿水青山画卷

2023-08-21   深度文娱

原标题:至美“山水”间,书写风物美、人文美、文明美的绿水青山画卷

“苏术初!”在全场喝彩声中,一位老伯满脸朴实地微笑,上台领取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红包。这是湖南省油溪桥村的分红大会,而分红的标准,是村子里推行的“积分制”:不管是清扫地面还是孩子升学,甚至家里无人吸烟,都可以获得加分,最后还会转化为家里的实际收入。油溪桥村的这种积分制,真正做到了集心协力办大事。

这种“积分制”对于很多人或许是新鲜的,而在广大的乡村地区,油溪桥村的这种制度已经推广到了超过2.8万个村庄、覆盖数百万人。主持人撒贝宁不禁感慨:“当一个制度能够让绝大多数人感受到未来生活的憧憬、梦想和希望的时候,好日子就来了。”

今年夏天,《山水间的家》第二季回归了,带着乡村振兴的崭新面貌,继续给观众带来改天换地的中国故事。8月5日开播后持续带动播放量和话题热度,目前累计全网热搜热榜超230个,视频播放量近8亿。在第三期播后,衍生话题#为什么茉莉花茶要熬夜制作# 一举登微博热搜榜TOP2、文娱榜TOP3、热议榜TOP1、视频榜TOP4,带动超万人在线互动。

就在今年6月的第28届上海电视节上,《山水间的家》刚刚一举斩获“白玉兰奖”最佳综艺节目,节目IP已经建立起行业内外的口碑效应。而新的一季节目依然在带来惊喜,这种惊喜源于当下乡村振兴事业发展提供的丰富素材。节目组也通过提炼和展示,以优质内容为乡村振兴提供多重助力,实现社会价值与节目价值的共赢。

融媒体玩法升级

未播先火带动节目新价值

事实上,《山水间的家》第二季的第一波话题出圈,还是节目开播之前。在“村BA故乡”贵州台盘村的录制期间,撒贝宁代表节目参与当地村BA比赛,带动了多条爆款短视频出圈,在节目组和贵州当地媒体的联合传播下,超20个话题登上全网各大热搜热榜,衍生话题#撒贝宁果然是央视显眼包#登上了微博热搜第一。

社交平台提前预热、引爆话题,带动了电视端首播触达受众超3000万。从小屏营销到大屏收视,全新的融媒体传播打法,让我们看到了这季节目的不同,不但通过碎片化短视频触达年轻观众,内容的趣味性和品质感也和各期嘉宾深度地联动起来,打造出更加灵活、更具传播力的新媒体产品。

如第二季推出的“山水录播间”新媒体产品,就是邀请各期嘉宾结合自身特点和录制期间的所见,进行风格化配音,再匹配注重唯美氛围感的画面。节目播出后,#陈数配音推荐大五星枇杷#、#蒋欣纪录片风格配音推荐五四村#、#尼格买提配音安利湖北乡村#等短视频相继上线,获得网友好评。更具趣味性和传播性的内容,激活嘉宾号召力与节目宣传共振,也实现了对年轻人圈层的有效触达。

在传统电视大屏之外,这些融媒体产品激活了更多的联动空间,在年轻人越来越关注公共事业和乡村发展的当下,通过激发观众讨论热情,呈现出了一批“明星乡村”。

伴随着嘉宾王洛勇兴奋地大喊“这就是现代农业”,湖北万古寺村广袤的橙园腾空而起多架运送脐橙的无人机。这一幕让#湖北一村庄无人机运橙子好壮观#话题登上各大平台热搜热榜,并登上湖北13地微博同城榜top1、微博要闻榜top1,在播后一天相关视频获得近百家蓝V及娱乐大V转发传播。

类似的热门话题在持续实现与地方融媒体的打通,并带动多维报道和互动。最新的第三期节目,播出当周在湖南和广西两地获得包括微博、微信、客户端、视频号、报纸版面在内,累计近百个媒体账号的预热和跟进报道。

全新融媒体思路和打法,让《山水间的家》第二季收获了传播维度的再拓宽。同时,内容层面的创新和品质保持,为节目的传播提供了更加丰富的素材,进一步放大节目的意义和价值。

聚焦大美乡村背后故事

共情最美的人与奋斗

广西石井村,谭锡钦老人从1985年开始种植茉莉花,近年来伴随着政府扶持补贴、诸多花企入驻,他见证了横州茉莉花成为品牌,见证茉莉成为当地的“致富花”。这样的故事,也发生在《山水间的家》里的很多乡村。

新一季节目结合这些村庄的特质分别进行“个性化”设计,以更加灵活生动的内容设计,来描绘好和美乡村的全新风貌。比如四川省北川县石椅村曾经历过汶川地震,如今的发展离不开当地人的乐观、积极和努力。如撒贝宁所说:“仿佛看到了一只凤凰,涅槃重生的凤凰。”《山水间的家》第二季不但用创新形式展示发展成果,更说清楚了背后的人和事,找到让故事活起来的精神力量。

在《山水间的家》第二季里,观众首先能看到当代乡村居民截然不同的精神风貌,他们把来自大城市的理念、技术、视野带回了家乡,浙江五四村经营民宿的刘杰,以“正规不正式”的经营理念将现代化管理与淳朴的人情味结合,获得嘉宾蒙曼点赞“高端民宿的发展方向”。

同时在他们身上,依然看得到质朴、勤劳的中国传统美德。在湖北万古寺村,脐橙刀口剪得好不好,剪果人会用脸试,“一果两剪不刮脸,才能卖个好价钱”里的勤恳让人动容。江苏东旺村70岁的杨大婶依然坚持干农活 ,一开口满是生活智慧,“力气就是个财,一觉一睡它又来”。他们用自己的身体力行,展示着乡村振兴最朴实、深厚的力量。

节目的设定进一步保证了呈现效果,嘉宾们参与劳动体验一直是《山水间的家》聚焦的重点之一,与乡村居民之间形成真正有效的“对话”。江苏东旺村,高圆圆戴上了和杨大婶一样的红头巾,边刨土边感慨以后“一口也不浪费”;广西石井村,靠摘茉莉花赚了20元的朱广权,也真正理解了当地市场定价体系的价值,“有预期的收益,才会不断地有更多的人愿意种”。

据主创团队介绍,编剧组会在每个所在地寻找最生动、有特色也是最具备和美乡村特征的内容,当地特色的劳动项目,也会提前试一遍,平均每个村子的筹备期都有两个月。这样用心、细致的工作,让屏幕前的观众和乡村振兴的主角们架起情感认同的桥梁。

为“山乡巨变”赋能

找文明记忆的溯源

今年8月15日首个全国生态日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希望全社会行动起来,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身体力行、久久为功。近年来,生态文明建设也深刻地与乡村振兴事业结合起来,通过“千万工程”等规划持续实现高质量发展。

乡村振兴的中国方案与中国经验,正在实现世界性的影响。而《山水间的家》第二季让我们看到,“中国特色的乡村现代化发展道路”到底是如何落地的。

在湖北万古寺村的橙园成荫间,江苏东旺村的水上花海处,风光旖旎的乡村景象点明了“家”在“山水间”的意义,也让“绿水青山”真的变成了“金山银山”,越来越多的乡村正在找到真正具有可持续价值的新产业,而且能做得很好。浙江五四村当年的矿山,如同一块山体上的巨大创口,如今也已经在复绿工程中长出了绿芽,或许是这种理念转变最好的诠释。

节目开播以来,获得人民网、新华社客户端、光明日报客户端等主流媒体发布节目内容点赞,并获得包括《扬子晚报》《四川日报》《绵阳日报》《泰州日报》《湖州晚报》等各地媒体的版面报道。《山水间的家》第二季在屏幕内外连接起经验和情感交流的通道,不但成为展示板,更成为文化墙。

当代生态文明建设也通过节目,进一步与传统文明完成对话。江苏东旺村的“双遗产”垛田唐代就在当地出现,立体复合型的农业结构,充分展现了古代中国的智慧和勤奋;农业文明也是一种诗意,杜甫在蜀地种枇杷时写下过“榉柳枝枝弱,枇杷树树香”,在被称为“中华屈氏第一村”的湖北万古寺村,所有小朋友都会背《九歌·橘颂》。对“山水间的家”的眷恋,至今根植在每个华夏儿女心中。

江苏东旺村新船下水时,扛船的居民们唱起号子:“风浪不要怕,齐心把船扛,不怕太阳晒,一心为了家。”为“家”创造幸福未来的憧憬,是中国传统文明的共同价值,是当代乡村振兴事业的根源力量;而这声声号子,也让人期待《山水间的家》第二季会带来更多有深度、有力度、有温度的好故事。